淺談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主要還在於教師的引導。下面小編給你分享,歡迎閱讀。
篇一
漢語,是祖國的語言,學生從出生到現在都在說,並不陌生。應該說對其是有感情的,而且感情不淺。但為何好多學生對語文課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倦。筆者認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語文的敲門磚,那麼,怎樣提高學生的興趣呢?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藉助繪畫,激起學生興趣,加強知識的鞏固
《荷塘月色》是現代文學膾炙人口的佳作,讀著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麗的景象立即映現眼前,那裡有畫、有詩、有情、有深邃的意境。這樣的情景單靠老師一人的想象顯得蒼白無力。於是我讓同學們動起手來,把自己頭腦裡的想像用筆描繪出來,且讓一兩名同學上黑板,畫完之後,給同學講解這樣畫的緣由,並讓其他學生髮表不同意見,或看著這副畫結合朱先生的語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不但有助於體會朱自清先生為我們描繪的優美情景,更能使學生把新學的知識加以遷移,得到鞏固。課後,好多學生把自己的畫拿來讓我看,並饒有興趣地給我講他是如何想的並怎樣畫的。最為難得的就是有一位學生竟然畫了五副荷花組圖。第一幅名日:君子荷花;第二幅日:月下荷塘:第三幅是:百態荷花;第四幅是:荷塘嬉遊;第五幅為:荷塘清韻。特別是第二幅和第三幅,彷彿真的讓我們看到了牛乳中洗過的葉子和花,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以及“剛出浴的美人”那嫋娜的身姿;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的打著朵兒的花苞。難道此時的語文教師不應感謝這位同學嗎?“教學相長”,誠如斯言。
二、利用順口溜,組織小品等形式引起興趣,幫助學生學習
在介紹魯迅的生平及作品時,涉及到魯迅的雜文較多且較難記,我就給學生把魯迅的雜文編成了順口溜如下:“華蓋花邊又熱風,三閒而已在二心,文裡文外是化***花***學,南北自由談風月,一貼***且***一階***介***一亭子,魯迅雜文在裡頭。”這樣利用順口溜,既記住了魯迅的主要雜文名,又啟發學生語文字身就有許多值得掌握的記憶方法。又如在教《季氏將伐顓臾》時,我想學生對此文章教難理解且對古文天生的不感興趣。我提前讓他們四人一組把課文內容變成小品的形式,課前認真排練。當然在排練時,對文章內容我適當地作了指點,特別是孔子那一段話,讓他們可以不拘泥於課文,不管哪種方式只要能把孔子的意思講出來就行了,然後進行課堂表演,在表演時,好多小組能推陳出新,活用課文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把這一課教完幾乎人人都能熟讀成誦了。
三、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真正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項羽和劉邦是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想學生中亦然,因而,我在分析《鴻門宴》中的人物性格時,組織了一場辯論賽,以“孰為英雄”為主題,讓他們各抒己見,只要能自圓其說,不拘泥歷史上的定論。並提醒他們參考《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儘量全面瞭解這兩位人物,進而準確地去分析。在上課時,他們自動分成兩組,按照一般辯論的形式有辯手闡明自己的觀點,自由論辯時,其他學生均可自由發言,最後各組分別推薦一名學生總結自己的觀點並寫在黑板上,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在適當時候加以點撥,起到“導”的作用。對於高中生來說,僅僅停留在具體形象的層次上還不夠,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較多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因而在總結時,根據認識的一般規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道出了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既滿足了他們急於表現的願望,又訓練了他們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一舉兩得,豈不美哉?
四、隨機應變,改變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的制定是為了使整個知識傳播具有系統性和條理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特定的時候適當地改變教學計劃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一個星期二的第一節課,我剛走上講臺準備要講《寡人之於國也》,卻發現好多學生的眼睛不住地朝窗外看去,並不時地小聲議論著什麼。隨著他們的目光,我也朝外看去,只見大片大片地雪花在飄,今冬第一場雪悄然而至了。於是我合上書本說:“下雪了,令人興奮啊!”話還沒說完,不少學生就急不可待地連聲附和,緊接著我宣佈:“今天上一節作文課,同學們以‘雪’為話題,一人說一句關於雪的話,並即興作一首雪詩,當然你們可以站起來觀察外面的雪景。”話剛一落地,學生們立即歡呼雀躍,興奮不已,積極開展聯想和想像的翅膀抒寫了一首首動人的“雪詩”。
這些詩給我們創設的意境以及學生結合自己經歷的一種想像力,足以令教師興奮。為了使學生的思維向更廣闊的空間拓展,下課前我佈置了一個作業,仍以“雪”為話題,寫一篇抒情散文。課後我又給學生補充了關於雪的詩詞以及散文。回想課堂上,學生始終處於興奮之中,且不時達到高潮,應該說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然而作為老師不能就此作罷。為了保留學生的創造成果,我讓每一個學生把自己的即興之作潤色之後寫出來,交給科代表,讓其據此辦一個“雪刊”成為一本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