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茶文化的歷史意義

  每個時期茶文化的發展都會有相對的意義,那麼元代茶文化的發展有什麼歷史意義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元代已具備一套完備的茶法,據《元史·食貨志》記載,元代有專門的經營茶的商戶——茶戶,國家設有專門管理茶的機構——榷茶都轉運司等,商販銷運茶時要購買憑證——茶引,零售茶要有照帖——茶由。

  在13世紀初,蒙古人的飲料主要是馬奶酒,還有各種家畜的奶。隨著蒙古人向金朝統治下的農業區擴充套件,他們很自然便會接觸到茶。金朝統治區的飲茶風氣很盛,這種習慣對蒙古人產生了一定影響。元朝建立後,蒙古人逐漸對飲茶有了興趣。茶作為一種止渴、消食的飲料,適合以肉食為主的蒙古人需要。元朝皇帝飲茶的明確記載,始自武宗海山。《飲膳正要》一書載:“煎茶以進,上稱其味特異內府常進之茶,味色雙絕。”顯然武宗所飲之茶是不加其他佐料的清茶,否則很難品出茶的變化,可見武宗不僅喜好飲茶,還善於飲茶。元代中期名詩人馬祖常有詩云:“太官湯羊慶肥膩,玉甌初進江南茶。”皇帝在飽食鮮美肥膩的羊肉後,已習慣飲茶以促進消化。朝廷內還設有專門官廷,掌管內廷茶葉的供需消費。

  蒙古族入主中原後,吸收了某些漢族的飲茶方式,結合了本民族文化特點,形成了具有蒙古特色的飲茶方式。有幾種配加特殊佐料的茶:炒茶、蘭膏、酥簽。雖然製作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加入了酥油。另有一種“西番茶”,“味苦澀,煎用酥油”,這種茶就是藏族喝的酥油茶。有趣的是,這些以酥油入茶的飲用方式,反過來又流傳到漢族和其他民族中去。元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茶坊經營的飲料中有酥簽這種茶,顧客喝了以後說道:“你這茶裡面無有真酥。”酥簽茶的製法是,“將好酥,於銀石器內溶化,傾入紅茶末攪勻,旋旋添湯,攪成稀膏子,散在盞內,卻著湯侵供之,茶與酥,看客多少,但酥多於茶則為佳,此法至簡且易,尤稱美,四季看用湯造。冬間造在風爐子上。”***《君家必用事類全集·諸品茶》***這些顯然是漢蒙飲食文化交流的結果。

  唐宋時期的茶葉消費生產,多以餅茶為主。至元代,除了繼續前人的餅茶消費生產,開始出現了新的消費生產趨勢,散茶的消費生產,越來越佔有重要的地位。餅茶主要是供皇室貴族享用,民間則以散茶為主。元代詩人李謙亨有詩云:“汲水煮春芽,清煙半如滅。”形容的就是煎煮散茶時,茶葉在水中上下沉浮的美麗畫面。元代名茶有福建建寧的北苑茶和武夷茶、湖州的顧渚茶、常州的陽羨茶、紹興的日鑄茶、慶元慈溪的範殿帥茶等等。

  元代的茶葉加工,還有一個方面值得重視,就是花茶加工製作的普及。宋代的茶葉加工,較多是加入香料等以成香茶。而元代的花茶加工則已較為完整典型,而且品種多樣,有桔花、茉莉、木犀、素馨等花茶,最有名的一種為芍藥茶,為塞北特產,將芍藥芽葉晒乾後用來泡茶。元代袁桷有詩云:“山後天寒不識花,家家高晒芍藥芽。南客初來未諳俗,下馬入門猶索茶。”說的便是芍藥茶。另有一種蓮花茶,製法頗為奇特雅緻,在日出前選擇含苞欲放的蓮花,用手指撥開花瓣,將茶裝入其中,再用麻絲繩縛住。到第二日清晨,將蓮花摘下,把茶取出來,用紙包好,晒乾,如此三次,再用錫罐盛裝,扎口收藏。這樣複雜的製作方法,似乎清玩的意義大於品味,或許是文人隱士的清玩花茶之法。

  唐宋時期的茶葉飲用,多加一些香料調料雜用,元代則開始較為普遍用直接焙乾的茶葉煎煮,不加或少加其它香料調料。並且出現了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發展至明代,泡茶成為重要的飲茶方式,其發端應始於元代。

  元代立國時間短,隨著民族交流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特色,整個茶風和價值取向處於轉變期。散茶逐漸普及,出現了泡茶的方式,花茶製作方法完備,這對明清茶文化的發展,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元代茶文化,為明清時期的茶文化的興旺發達,打下了重要基礎。

  元明茶文化的歷史

  元移宋鼎,中原傳統的文化精神受到嚴重打擊,茶文化也面臨逆境。

  與宋代茶藝崇尚奢華、繁瑣的形式相反,北方少數民族雖嗜茶如命,但主要出於生活的需要,對品茶煮茗沒多大的興趣,對繁瑣的茶藝更不耐煩。原有的文化人希冀以茗事表現風流倜儻,也因故國殘破把這種心境一掃而光,轉而由茶表現清節,磨礪意志。

  選茗藝茶,是品茶的第一要素。明代的名茶品目繁多,最為人們稱道的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羅、茶、六安茶、龍井茶、天目茶,其中又最崇尚羅、茶。羅、茶產地在今浙江省長興縣境,"介於山中謂之、,羅氏隱焉故名羅"***許次紓《茶疏》***;"羅、去宜興而南逾八九十里,浙宜分界,只一山岡,岡南即長興山,兩峰相阻,介就夷曠者,人呼、雲。"

  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質香氣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對於前人的製作和飲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純真,他們提出了激烈的批評:"即茶之一節,唐宋間研膏、蠟面、京鋌、龍團,或至把握纖微,直錢數十萬,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雜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損本真。故桑、《茶經》第可想其風致,奉為開山,其舂、碾、羅、則諸法,殊不足仿。"批評到"茶聖"陸羽的頭上,話已經說得夠尖銳了。那麼,如何才能"精於炒焙,不損本真"呢?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更臻完美的"炒青法"。

  花茶的發明雖在宋代,但到明代時,花茶已從文人隱士別出心裁的雅玩逐漸普及到民間,成為普通人品茶的又一新天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放花的比例是"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因為"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木樨採摘的花先去掉枝蒂和沾在花上的灰塵與蟲子,"用瓷罐一層茶一層花投間至滿",用竹葉或紙紮牢,"入鍋重湯煮之,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乾收用"。流行的還有"橙茶","將橙皮切作細絲,一斤以好茶五斤熔幹,入橙絲間和。用密麻布襯墊火箱,置茶於上烘熱,淨棉被罨之。三兩時隨用建連紙袋封裹,仍以被罨焙乾收用"。另有一種"蓮花茶","於日未出時,將半含蓮花撥開,放細茶一撮,納滿蕊中,以麻皮略縶,令其經宿。次早摘花,傾出茶葉,用建紙包茶烘乾。再如前法,又將茶葉入別蕊中,如此者數次,取其焙乾收用,不勝香美"。

  水質評鑑,是品茶的又一要素,也是明代茶書論述的又一重點。前人一貫對水的鑑別十分重視,明代也有專著,如田藝蘅撰的《煮泉小品》***1554年***,全書5000餘字,分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靈水、異泉、江水、井水、緒談十類,議論夾雜考據,洋洋地闡述了各類水的具體狀況,雖然不乏可議之處,但仍不失為一本系統的烹茶用水著作。

  在宋、元時代之後,中國人所飲用的茶,固形茶是最通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以後,認為固形茶是奢侈浪費,已經失去茶的真味,同時要***省勞力,於是廢止末茶***使固形茶成為粉末的***而鼓勵人民喝一種連茶葉的煎茶。這一種從固形茶到煎茶的大變化,使得中國茶書的根底發生動搖,但隨著煎茶的普及,關於茶的知識的需求也格外提高。

  從明代開始,有茶政之設,正式管理以茶易馬的互市,這種機構稱為"茶司馬",為官家正式設立管理茶政的大組織,可見茶在當時已佔明朝軍事與對外貿易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