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漫談

  我國在三國以前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僅僅是中華茶文化的啟蒙與萌芽時期,茶文化的真正形成時期應為唐代。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品種

  主要品種有綠、紅、烏龍、花、白、黃、黑。

  功效

  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待客是中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館、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藝活動。中國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道。

  飲始於中國。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的中式品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葉,如用水不同、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要了解各類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文化

  中國人飲,注重一個“品”字。“品”不但是鑑別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具等因素組成。飲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敬的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具待客。以敬客時,對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水殘留量,一般用杯泡,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新增開水,隨喝隨添,使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時也可適當佐以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文化的內容主要是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風俗”、“道”的範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

  中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是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樹、利用葉和栽培樹的國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的利用最初是孕育於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古史傳說中認為“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兩說雖均不能盡信,但一縷微弱的資訊卻值得注意:“荼”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人們越來注重它的某些療病的“藥”用之性。這反映的是一種洪荒時代的傳佚之事。

  依照《詩經》等有關文獻記錄,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從發現了的其他價值後才有了獨立的名字“”。在食醫合一的歷史時代,類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藥用功能是不難為人們所發現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藥用發展為習常的專用飲料,還必須有某種特別的的因素,即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種特定需要。巴蜀地區,向為疾疫多發的“煙瘴”之地。“番民以為生,缺之必病。”***清?周藹聯《竺國遊記》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飲食偏辛辣,積習數千年,至今依然。正是這種地域自然條件和由此決定的人們的飲食習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服用以除瘴氣,解熱毒。久服成習,藥用之旨逐漸隱沒,於是成了一種日常飲料。秦人入巴蜀時,見到的可能就是這種作為日常飲料的飲習俗。

  由藥用轉化為習常飲料,嚴格意義的“”便隨之產生了,其典型標誌便是“”***cha***音的出現。郭璞注《爾雅?釋木》“檟”雲:“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採者為,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見,漢時“荼”字已有特指飲料“”的讀音了,“”由“荼”分離出來,並走上了“獨立”發展道路。但“”字的出現則是伴隨事的發展和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直到中唐以後的事,也正符合新符號的產生後於人們的社會生活這樣一種文字變化的規律。

  中國從何時開始飲,眾說不一,西漢時已有飲之事的正式文獻記載,飲的起始時間當比這更早一些。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文化從廣義上講,分的自然科學和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的人文科學,主要指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以前的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久食,益意思”記錄了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陵。

  晉代、南北朝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之興起,有關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樑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騷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東晉、喃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於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在他們那裡,飲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已與佛、道教聯絡起來。在道家看來,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儘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儀式和闡明的思想原理,但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文化初見端倪。

  唐代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經》,是唐代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中,首創中國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書、詩,有《述》、《煎水記》、《採記》、《十六湯品》等。唐代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在寺院周圍植樹,制定禮、設堂、選頭,專呈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道分宮廷道、寺院禮、文人道。

  宋代文化的興盛

  宋代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之士,在宮庭中設立事機關,宮廷用已分等級。儀已成禮制,賜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有客來,要敬“元寶”,定婚時要“下”,結婚時要“定”,同房時要“合”。民間鬥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事十分興旺,但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藝淹沒了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標誌著中華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漢族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藝簡約化,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表現自己的苦節。

  明、清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類,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畫卷》、《品圖》,文徵明的《惠山會記》、《陸羽烹圖》、《品圖》等。類的增多,泡的技藝有別,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書、事、詩不計其數。

  中國茶文化的作用

  一是茶文化以茶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對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對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於社群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汙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醜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建立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嚐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