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國茶文化的論文
飲茶的習慣最早起源於中國,如今飲茶更成為世界性的風尚。茶,作為世界三大健康飲品之一,足跡遍佈了整個世界。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中國茶文化研究
摘要: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自中國唐代陸羽的《茶經》問世以來,中國茶文化經過多年的追求和銳意的提煉,使其越煉越精。探討茶樹起源、茶文化的歷史、茶文化的內涵,對研究中國茶文化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茶;茶文化;起源;內涵;研究
中圖分類號:TP31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6-0210-2
1 茶樹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我們祖先對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產地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始於唐朝,興於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 茶文化的歷史
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國茶文化歷史淵遠流長,若依文獻記載來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時代的神農氏。“傳說始於皇帝時代《神農本草經》中:‘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還無“茶”字,我國古代早期文獻《爾雅》中,將茶稱為“荼”。茶最早是被作為治療的藥物,《神農食經》中記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代陸羽《茶經》中有云:“茶之為飲,發於神農氏,聞於魯周公。”[2]《爾雅》成書於漢代,因此,許多學者據此論證周代就已形成飲茶的風尚。《茶經》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為茶。西晉時傅鹹所著《司隸教》中曾提及蜀驅在南方小鎮“做茶粥”賣的事例。現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以茶入味的習俗,無疑是古代食茶的遺風。竹筒茶加油鹽食用,大蒜加茶炒菜,醃製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飯食用。湖南洞庭湖姜鹽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氣。我國食譜中:茶汁蝦仁、碧螺蝦仁、龍井蝦仁、碧螺魚片、碧螺炒蛋、龍井雞絲、龍井鮑魚、樟茶鴨子、雲霧石雞、五香茶葉蛋等。
繼《茶經》之後,古代茶書有蔡襄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多種。將茶葉專用於飲料,大約形成在西漢時期,西漢辭賦作家王褒所著《僮約》中記述去集市買茶,煮茶和洗滌茶具的細節。
中國茶飲文化的首倡者為唐代陸羽。由於唐代飲酒風日盛,因而以茶為主的茶宴、茶會亦與日俱增,興盛一時。這種以茶代酒的茶宴不僅文雅,還可以“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陸羽的好友詩僧皎然寫有《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國茶道、茶藝愈加充實完善起來。宋代茶學著作比唐代更多,內容更豐富。《茶錄》子安《拭茶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無名氏《北苑別錄》等。宋徽宗趙佶也撰寫了一部茶學著作《大觀茶論》,此書雖不一定為皇上御筆 ,但也記錄了一些不少的精微體驗心得,從中可知宋徽宗是一個嗜茶、愛茶的帝王。《大觀茶論》一書,對採茶工藝有許多精細入微的描述,宋代採茶要求“斷芽心必以甲不以指,從甲則速斷不柔,從指則多溫易損。”製茶工藝要求“洗滌芽惟潔、洗器惟淨、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製作過時,不合時宜,蒸壓不當,焙之太過,是製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詞聖蘇東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膾炙人口的詠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明清時代,茶道、茶藝又增添了新工藝、新內容。明代錢椿年於嘉靖九年***1530***作《茶譜》一書,分茶略、茶品、茶藝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點茶三要”寫得簡潔實用。“煎茶四要”指:選擇好水、洗茶、候湯、擇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會嚴重損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熱水沖洗茶葉,除去茶的塵垢和冷氣,這樣,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湯須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湯時不要將水燒得過沸,才能儲存茶的精華;茶瓶宜選小點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點茶注水時也好掌握分寸,茶盞宜用建安的兔毫盞。“點茶三要”指:滌器、茶盞、擇品。點前先將茶器洗淨;茶盞是茶麵聚乳的關鍵;烹點之際,不宜以能奪香、奪色的珍果香草雜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純甘美[3]。
清代的茶藝、茶道還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飲中其香美味。無名氏的《調鼎集》卷八列舉當時名茶外又敘述幾種花茶,果茶的製作工藝。《清茶》一條下有:茶葉,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條下是:茶葉內加晒乾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頗香。《橄欖茶》一條是:橄欖數枚,木錘敲碎***鐵敲有黑鏽並刀腥***,同茶入小砂壺,注滾水蓋好,少停可飲。花紅同。《暗香茶》一條是:臘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開花朵,連蒂入磁瓶。每一兩,用炒鹽一兩灑入,勿經手。厚紙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許於杯,加花三四朵,滾水注,花開如生。
3 茶文化的內涵
飲食是食品和飲品的合稱。而飲茶較之食品,具有更加獨特的社會功能。如飲茶作用於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藝、茶事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更為廣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層次的內部結構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1]。茶文化的物態文化是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1]”既包括茶樹栽培、茶葉採集、加工、儲存及茶葉中的化學成份和茶葉入藥的療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藝、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茶花、工藝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築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1]”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
茶文化的行為文化是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1]”通常是以茶禮、儲茶、品茶、鬥茶、點茶、茶點心、茶食、茶花、貢茶、書院茶、草菴茶等茶俗以及茶藝形式表現出來。
茶文化的心態文化是指人們在品茗飲茶過程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二三子頃為塵外之賞,而曷不言詩矣。”文人宴會上以茶代酒,標誌著生活習俗的大改變。可以說,茶宴是中國文人的創造。
舉行茶藝表演,開辦茶藝知識講座和培訓,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顯示出自覺的文化積極性,這是其他餐飲業所不能比擬的。茶文化所體現出來的社會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對社會文化教育功能獨特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2,***1***.
[2] 徐賽碌,肖雪珍.淺談世界茶葉產銷狀況與我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J].福建林業科技,2002,***增刊***.
[3] 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縱撗談[J].福建茶葉,2000,***增刊***.
2
淺談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
摘 要:茶的歷史悠久。飲茶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的一大習慣之一。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對國民精神的塑造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茶文化;發展;精神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作為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國十分普遍。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眾說不一。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
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種植和生產茶葉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有關茶的豐富、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幾千年來,茶的精神滲透了中國社會,在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等眾多領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與“茶風俗”、“茶道”相比,“茶文化”的範疇要深廣的多。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應是在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有關茶的詩詞歌賦隨著文人飲茶的興起,開始逐漸問世。茶開始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帶有了一定得文化內涵,對社會起著一定的精神作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門閥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貴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斂成風,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對此,一些有識之士便提出了“養廉”的問題。於是,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在這樣的情況下便出現了。在陸納、桓溫手中,飲茶已不完全是人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價值,而是帶有精神文化的內涵,進入了精神的層面。由此開始,飲茶並不僅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獨特的社會功能。除此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在眾多思想中,玄學獨樹一幟,十分流行。而玄學家們,大多是所謂的名士,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因此,在東晉、南朝時,出現了許多清談家。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雖然最初的清談家有很多好酒,可是與酒相比,茶可整日長飲,令人清醒,從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態的平和。因此,許多玄學家、清談家便從好酒轉向了好茶。而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視為一種精神現象了。緊接著,隨著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飲茶開始和佛教、道教聯絡在一起。因為坐禪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環節,而坐禪要求頭正背直,靜心專一。這樣長時間靜坐,容易導致疲勞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飲茶是達到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徑,茶成為了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而在道家看來,飲茶能夠幫助修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從而幫助達到長生不老的效果。中國茶文化也由此初見端倪。因為儘管這個時候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還沒有形成,但很顯然茶已經脫離了作為飲食的物質形態,具有了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
中國茶文化在隋朝基本初步形成。茶在先前都是藥用,而到了隋朝,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普遍飲茶的形勢,也多是因為百姓認為飲茶有益於身體健康。“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陸羽在茶文化發展歷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780年,陸羽所著的《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也以此為標誌。《茶經》闡釋了茶的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的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的藝術,並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精神與飲茶相結合,首創了中國的茶道精神。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茶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茶文化的歷史上是一個里程碑。以後大量茶書、茶詩的開始出現,如《煎茶水記》、《十六湯品》、《採茶記》、《茶述》等。此外,唐代茶文化的形成還與與禪教的興起有關。上部分提到,由於茶有提神益思、清心靜氣的功能,所以寺廟崇尚飲茶。許多寺院不僅在周圍植茶樹,還為了專門從事茶事活動而制定了茶禮、設立了茶堂。
茶業到了宋代有了很大發展,這也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專業品茶的社團開始在文人中出現。如由官員組成的“湯社”、由佛教徒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也十分好茶,甚至在宮中設立了茶事機關。賜茶成為皇帝籠絡大臣和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給國外使節的賞賜中茶葉必不可缺。在平民百姓中,茶文化更是充滿生機、絢麗多彩: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
可是,儘管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也因此十分興旺,但走向繁複、瑣碎、奢侈的茶藝,已經失去了唐代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內涵,茶文化的精神也淹沒在過於精細的茶藝中,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不論是朝廷、貴族、還是文人,喝茶都成為了“喝氣派”、“喝禮兒”、“玩茶”。因此在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北方少數民族飲茶,主要是出於生理上的需求,對品茶煮茗等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動興趣不大。而漢族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的情形,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相互融合,促進了茶藝的返璞歸真。
明清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也已經改成“撮泡法”。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都是文人雅士關於茶的傳世之作的代表。隨著茶的種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質地、款式、花紋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態。到了晚明時期,飲茶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突破,文士們開始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認為應當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茶葉出口到了清朝也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更是數不勝數。
新中國成立後,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巨集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以茶為載體,經濟發展也得到了促進。 總之,茶文化注重“和”字,千百年來在緩解壓力、凝神靜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也不例外。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茶文化也必將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下去。
【參考文獻】
[1]王玲.中國茶文化[M].中國書店,1992.
[2]舒玉傑.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M].北京出版社,1996.
[3]郭孟良.中國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4]丁以壽.中國茶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 漫談中國茶文化的論文
-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有哪些
- 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論文
- 給校長的一封信怎麼寫
- 適合給父親生日的蛋糕圖欣賞
- 關於英語短文摘抄帶翻譯
- 寫意中國畫圖片大全
- 吳姓女寶寶取名字的方法推薦
- 臺式電腦開機後自動關機怎麼辦
- 東北銷售團隊霸氣口號
- 關於高中優美的英語美文摘抄
- 關於成功的名言語錄文藝
- 怎樣炸大蝦好吃
- 領導幹部培訓班開班講話***2***
- 新任領導幹部會議上講話
- 臺式電腦螢幕閃爍是什麼原因
- 成都有什麼好吃的披薩店
- 土豆餅在家制作做法怎麼炸好吃
- 關於海豚的繪畫的教程
- 行動硬碟如何做為桌上型電腦硬碟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