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防風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是什麼

  中藥防風對於風寒風熱感冒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功效,那麼它還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防風的禁忌又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下防風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中藥防風的功效和作用

  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以及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

  用於風溼痺痛

  防風能祛風溼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溼痺痛等症。

  用於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

  防風治破傷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瀉作用,如用於腹痛洩瀉,常配合白芍、白朮、陳皮等同用;如用於便血、崩漏,一般炒炭應用。

  中藥防風的禁忌

  體虛風動發痙者慎服,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者禁服

  中藥防風的醫家論藥

  “防風,散風寒溼痺之藥也。故主諸風周身不遂,骨節痠痛,四肢攣急,痿躄癇痙等證。外科癰瘡腫毒、瘡痍風癩諸證,亦必需也。為卒伍之職,隨引而效,如無引經之藥,亦不能獨奏其功,故與芎、芷上行,治頭目之風;與羌、獨下行,治腰膝之風;與當歸治血風;與白朮治脾風;與蘇、麻治寒風;與芩、連治熱風;與荊、柏治腸風;與乳、桂治痛風及大人中風、小兒驚風,防風盡能去之。若入大風厲風藥中,須加殺蟲活血藥乃可。”***《本草匯言》***

  “防風治風通用,升發而能散,故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周身骨節疼痺,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下乳,金瘡因傷於風內痙。”***《本草經疏》***

  “防風,通治一切風邪,故《本經》以‘主大風’三字為提綱。頭痛惡風及風邪而目盲無所見,其外感風邪之盛可知,風行周身,而骨節為之痛痺,亦風邪之深且重者,而防風皆治之,誠風藥中之首屈一指者矣。”“防風為風病之主藥,《本經》所主,皆風門重證,故首以大風一句表揚其功用,則驅除外風,兼能通痺起廢,其效最弘,《本經》列於上品,正以其足當大任而推重之,非無故也。

  中藥防風的防風配伍

  能發汗,又能止汗

  “用防風必兼荊芥者,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見《本草求真》***,“若屬外感證,用麻桂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用之最宜”***見《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可見荊芥與防風相配有達腠理、發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張元素治四時外感,表實無汗用防風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湯***;劉河間治三焦實熱用防風配荊芥、硝、黃等***防風通聖散***。前者乃解表兼除溼熱之劑,後者乃表裡雙解之劑。

  防風配黃芪、白朮,即玉屏風散。方中黃芪實衛,得防風則使邪去而外無所擾,得白朮以培中固裡,使脾健內有所據。所謂“發在芪防收在術”,內外兼顧,誠固表止汗之良方也。筆者用本方加麻黃根、龍骨、牡蠣、浮小麥、烏梅,治自汗、盜汗,均獲佳效。

  能止瀉,又能通便

  防風配柴胡、羌獨活等,能散風勝溼,升清止瀉。即《內經》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溼勝則濡瀉”是也。吳鞠通取補中益氣湯加防風,升清陽以止瀉。孫一奎治瀉取蒼朮防風湯,亦以防風能升脾陽而止瀉。臨床常見有因脾胃之虛,怠惰嗜臥,肢體痠疼,大便溏洩,小溲頻數者,用昇陽益胃湯***《脾胃論》***,每奏捷效。若因外傷風邪,肝木乘脾,完谷不化,而洩瀉者,用痛瀉要方***《醫方集解》引劉草窗方***,取防風能舒脾瀉肝勝溼,為引經之要藥。

  防風配枳實***殼***能通便。方如《太平聖惠方》搜風順氣丸用防風升脾之清氣,配枳殼、大黃以寬腸順氣,治中風而引起的風祕、氣祕,使清陽升而濁陰降。王好古用防風合蒼朮、甘草為末***神術散***,加生薑、蔥白煎服,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筆者臨床取本方加枳殼***實***、麥芽治心下虛痞,以行氣除滿,消食去滯。

  能止血,又能通經

  “ 防風,去蘆頭,炙赤、為末,治崩中”***《經驗後方》***。正因防風能升脾之清陽,炒黑,則入血分增強止血之效。槐角丸***《和劑局方》***方中用防風配槐角、地榆、枳殼等,治諸痔、脫肛及腸風下血。筆者臨床治痔血等用槐花散***《本事方》:槐花、側柏葉、荊芥、枳殼***加防風、升麻、大黃各等分,同炒黑、存性,共碾極細末,每日早晚空腹取5~6g,米飲湯調服。不僅能入血分而止血,又能引邪外出於氣分,一舉兩得。但對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以及氣虛、陰虛者非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