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炒菜必須要把握的技巧與祕訣

  現在很多的廚師在做菜的時候都會使用上幾個做菜的小技巧,因為這樣可以使得菜餚變得十分的好吃,那麼你知道有哪些廚師有哪些必須有的技巧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廚師炒菜必有的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廚師炒菜必有的技巧

  1、放醋的講究

  凡需要加醋的熱菜,在起鍋前將醋沿鍋邊淋入,比直接淋上香味更加醇厚濃郁。

  2、啤酒調味劑

  夏季做各種涼拌菜時,加適量啤酒調拌,可提味增香

  3、開水點菜

  炒青菜時,應用開水點菜,這樣炒出的菜,質嫩色佳。若用一般水點菜,影響脆口。

  4、炒菜巧下鹽

  如果你用動物油炒菜,最好在放菜前下鹽,這樣可減少動物油中有機氯的殘餘量,對人體有利。如果用花生油炒菜,也必須在放菜前下鹽,這是因為花生油中可能會含有黃麴黴菌,而鹽中的碘化物,可以除去這種有害物質。為了使炒菜可口,開始可先少放些鹽,菜熟後再調味。如果用豆油,茶油或菜油,就先放菜,後下鹽,這樣可以減少蔬菜中營養有心人的損失。

  5、糖醋汁配比

  不論做什麼糖醋菜餚,只有按2份糖、1份醋的比例調配,便可收到甜酸適度的效果。

  6、拔絲糖漿的熬製

  在熬製拔絲菜糖漿時,每盤加入一粒米大的明礬,能延長結時間,並使糖絲拉得更長。

  7、葡萄酒做沙拉

  葡萄灑開瓶後,若存放過久,就會變成“醋”具有芳香味,用來做沙拉非常好吃。

  8、鮮姜儲存

  鮮姜埋在經常保持溼潤的黃沙裡,隨用隨取,能儲存較長時間不壞。

  9、芥末辣味的去除

  芥末用水調勻***稠膏狀***,盛在容器裡,放到火爐上烤,或上籠屜稍蒸一下,可除去部分辣味。

  10、牛奶菜花更白嫩

  炒菜花時,加1匙牛奶,會使成品更加白嫩可口。

  廚師炒菜的方式

  炒

  燒熱油,熗鍋,加入蔬菜翻炒,熟了立刻盛出。優點是各種蔬菜都可使用,炒後蔬菜體積大幅度縮小,能幫助一天吃到一斤蔬菜,營養素損失率相對較低。缺點是需要較多的油才能達到較好的口感,對健康不利。如果烹調時沒有控制好油溫,油脂過熱會產生致癌物。

  燉

  燒熱油,熗鍋,加入蔬菜,翻炒後再加少量水,蓋鍋蓋把蔬菜燜熟。優點是蔬菜比較進味,質地柔軟,體積縮小,適合大量吃蔬菜。缺點是隻能用於耐煮的土豆、胡蘿蔔、蘿蔔、豆角、冬瓜等,營養素損失率偏高,有油煙汙染問題,用油量也偏多。

  蒸

  蔬菜直接上鍋蒸,或用米粉、玉米粉、小麥粉、黃豆粉先拌一下再蒸。蒸的時間按不同蔬菜的質地,從3分鐘到30分鐘不等。優點是沒有油煙,營養素損失最少,烹調後體積縮小適合大量吃蔬菜,非常少油,只要在調味汁中加一點香油或芝麻醬就可以了。唯一的麻煩是需要熟悉各種蔬菜蒸制的最佳時間,比如綠葉菜,三五分鐘之內就要取出,絕對不能久蒸,否則口感不好。

  焯煮

  蔬菜直接放入沸水中,按照蔬菜質地、數量和火力大小,半分鐘到兩三分鐘後撈出,攤在盤子上晾涼,然後用自己喜歡的調味汁拌著吃。無論蒜泥香油,芝麻醬汁,腐乳汁,還是辣椒醬,均可。優點是沒有油煙,蔬菜體積縮小適合大量食用,少油,還能去掉一半以上有機磷農藥和草酸。缺點是一半以上的可溶性營養物質溶解到水裡,包括維生素C、葉酸、維生素B2、類黃酮、硫甙類抗癌物質等。此外,蔬菜熟後顏色較暗,如果菜葉比較老,焯後吃起來比較塞牙。

  白灼

  白灼和焯煮類似,但餐館做法是在水裡先加少量油和鹽,讓菜顏色保持油亮。它和焯煮的區別是要起油鍋,燒熱油和豉油、生抽等,然後一起淋在焯過的菜上面、比如白灼芥藍、白灼菜心等。

  白灼法的營養素損失率和焯煮法一樣,可溶性營養物質損失大,而不溶性營養素保留率高。至於吃進去多少油,要看最後澆上的調味汁中放了多少油。

  油煮

  ***包括用各種肉湯雞湯***:先放一小碗水***200~250克***煮開,加一勺香油***8克***,然後把綠葉蔬菜***300克***放進去煮兩三分鐘。水不多,不能淹沒蔬菜,但蔬菜只要翻兩下就能受熱,本身還能出水,所以無需太多水。煮好之後,按自己的喜好加點調料就行了。優點是煮菜時最後放鹽可減少營養素損失;湯全喝掉,所以溶在湯裡的營養不會浪費,只有少量的加熱損失。廣州新東方烹飪學校告訴你只要控制煮菜時間不過長,營養素損失率低於焯煮法。和無油焯煮法相比,油煮菜放了少量油或使用肉湯雞湯,使蔬菜口感滋潤,顏色明亮,牙口不好的老人孩子都容易接受。和油炒菜相比,這種方法完全不產生致癌物,也能省油。因為只需放一小勺油就可以煮一大鍋菜,而一小勺油無法炒出一盤好吃的菜。因此這種方法很值得推薦。

  廚師炒菜用油的須知

  誤區1:油溫太高了

  做菜時候用油的幾個須知,首先我們關注 的就是油溫別太高。這樣用油的方式就違背了我們健康飲食的宗旨了。在炒菜的時候有的人喜歡高溫爆炒,每次炒菜的時候都習慣性的等到鍋裡的油冒煙了才放菜,專家提醒,這樣的做法是極為不科學的。如果溫度過高,會使食用油裡面所含有的一些營養物質遭到破壞,並且還會產生一些過氧化物和致癌物質。

  誤區2:用油的量太大

  做菜的時候並不是我油多菜菜好吃,特別是一些處於高血壓,高血脂的人群尤其要少吃油。在用油的量上也要做到嚴格的控制,像一些血脂、體重正常的人總用油量應控制在每天不超過25克,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基本上各佔一半。而老年人、血脂異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關疾病的人群或者有肥胖家史的人群,他們每天每人的用油量要更低,甚至要降到20克。

  誤區3:害怕肥胖不吃油

  很多人為了減肥做菜都不放油,這樣也不對。養成好的飲食習慣是沒那麼容易就肥胖的。提倡少油烹調並非鼓勵無油飲食,適量的油不僅能提供人體所需的脂肪酸,促進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還能軟化食物纖維,減少食物體積,提供飽腹感,預防膽結石的發生。就算我們要減肥節食,每天也需要至少20克膳食脂肪酸才能維持膽汁正常排出,脂肪酸不足可是會破壞面板健康的。

  誤區4:橄欖油好就只吃橄欖油好了

  橄欖油是很好,可是也不是每個家庭都吃得起的,橄欖油的價格也比較貴。專家建議家庭不要長期食用單一油品。油要變換著吃,可以適時適當地混和食用調和油,這樣才有利於身體健康。調和油是通過特殊的工藝將幾種不同的植物油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配製而成的,其營養成分比單一原料的食用油高出很多,口味適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在對消費者的食用油調查中發現,由於對食用油健康的認識不夠,多數家庭幾年如一日吃同一種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