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種花技術

  近年來,塑料大棚在花卉栽培上被廣泛應用,但塑料大棚的保溫效能是有限的。因此,要根據不同型別的花卉,合理使用塑料大棚。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需要在冷室越冬的花卉,如盆栽的茶花、杜鵑、棕竹、含笑、朱頂紅等進棚後要注意晴天通風降溫,不可貪圖高溫,如果打破了休眠,進入生長狀態,抗寒能力將大大降低,容易受凍。

  需要在高溫溫室越冬的花卉,竹芋類、變葉木、仙人掌類、鳳梨類、巴西鐵、發財樹、龍血樹、熱帶蘭等喜高溫花卉,首先,可在大棚外加保溫材料覆蓋,阻止夜間熱量散失。晴天的夜間此法極為有效。其次,大棚內再套一個簡易棚,即雙層棚。兩層塑料薄膜間距離最好在10釐米左右,中間的空氣導熱係數較小,保溫的效果較好,棚內溫度較穩定。第三,增溫。用電熱或鍋爐加溫,能量消耗較大,代價較高。可將這兩項措施結合,在特別低溫時和雨雪天短時間應用。此類花卉在晴朗的白天,棚內溫度達25攝氏度要通風,保持休眠越冬。

  需要在溫室生長,冬季或早春開花的花卉,如瓜葉菊、報春花、蒲包花、仙客來、馬蹄蓮等,白天氣溫保持在15~20攝氏度,棚內氣溫過高應通風。夜間覆蓋保溫,氣溫過低還應增溫,棚溫保持在5攝氏度左右,不要低於零攝氏度。此外,大棚內空氣溼度大,要特別注意黑斑病、白粉病等真菌病害的防治。為了滿足不同花卉的需求,便於管理,塑料大棚內最好是同一品種。如果沒有條件也應按對溫度的不同要求分類擺放。在一個大棚內,南面光線強,溫度高;北面光照弱,溫度相對低些,花卉擺放要注意合理安排或輪換。休眠越冬的花卉,要停止施肥,控制澆水,保持半乾旱狀態,以防爛根死苗。在棚內生長的花卉也要適度控制澆水,見幹見溼,經常通風煉苗,促進茁壯生長。

  花的生長髮育

  成花誘導

  成花誘導是植物生命週期中的一個重大變化,這一過程必須發生在特定的時間,以利於 受精和種子的形成,從而確保繁殖的最大成功。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植物能夠感受重要的內源和環境訊號,例如 植物激素水平、適時的溫度和 光周期變化等。許多多年生和二年生植物需要經過 春化作用方能開花。這類訊號從分子學角度解釋,是由名為成花素的複雜訊號的傳遞引起的。其中涉及到多個基因,包括Constant等。成花素會在適宜的生殖條件下形成於葉片中,並作用於芽和 生長錐,誘導形成一系列的生理和形態變化。成花誘導完成後,下一步便是花原基的形成,使莖端分生組織轉變為花分生組織。簡而言之,就是使葉、芽和莖組織的細胞分化為能形成生殖器官的組織的生物化學變化過程。花芽頂端的生長點停止葉原基分化並橫向擴大,隨後形成多個螺旋狀的突起,這些突起日後能形成 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對於大多數植物而言,雖然成花的起始條件與環境訊號密不可分,但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成花過程一經開始,即使再除去相應的訊號,莖端依舊會繼續發育為花器官。

  器官發育

  人們已較為清楚決定花器官特徵的分子調控方式。在 一個簡單的模型中,三類基因共同作用決定 分生組織中花器官原基的發育特徵,分別稱作A類、B類和C類基因。花器官的第一輪僅有A類基因表達,控制花萼的發育;第二輪由A類和B類共同表達,控制花瓣的發育;在第三輪中,B類和C類基因共同作用形成雄蕊;而C類基因則在中心單獨控制心皮的發育。該模型基於對 擬南芥和金魚草的同源異型突變體的研究建立。例如,當B類基因的功能出現缺損,突變花產生的花萼一如往常,但在花瓣層也會發育出多餘的萼片。而在第三輪B類基因的缺失會致使C類基因單獨表達,使得原本因出現在第四輪的心皮也同樣產生在第三輪。

  該模型中的大多數基因均屬於MADS盒基因,並且是為各花器官調控基因表達的 轉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