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畢業論文範例

  保險通過市場化手段應對各類災害和突發事件,妥善安排人的生老病死,轉移危險,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替代預防性儲蓄。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存款保險制度下的道德風險及治理

  一、存款保險制度下的道德風險的表現

  根據金融穩定論壇***FSF,2001***的定義,存款保險制度的道德風險指在存款保險以及其他保險中都存在的,增加所承受風險的誘因。國內外的研究人員的成果表明,存款保險制度確實引起或者加劇了道德風險。存款保險制度下的道德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大的程度上使得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但另一方面使他存款保險制度使得存款人放鬆自我存款保護意識。

  存款保險制度的存在很們失去關心銀行的經營業績和安全性的積極性,由此引發的道德風險問題具體表現在:第一,使有一些低效率、甚至是資不抵債的銀行能夠繼續吸收存款,更為嚴重的是,這些銀行會通過一些惡性的競爭手段與其他銀行爭奪存貸款市場,導致可能產生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第二,由於存款保險制度下,不論銀行怎麼樣存款都有保障,因此存款人尋求安全銀行的動力減少***因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需要成本的***,這可能導致存款人無意識選擇了一些經營不善或者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的銀行,從而導致這些本來應該被淘汰的銀行依舊存活,市場的優勝劣汰的約束作用被減弱;第三,存款人的存款選擇的準則變成了主要看收益,而一般提供高收益的銀行都是潛在高風險銀行,這本身就是道德風險的表現。

  ***二***存款保險制度促使銀行承受高風險。

  第一,存款保險制度對存款人的保護使得存款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下降,對銀行的監督放鬆。這將導致投保銀行更加放肆地從事風險較大的貸款,增加了投保銀行的風險;同時,降低了金融風險對投保銀行風險經營行為的抑制,相當於鼓勵投保銀行承擔更大風險;第二,單一保費制度,意味著風險較大的銀行不需付更多的保費,將鼓勵投保銀行從事高風險的資產經營以謀取收益,而保守銀行將承擔這風險。同時,存款保險機構會為銀行承擔大部分損失;第三,銀行本身也是一種企業,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企業,是企業就有最求利潤最大化的動機,往往導致銀行過度關注盈利性,忽視安全性,從而帶來一定的風險。

  ***三***監管機關存在的監管寬容和監管攫取。

  第一,在存款保險制度下,存款保險機構出於自身經營目標和作為政府穩定機構的穩定金融市場目標的考慮,導致在面臨瀕臨波產的銀行是,可能更加寬容,不能及時進行相關的動作。這種容忍表現在減少對破產銀行的關閉和拖延處理,與嚴格實行破產行為相比,這種容忍會導致銀行風險積累,同時也導致對問題銀行錯過處理時機,進而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處理成本和市場不穩定因素。第二,個別監管者為了提高自己在金融領域的聲譽,往往儘量保持自己監管區域的平靜,或者隱藏相關風險,使得風險儘量少地暴露在自己管理的區域。同時這種延遲處理和容忍也在短期內減少存款保險機構的支出。第三,即所謂的“監管攫取”問題,主要指監管機關管理者,藉助於自己處於監管的優勢地位來為謀取個人的私利,隨意降低對銀行的監管標準,尤其在市場準入和市場退出等方面,以獲得來自金融機構的相關利益回報。

  ***四***現代銀行制度即公司制使得投保銀行的道德風險加劇。

  第一,公司制下的銀行作為有限責任企業,損失發生時只承擔有限責任,銀行由此更喜歡投資高收益的專案,儘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收益和高風險是相對應的,但是存款保險制度下,即使由於銀行所有者只承擔有限責任,即使投資失敗也有人代替其承擔高風險;第二,即所謂的委託代理問題,銀行的股東委託經理人代替其進行日常的經營管,使得銀行所有者與管理者的資訊存在嚴重的不對稱,這就產生了所有公司制下的共同問題――管理層的道德風險;第三,存款保險制度可能誘發銀行所有者和管理者會產生串謀行為,他們共同協商經營高風險投資專案,然後賺取風險收益而將風險的承擔轉嫁給存款保險機構,高回報會增加股東的分紅,而股東也會給經理人一定的報酬作為回報。

  二、存款保險制度下道德風險的治理方式

  ***一***差別費率或風險調整保費制度。

  第一,單一保費制度,意味著風險較大的銀行不需付更多的保費,將鼓勵投保銀行從事高風險的資產經營以謀取收益,而保守銀行將承擔這風險,刺激了銀行承擔過度的風險;第二,由於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在風險和信用評估方面存在差異,收費的標準應該反應這種差異,可以採取風險基礎上的差別費率制或風險調整保費制度,對於高風險的銀行,對其收取的保費也應該相應變高,以增加銀行承擔高風險的成本。

  ***二***加強資訊披露和加強相關監管,在此當中也要注意發揮評級公司的作用。

  加強對銀行的監督,首先要做到的是規範和健全銀行的資訊披露制度。第一,銀行的有關財務報表及資訊應該及時、合規披露,並經銀行所有者和經營者保證和相關審計機構審查,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來自資訊不對稱的監管風險。第二明確會計事務所、相關審計機構等對其審計的財務資訊所需要承擔的相關法律責任,以避免其出於一些利益考量,喪失獨立性,從而使得虛假資訊不能被查處及資訊披露的不規範。第三,建立和規範金融機構與監管者之間的資訊溝通渠道,有效防止由於資訊上的不對稱帶來的監管不足等問題;在這同時,通過發展信用評級機構,使得信用評級結果公開與透明,評級技術相對成熟。

  ***三***嚴格資本要求,減少事後成本。

  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銀行要保證足夠的資本,使得清償力有保證,降低破產的可能。嚴格資本要求,提高了銀行承擔損失帶來的風險的能力,當銀行遭遇風險、承擔損失時,銀行擁有的資本比率越高,給存款人帶來的損失也相對較少,同時存款保險機構的處理成本也有所降低。因此,有關監管機構應該對銀行資本比率進行嚴格要求,以有效降低破產風險和處理成本。

  ***四***通過共同保險、風險裸露等手段減少存款人的道德風險。

  一旦存款人的所有存款都被全額保險存款人會過度依賴存款保險機制,喪失監督的積極性,因此,需要通過一些手段減少存款人的道德風險。1、可以採取共同保險的形式,通過共同承擔風險的方式,讓存款人和存款保險機構對於銀行倒閉所可能引發的損失共同分攤,從而增強存款人對於銀行進行監督的動力。2、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使得存款人的部分存款處於風險裸露狀態,***1***免賠額,即銀行倒閉給存款人造成損失時,對一定比率內的損失存款保險機構不予賠償。***2***在存款保護物件方面要有所選擇,適當地縮小存款保險的保護物件,將有能力監督的大額存款人排除在存款保險範圍之外;***3***或者對存款保險額度規定上限,迫使部分存款者在銀行發生風險時承擔一定的損失,大額存款人承擔更大損失,以避免存款人的道德風險,激勵存款人進行監督。

  ***五***針對銀行公司制帶來的道德風險,創新銀行管理制度。

  第一,要銀行所有者設計合理的激勵機制***如發給期權和股票***與約束機制***如對經理人所能決定的最大投資金額進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減弱銀行經理人的委託代理風險。同時一旦發現委託代理風險的存在,要嚴格處理,殺一儆百。第二,應將銀行有限責任制改為部分有限責任制,大股東在銀行破產時,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從而能促使大股東加強對銀行的監督,同時也避免了大股東與經理人的合謀。

  ***六***建立與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堅決不容許“大而不能倒”現象的惡性存在。

  當一個銀行或者金融機構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政府不能放任它倒閉,因為它的倒閉將帶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和影響到政治的穩定,這就給銀行從事高風險提供了動機。我們不能放任大而不能倒的現象惡性發展,應該發揮市場的優勝劣汰的機制,對於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銀行,確實該倒閉的就讓其倒閉,這種退出機制的實行,會產生警示作用,從而減少相關的道德風險。

  三、政策與建議

  ***一***制度建設方面。第一,建立強制性的顯性存款保險制度,促進銀行之間的公平競爭;第二,建立信用聯網制度和完善資訊披露制度,從而降低代理人的委託―代理的道德風險;第三、建立市場退出機制,防止市場風險的累計。

  ***二***保費設計方面。鑑於我國目前的情況,暫時還很難實行風險調整保費制度,應該首先利用現有資料建立差別費率制度;同時在差別制度下,完善資訊披露和發揮信用評級機構的作用,逐步實現風險調整的保費設計。

  ***二***存款保險機構方面。第一、存款保險機構應該通過各種相關的渠道及時掌握相關銀行的情況,做好預防;第二、再者存款保險機構應該與央行的外部監管相結合,以達到更好地約束作用,第三、應該加強存款保險機構處理危機的能力。總之存款保險機構應該是危機的預防者,對有風險銀行的管理者,而不僅僅只是充當一個危機的解決者,爛攤子的收拾者。

  篇2

  試談城市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的影響

  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關鍵時期,二胎政策的提出就是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十分嚴重,由此也帶來了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的問題,因此,就需要聯絡我國現實,妥善處理好養老保險籌資,真正做到“老有所養”,這也是為我黨執政奠定群眾基礎的重要舉措。

  一、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趨勢

  在進入21世紀以後,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就越來越嚴重,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且正呈現快速增長階段。據權威部門統計顯示,在2010年我國在60歲以上的人口就將近兩億,老年人口所佔總人口比重也由原來的10.5%上升到後來的13.3%,預計在2050年我國將有一半的老年人口。隨著城市化程序的推進,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也將不斷加劇,同時,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將明顯強於鄉鎮人口的老齡化速度,預測本世紀中期,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將越來越嚴重,而鄉鎮人口老齡化卻將下降,這與城市化程序有一定關係。由此可見,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十分嚴重。

  二、城市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的影響

  我國城市老年人口要比鄉鎮老年人口多很多,這樣就對現有養老保障機制產生了很大影響,隨著城市化程序的推進,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因此,每年領取養老金的人數也在增多,它已經影響到了我國養老保險機制,特別是對養老保險籌資模式影響較大。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贍養率的提升

  對於贍養率來說就是退休人員和在職人員之間的比例,也就是說一個在職人員需要擔負的退休人員養老數量。隨著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瞻仰率也比之前高了很多。通過對美國瞻仰率的研究發現,在二戰剛結束時,美國的瞻仰率僅為6.25%,即16個在職人員共同贍養一個退休人員,而在進入21世紀以後,就提升到了不足三名在職人員贍養一個退休人員,比二戰剛結束時提高了6.5倍左右。我國也是如此,在2015年我國瞻仰率就上升到了29.68%,預計到2040年,我國瞻仰率將上升到46%左右,且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將給我國年輕人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

  ***二***退休金的提升

  通常情況下,為充分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促使企業發展更具活力,在設定退休金的過程中應適當降低。如歐美、日本等國在設定退休金的過程中,最高僅為工資總數的24%,而我國在設計退休金的過程中卻要比發達國家所設定的警戒線高很多,如在2015年我國的退休金就到達了22%左右,近年來退休金依然在保持不斷上漲中,預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退休金將達到工資總額的35.5%左右,由此可見,不斷上漲的退休金影響到了我國現有養老保險籌資模式。

  ***三***隱性債務的出現

  為做好養老保險管理,我國推出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籌資模式,將我國原有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由單純的現收現付轉變為現收現付與積累相統一的模式,在這兩者籌資模式相互轉換的過程中,就引發了隱性債務問題。隨著城市化程序的推進,需要領取養老金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這樣就會使隱性債務更加嚴重。

  三、籌資模式的困境

  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已經十分嚴重,儘管我國已經延長了退休人員的年齡,但這依然解決不了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無法解決養老保險籌資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據國家權威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退休人員將佔據在職人員總數的35%,而在本世紀中葉將上升到46.5%。可見,逐漸增多的退休人員給現有養老保險籌資模式帶來較大壓力,籌集起來的資金不僅要用於支付養老金,還要用於積累。為解決這一問題,就要認識到統籌率與積累率;如果積累超標,一定會給企業與個人增加經濟負擔,甚至可能影響企業發展動力,如果積累過低,又會在出現通貨膨脹的時候出現積累不足的情況。儘管我國已經推出了一系列解決措施,但依然存在養老金支付危機與增值壓力等問題,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養老金支付危機

  雖然我國實行了社會籌資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籌資模式,但實際上,這些退休金依然還由社會統籌來完成,如果單純的依靠企業繳費根本無法滿足人們對養老金的需求,若依靠提高企業統籌資金又會存在很多困難,且因有制度限制,也難以實現這樣的目標。為減輕人們的壓力,我國不僅設有養老保險制度,還有醫療保險、住房保險等內容,所花費的資金也很多,企業也需要承擔較大的經濟負擔。尤其是在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如果提高養老金比例,一定會使人工成本上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也會下降。

  ***二***養老金增值壓力

  為做好養老工作,我國個人賬戶資金相對於以往有了明顯上升,這部分資金完全需要個人繳納,以便做好積累,為促進養老金增值,經常通過購買國債的形式實現增值。但這樣一來又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資金增值方式出現了不正當的情況,使得資金積累難以形成。即便形成了一定資金,但受通貨膨脹影響,如果單純地依靠退休金,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將無法保障,還需要年輕人出資贍養老年人。

  此外,由於我國很多企業並沒有執行國家要求,根本不存在養老保險,如果這些沒有購買養老保險的人在成為老年人以後,就需要國家來贍養,這樣就會給國家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與我國人民法律意識差有很大關係,這就需要我國政府認識到這一問題,聯絡實際情況,妥善處理這一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減輕人們與國家負擔。   四、做好養老保險籌資的措施

  為解決我國城市化人口老齡化與現有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的問題,就需要構建新型養老保險機制,這樣不僅可以為老年人生活提供必要的保證,還能減輕年輕人的經濟負擔。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國家強制執行職工養老保險機制。由於我國人民法律意識差,很多企業並沒有為職工繳納養老保險,如果國家能夠強制執行這一制度,可以為養老保險的落實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減輕國家經濟負擔,減少財政支出,這也是實現養老保險的基本保障。我國養老保險資金並不是由企業承擔的,而是從職工工資中按照一定比例扣除的,即便是這樣也會出現相當一部分的人工成本,所以,就要控制到扣除比例,避免過高或過低,以便為企業持續發展增添動力,這也是解決養老保險與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基本措施。最好將養老金控制在在職人員工資的30%左右,這樣不僅可以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還可以避免企業負擔過重。

  第二,基於個人賬戶的強制退休儲蓄。因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很多人並沒有養老保險,這就需要職工在工作期間按照自己的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做好養老金繳納,並將其納入到個人終身賬戶中,為強化人們的意識,還需要國家強制執行,這樣在職工退休就可以有充足的資金使用者養老。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增強人們的儲蓄意識,讓人們懂得自食其力,減少對國家的依賴。

  第三,根據職工自身意願確定是否購買養老保險。在職工在職期間,企業可以向職工詢問是否購買養老保險,這主要是由於工作崗位的不同,人們所獲得的工資也不同,有些人本身工資就很少,剛好維持生計,如果每個月再扣除一定的養老金就會使其發到手的工資大大減少,使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證,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企業聯絡職工實際確定是否繳納養老保險,這也是管理人性化的體現。

  第四,為做好養老保險籌資工作,還需要適當提高個人所得稅徵收標準,儘管我國現有所得稅已經有所提高,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物價上漲現象也很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沒有使問題得以真正解決,依然存在較大的貧富差距,個人所得稅的徵收物件應適當提高,將少數高收入者作為主要徵收物件,這樣就可以讓更多人賺夠養老資金,即便不繳納養老保險,在以後的老年生活中自己也會有足夠的資金用於生活。同時,為踐行以人為本理念,還要對低收入家庭發放生活保障金,並適當提高發放標準,我國現有生活保障金過低,根本無法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此外,還可以為低收入家庭人員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讓其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生活現狀,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第五,做好隱性債務的測算,合理安排隱性債務的償還,適當調整我國現有財政支出結構,強化財政補助力度,在轉移支付力度與合理劃撥國有資產等方式的作用下做好社會保險籌資。同時適當擴大基金投資範圍,做好特種國債的發行工作,提升資金收益率,加強監督與管理,保證資金可以不斷增值,最低要求也要達到保持,對所有參保人員及時發放足夠的資金,以便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為養老保險制度執行奠定基礎,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養老保險的作用,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提供保障,促進國家發展。

  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得知,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現有養老保險籌資模式,也帶來很多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聯絡實際情況提出合理有效解決措施,妥善處理好存在於養老保險籌資中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