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淺析論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小學教育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管理。小學階段是學生髮展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各方面的能力都亟待提高,需要小學教師耐心認真地進行指導和教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摘要:新課程標準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要掌握這些新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活動,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數學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081-01

  數學教育家嚴士健曾說:“數學將成為21世紀的每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素養、知識和技能的一個必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切實推行基礎教育改革,適應數學教育的發展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就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數學教育理念。下面就談談數學教學的方法的話題。

  一、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於學習

  1、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一致認為,“疑”最容易引發人的探究反射,它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還有助於學生點燃創新思維的火花,因此,在教學環節中,教師巧妙設疑,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從而培養學習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學生就對車輪子是圓的不是方形和車軸裝在輪子的圓心兩個事實感到好奇,總想弄個明白,這給了我很好的啟發,上課一開始,我就提出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再讓他們通過動手操作和仔細觀察***形狀各異的車輪的轉動***從而認識到軸裝在圓心,而圓心到圓上任何一點的距離即半徑都相等,這樣的圓心形輪子轉動才能使車子平穩行走,而其他輪子則不穩定。這樣設疑教學,既讓學生認識和理解抽象的知識,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巧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通過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方式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學生在這樣活潑有趣的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大大提高。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中,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有沒有關係時,我讓學生拿出活動角,親自動手操作:***1***使活動角變大,邊長是否也變大;***2***使活動角變小,邊長是否也變小;***3***用剪刀把角兩邊剪短,角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動手操作,剪活動角的邊,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沒有關係,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再動手操作探索出規律,突破難點,掌握知識。

  二、讓數學回歸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加強數學課本材料的實用性

  從學生日常的買菜、買學習用品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無非是為了用,為了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了長大後能在社會上生存。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不能遠離生活,不能脫離現實。因此,我在備每一節課時都要想到所講知識與哪些生活的實際例子有聯絡,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們農村小學的孩子,生活中到處與數學聯絡在一起。教師在教學中儘量做到能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做到不幹巴巴地講;有學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課本例題;能動手操作發現學習知識的,就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取知識;總之,數學教學就要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例如:我在教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參加校園的植樹活動,植樹的路線老師已經畫好了,現在我把同學們分成三組,小組長負責栽樹,每個組要按老師的要求去做,第一組同學舉行了一個頒獎儀式:先讓練習冊得“優”的6名女生到講臺上站成一排,每人發一朵小紅花,又讓練習冊得“優”的5名男生到講臺上站在第二排,每人發一面小紅旗,並讓全班同學鼓掌向他們表示祝賀。然後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還有多少名同學的練習冊沒有得“優”嗎?你是怎麼知道的?能說說你的想法嗎?你認為應該怎樣計算?這個內容實際上就是本節課所要教學的例題,只是我把它換成了學生熟悉的情境,他們就能很自然的找到兩種解法。也可以先想想兩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學站到了講臺上領獎,再從總人數裡一起去掉。學生自己列式,自己討論、計算,這樣不但讓學生比較形象、直觀地理解了連減的意義,牢固掌握了連減的計算方法,而且表揚了作業優秀的同學,激勵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並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三、創設平等愉快,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樂於交流發言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適應新的形勢發展,必須有新的教育觀念。首先,對學生重新認識,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愛好,充分估計每個孩子的潛在能力,不要片面認為某某孩子太差。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們的特長和優點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都體體面面的坐下去,千萬不能讓孩子在其他同學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和藹的目光面和麵容對全班的學生,經常用鼓勵和讚賞的語言和學生交流,如:“我很高興,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學不謀而合。”“你今天表現很不錯”“你對這一點的看法很有主見。”對於不完全正確的答案,我注意發現它的閃光點:“我聽懂了你的意思”。“你說的這一點很有道理。”“你能解釋一下嗎?”以前每節課結束,我都說:“有不懂的找老師。”現在我常說的是:“你有什麼感想或遺憾?”“今天的課堂,誰還想發表看法?”這樣就能體現出老師和學生平等、民主、和諧。同時,還要觀察分析學生的質量,應從不同的角度下結論,從能力的培養入手,使學生的特長得以充分的發揮。我不僅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讚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現出來的善意;讚賞每一位學生對教師和教科書的質疑。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