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對待生活,這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學習積極心理學有利於我們保持積極的心態。下面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各行各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除了十分強調思想品德、文化素質外,也越來越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積極心理學》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建立起高質量的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

  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源於學生的主體活動,積極心理教育最顯著的特點就在於“活動”。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獲得心理體驗,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針對中小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比較適合這一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關心自己的心理髮展,成為自己的主人。

  人們經常講現在獨生子女多了,逐步會在孩子中形成一種以“我”為中心的現象,有些孩子不關心班級集體,自私自利。所以,培養孩子的團隊協作習慣、學會與人相處,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之一。

  針對積極心理教育的特點,我上了一節《同學間的互助》的心理活動課。課上我設計了一個活動:讓孩子朦著眼睛在教室裡走一圈,然後談談感受,孩子說:“很害怕,怕撞到課桌上”。第二次,再請這位孩子朦著眼睛,然後請一位同學帶著他走,再讓他談談感受,孩子說“比起第一次不那麼害怕了,因為同學攙著我的手,不會撞到東西”。為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的心理體驗更加深刻,積極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積極的心理體驗作為主要手段。我在實踐中反覆做幾次同一種遊戲,讓更多的孩子來體驗,這兩次走路的不同感覺。最後同學得出同一種結論: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關心,這樣即使有困難也能比較快的克服,還可以少走彎路。這也就是團隊協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課要達到的目的。

  這一堂課既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與人之間是相互聯絡的,又讓學生懂得了幫助、關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說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從事教學工作,讓學生學習在生活中學會與人交往,與人交流的方法與技巧;學習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強,這樣也一定能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經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對學生來說,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培養健康心理的基礎,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其立足點是通過教育活動塑造學生,使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總之,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對待生活,這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

  篇二

  1、據一項調查研究統計,在心理學中消極研究和積極研究的對比是21:1,鼓勵個人的成長,增進個人的健康比治癒自己的強迫行為和強迫觀念容易,也遠比治癒真正的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容易的多。消極研究多用於心理治療,是為了解除痛苦,把人從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中解放出來,恢復健康,但是難度比較大,佔用了過多的精力和資源。積極研究多用於預防和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康復後的積極恢復,促成人向健康的方向變化,增強了應對挫折和不良情緒的能力,但是對已經陷入心理障礙的人作用有限。只關注消極研究會讓人只看到人性中消極的、黑暗的一面,而積極研究關注人性中美好的、善的一面,同時從這兩個角度看問題才會對人性有一個合理的認識。積極心理學讓心理學從只關注補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時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形成了一種平衡。

  2、目前現實中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障礙增加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一方面人們的意識程度提高了,對於不良情緒障礙的認識水平、診斷水平和相關知識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也就是說以前不良情緒障礙同樣存在,只不過

  由於以上原因人們沒有意識到存在的問題是不良情緒障礙,沒有診斷出來而已,並不是不存在。另一方面不良情緒障礙在客觀上確實增加了,1、隨著社會和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要求提高了,也就是說對於生活的滿意度標準提高了,而滿足需***的有限和匱乏特別是優質資源的稀缺始終存在,因此滿足需求的難度也提高了,需要的受挫容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2、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和對物質、精神追求的不平衡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對舒適安逸生活方式的過度追求和對未成年人的不合理培養方式降低了我們的適應能力。3、資訊的泛濫和傳媒的發達等原因讓未成年人在還沒有做好準備,沒有有效應對方法的時候就受到了不良文化資訊的影響,辨別能力不夠容易被誤導,應對方式不合理容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

  3、為什麼應該研究和推廣積極心理學?

  因為首先集中研究有用的東西至關重要,會變成現實,在世界上起更大的作用。其次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領域的研究學科是重要的,這是因為快樂並非對痛苦的否定,擺脫我正在經歷的抑鬱或者焦慮並不意味著我同時就變得快樂了,情況並非是這樣,問題不會這樣被解決。最後預防在今天來說非常重要,預防困苦,不管是抑鬱還是焦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專注於培養積極心態來解決。

  4、專注於有效方法的重要性: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促成一種變化,讓心理學從只關注補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時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專注於研究有效的東西至關重要,不管是對我們自身,還是對我們的關係,對於其他人和社會,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獲得更多有效的東西。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專注於研究有效的東西?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於我們提出的問題的本身,好的問題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問題可以引領我們去探索未知,讓我們去***忽略了的重要的東西。

  5、幫助高危人群的研究,開始時是消極研究,考慮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些人會失敗?健康的文化造就健康的個人,病態的文化造就病態的人。這些人的失敗中的確有文化因素和環境因素,但是要改變對人造成不良影響的環境和文化因素難度很大,付出巨大收效甚微,甚至情況還會繼續惡化。後來出現了正規化轉移,也就是問了一個相反的問題,同樣是面對不理想的現實環境,為什麼有的人成功了?把關注的焦點從環境轉向個人,對成功的原因進行研究,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找到了問題的實質研究出了有效的東西才能模仿和推廣,對大家起作用。

  篇三

  1、我們從外界所獲得的資訊或者學到的知識必須在生活中合理應用才能顯示它們應有的力量。知識本身無法決定我們的幸福感,我們的成功和自尊水平等,可見光有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充分的理解它,能夠合理的解讀它,同時對知識應用所涉及的現實情況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知,兩者相結合就為我們把知識應用於實踐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我們應該學會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主動學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充分理解所學知識,至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或文字把所學內容的實質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出來或者寫出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表明我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了一定程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把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感覺可以應用的地方寫下來,進行重點的挖掘和探索,讓自己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更深入和充分。第二階段是制定知識的應用方案,安排練習時間,通過實踐檢驗自己的構想,檢驗自己對於知識的解讀是否合理,對解讀的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思考糾正,重新修改應用方案進行驗證,在這種實踐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昇華,只有完成了這兩步才算達到了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

  3、我們應該學會在學習或工作的過程中主動安排進行積極心理休息,積極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區別在於,積極心理休息是有規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為了通過一小段時間回顧總結經驗,或者調解心情,緩解疲勞以便以更好的狀態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學習中。而拖延是順從自己內心的分心衝動而失去控制,佔用了本該用來學習或工作的時間。

  4、安靜的力量:

  4.1我們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極情緒的時候才被動的進行反省,在這種反省中,我們很可能進入一種叫做自我傾注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們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內部,反覆回憶分析引發消極情緒情境的一些細節,使這種消極情緒被加強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這種消極感受和導致消極感受的想法中。因此我們應該學會主動的反省,在自己心情平靜的時候進行反省,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觀現實上,針對面對問題進行反省,這時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就可以減少錯誤歸因,得到比較合理的答案。

  4.2當某種經歷正在進行時,人生經驗的獲取是在你嘗試分辨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應該捨棄什麼應該保留的時候,也就是進行分析思考的時候,這些一般發生在經歷之後,進行安靜的自省的時候,有時候急著做事反而不如做完一件事後稍事休息,讓心情平靜下來認真的反思一下效果好,也就是說我們最好養成經歷、享受安靜和反省的行為模式。安靜為我們進行內省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環境,讓我們有機會反省我們的所見所聞所說所做的事情,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深層次的學習,因為這種反省重現可能形成一種學習記憶機制,包括學習、理解、記憶、保留。當我們進行思考時,我們在腦海中重放素材時,我們更容易保留和記住之前的經歷,積累對人生有益的經驗。

  5、快樂是由我們的精神狀態而定,也就是說是由我們對事物積極的思維方式和主觀感受而定,而不是由社會地位、銀行存款等外部條件所決定。幸福是一種終生的追求,是一個連續統一體,幸福沒有客觀標準,只是某種比較方式下的一種主觀感受,是否幸福也取決於我們採取哪種比較方式,我們只能追求更幸福。

  6、常識並非那麼平常,特別是應用於實際,積極心理學的一個目的就是讓常識更平常,學習的目的是用於自身的轉變,沒有轉變就沒有成長,那些快速見效的說法都是皇帝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過高的承諾和過低的兌現,真正起作用的都是一些常識性的東西,如果我們能經常的記起這些常識,把它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解除那些阻礙我們對已熟知事物產生新的認識的認知束縛,解除我們從已熟知事物中獲取益處的情緒束縛,糾正和改變那些束縛我們的行為習慣,促成我們自身的轉變和成長,那麼這些常識就會顯得不平常。

  的讀者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