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心理健康格式小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產生了新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中醫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摘要: 對量表總分的比較可以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在性別上比較一致的結論是女生比男生嚴重[2]。一方面女性的生理週期會對情緒產生影響,女性對自身問題的評價過於悲觀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1.方法

  1.1研究物件

  貴陽中醫學院2012-2014級學生5406人,男1763人,女3643人。年齡17-22歲間。

  1.2研究工具

  使用樊富民[1]等人修訂的大學生人格量表“UPI”對入校不同時長的大學生集體使用電腦施測,該問卷由64個問題構成,涵蓋了身體健康狀況、情緒反映、自我認識等方面,可分類解釋也可按總分評價,能較客觀地反映大學生的身心狀況。

  1.3統計分析工具

  所得資料全部在SPSS19.0軟體處理。

  2.結果

  不同入學時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顯著***χ2=-254.87,p=0.00<0.05***。剛入學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好於1學期末***Z=-10.19,p=0.00<0.05***,也顯著好於2學期末***Z=-14.58,p=0.00<0.05***和3學期末***Z=-4.426,p=0.00<0.05***。1學期末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好於2學期末***Z=-3.39,p=0.01<0.0***。1學期末的心理健康狀況和3學期末無顯著差異***Z=-0.77,p=0.4>0.05***。2學期末的心理健康狀況和3學期末無顯著差異***Z=-0.59,p=0.55>0.05***。

  3.討論

  對量表總分的比較可以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在性別上比較一致的結論是女生比男生嚴重[2]。一方面女性的生理週期會對情緒產生影響,女性對自身問題的評價過於悲觀;另一方面,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會使男生將自認為明顯不符合男生特質的選項直接否定,其結果就是,女生敢於承認軟弱或無能,而男生傾向把自己描繪得“無所不能”。比較測驗總分,發現不同入學時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顯著,剛入學時最輕,第1、2學期後逐漸加重,到第3學期減輕。入學時的心理問題最輕,和其他時候相比均有顯著差異。這一結果提示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和教育不能停留在只監控其入學時的狀態,要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最好對在校生進行連續的監測和指導。

  參考文獻

  1、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龍曉東高等教育研究2003-09-25

  2、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畢秀淑,彭延春中國體育科技2003-03-15

  範文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心理學論文

  摘要: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高校不能只是孤軍奮戰,應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因為人的社會化會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及其行為不是單獨的客觀因素作用,而是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邏輯結果。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學

  一、人性中潛在的積極因素

  對於大學生而言,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處於學校這個環境下,而學校屬於積極團體,是教書育人的地方,這有利於培育和發展他們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向上的品質。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許多人認為,家長的天職是從小重視孩子的成長,培育孩子的優良品格,因而這也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積極因素。再者,現在全社會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

  二、當代大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於在心理方面產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學生心理問題有著明顯的階段性。大學一年級學生集中表現為對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如在和新同學的交往中可能出現摩擦,自己很難學會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級學生出現的問題有人際交往、學習與事業、情感困擾,對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級學生集中在自我表現發展、人際交往、情感問題和學習時間分配等;四年級學生則以擇業問題為多數,兼有戀愛問題、未來發展等。

  ***一***自我調節能力弱帶來的弊病

  許多大學生都存在著以下的問題。第一,情緒障礙。在高中階段,許多大學生都是抱著一種考取名牌大學的心態學習,他們努力奮進,有人生目標。而在大學階段,很多人認為已經到達了寧靜的港灣,是時候休息和調整了,於是就會產生很多不良情緒。第二,社會性退縮。隨著社交網路的不斷髮展,很多大學生寧願宅在宿舍,跟同學不停聊QQ、微信,也不願意加入學生會、學生社團,逃避現實。這樣就使得大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縮和孤獨中減退。

  ***二***孤獨型與焦慮型的人格缺陷

  孤獨型人格源於對被拒絕的恐懼。迴避親密關係,甚至否認自己需要別人的關懷,導致性格冷漠,對生活缺乏熱情。這樣的大學生往往表現得比較孤傲和顯得不合群,很難和別人深交,並且在有人希望走進他的內心的時候,表現出迴避性的特點。大學生心理焦慮是指受內外環境的強烈影響或意外事件的打擊所產生的情緒上的波動和生理上的變化,持續時間過長,會使人產生情緒上的焦慮、緊張、痛苦和憤懣,甚至會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漸鬱積為焦慮綜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會競爭下的就業焦慮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益激烈。面對新的就業形勢,許多大學生都缺乏應變能力和心理上的應對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畢業證,就相當於進了保險箱,自然有公司來“取貨”,這樣的思想在現代大學生中大量存在。因此,當一些大學生遭遇就業挫折時,心裡產生強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學生從此一蹶不振,甚至還有學生因此而終止生命。

  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是從研究人自身的積極因素入手,通過不斷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獲得美好的生活,這為我們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一***改善周圍環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主觀幸福感是指對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這種幸福感的關鍵是個人的價值觀和目標如何在外部世界與生活質量之間進行協調,是人們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決定人們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理解,對於他們過去所經歷的事情和所處的生長環境,以及他們在認知上遇到的困難,有目的地進行分析並且開展疏導工作。這就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樹立積極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優秀品質。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關注學生人格的完善中,幫助學生增強應對心理困擾的能力,發揮其自身積極力量,即找到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潛能,並讓學生看到這些力量和潛能,以此來幫助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發揮潛能,利用積極力量來完善自己,而不是過多地停留在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上。

  ***二***嘗試體驗式教學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樂趣,應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汲取。在體驗及鍛鍊中,有利於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和增強其認識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確是非標準,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進而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提高思想覺悟,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展多種多樣的體驗式教學方式,如組織受教育者學習社會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們身上的正能量,這樣的事例要貼近學生,讓他們可以進行換位思考。

  ***三***優化整合社會力量

  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高校不能只是孤軍奮戰,應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因為人的社會化會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及其行為不是單獨的客觀因素作用,而是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邏輯結果。在社會力量的組織形式中,包含了輿論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這其中要求我們在社會的主流思想中,應該提供正面的宣傳材料,起到樹立理想、陶冶情操、激發創造精神、形成良好風氣的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主要是通過親子之情的感化、家庭生活的薰陶起作用,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變化,做好預防工作。積極心理學的教育要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工作的全過程,通過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寓教於無形等方法,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方式上,要通過隱形教育來達到教育目的,這表現出非強制性、愉悅性、隱蔽性、無意識性的特點,它不是像政治理論教育那樣直接有形,反而是追求一種潛在的效果,並不是生硬灌輸,這樣更容易激勵人的潛能,提高人的自信心,使精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實踐活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認真研究積極心理學的效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大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樊富珉,付吉元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1-03-10

  2、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追蹤觀察戴梅競,劉新軍,王蓓,張文舉,慄建民,周曼雲,鄧旭陽,郭晉林,吳映紅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998-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