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心理健康標準格式論文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身心發育仍在不斷完善,由於心理素質的差異,其心理承受能力也各有不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音樂治療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探析

  【摘要】

  大學生是思維最為活躍、最有朝氣的群體之一,心理健康素質對於大學生來說十分重要。音樂治療是一種新型的心理治療手段,結合音樂,能夠更好的降低人的心理防備,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而且對於心理困擾的預防方面有很大的效率。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物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8%的大學生認為音樂對於心理健康有調節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音樂治療

  1.引言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是社會的新鮮血液,在社會中處於一個特殊的地位。正因為大學生處於這樣的特殊地位與時期,同樣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據有關調查顯示[1],我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佔到退學總人數的54%,有28%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10%的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我國提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2]:①智力發育正常,即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②穩定的情緒。儘管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但不會持續長久;③能正確認識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④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尊重理解他人,學習他人長處,友善、寬容地與人相處;⑤穩定、協調的個性,能對自己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控制和調節;⑥具備適應不同情境的能力。情境一般是指個人行為所發生的現實環境與氛圍,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是指社會歷史程序、國際形勢等,狹義是指個體心理行為活動時所處的場所、氛圍,接觸物件的態度、情緒及期待等,如考核、演講、比武等場合。狹義的情境要受到廣義的情境的制約和影響。心理健康者能夠在不同時空和各種情境中調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狀態充分發揮個人心理潛能和優勢,取得事業成功。⑦具備對各種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心理健康者為了某種需要,應該具備在各種自然環境中生存的能力。⑧熱愛生活,能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音樂治療,是通過結合音樂來治療心理問題的新型治療方式,它是20世紀以來興起於歐洲的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在國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音樂治療也越來越重視,在國外有一類人被稱為靈魂歌者,他們便是通過音樂來表達、影響人的情感。音樂治療,注重的是音樂對人本身的引導作用,有研究表明[3],當音樂的節奏與人的心跳一致時,人體就會分泌大量的荷爾蒙,這些荷爾蒙對於放鬆人的神經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說它是通過對人本身的引導,讓人體自身來治療自己的一種療法。那為什麼我們不叫它音樂引導,而是音樂治療呢?我想正如馮友蘭老先生所說的一樣[4],“正如今天我們還是說‘日出’、‘日落’,雖然我們完全知道日既不出又不落”這只是一個習慣問題,它對於事物本身並沒有本質的影響。音樂是一門藝術,它承載人類的情感,對於人類的心理調節與治療同樣有著十分有效的作用。在國外很多人都會利用音樂去治療癌症病人,音樂是最有效的調節人的心理方法,所以音樂國外的醫生才會選擇用音樂來治療癌症病人。音樂容易被接受,有效的降低心理防線,便於幫助心理困擾者解決心理問題。

  2.研究方法

  2.1調查物件:湖南城市學院音樂學院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大學生隨機收取兩百人。

  2.2調查工具: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自制問卷《音樂治療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2.3調查目的:瞭解在校大學生對音樂的認知以及產生心理困擾的原因。

  2.3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87%的大學生因多方面原因存在心理壓力,51%的調查者在心情不佳時什麼都不做,而一部分調查者會採用大聲叫喊、大量運動等措施來緩解壓力、改善情緒。98%的調查者認為音樂對於心理健康有調節作用,認為音樂能給人帶來快樂。

  結語

  音樂治療是時代的產物,擁有蓬勃的生命力,基本上解決了傳統心理干預手段所遇到的問題,更能為人所接受。在大學生中間用音樂治療來取代傳統心理干預手段,這樣不但滿足了大學生的需求,而且能夠在大學生中間迅速普及,對於心理困擾的預防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鄭好.論音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D].南京藝術學院,2010.

  [2]魏瑋.論音樂教育對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曲阜師範大學,2009.

  [3]劉沛.音樂教育-音樂心理研究的歷史視野和前沿課題-理論背景與研究個案[J].第三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11.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2.

  範文二: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藥物治療只考慮其生物因素,目前抗抑鬱藥的有效率只在60%~80%[14,15],因此應引起家庭與學校的重視,不僅要在生活上給予關心,精神上也要給予支援與理解,多組織大學生參加有益於社會的事情和社交活動陶冶自己的情操,這樣遇到一些事情就能正確對待[16]。

  關鍵詞: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受到家長、教師和心理衛生工作者的關注。據有關統計,大學生中“因心理障礙或精神病導致的退休學人數佔退休學總人數的30%左右且呈上升趨勢”[1]。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對北京16所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因心理障礙休、退學的人數在休、退總人數中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部分大學因心理障礙或精神病導致的休、退學人數佔休、退學人數的50%左右[2]。研究表明,醫學生的主要問題以情緒障礙為主,主要表現為抑鬱和焦慮[3,4]。儘管政府和專業人員不斷呼籲給學生減負開展素質教育,但醫學生由於學科對知識要求嚴謹加之醫學生數量的增加以及即將面臨的就業壓力,使得這一群體的心理障礙發生率有增長的趨勢。尤其是護理專業大學生作為未來衛生護理技術人才隊伍的主體,不僅需要培養精湛的護理技能也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但由於護理專業學習枯燥的理論專業知識加之與其他院校交流較少而大部分都是女生,相對缺少人文氣氛。有些研究指出血清中的BDNF含量降低導致抑鬱[5]。有研究證實,抑鬱症的發病因素不僅與生物因素有關,還與其社會心理因素有關[6]。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很複雜,學業壓力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家庭結構變化和貧富差距擴大也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7,8]。本文的目的是調查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以及這些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物件與方法

  1.1物件

  以隨機整群抽取某大學護理專業學生481人,其中大一年級170人,大二年級162人,大三年級149人,年齡16~24歲,家庭型別:核心家庭309人***64.2%***,大家庭38人***8%***,單親家庭35人***7.2%***,父母離異60人***12.5%***,重組28人***5.8%***,其他11人***2.3%***。

  1.2方法

  採用SCL-90量表[9],以班級為單位對入選物件進行心理測評,SCL-90為自評調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編制***1975***包含9個因子,90個專案,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症狀學內容,如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係以及生活習慣,通常評定近1周的情況。評定方法:分為5級評分***0~4級***,0無、1輕度、2中度、3相當重、4嚴重。在心理測評師的統一指導下由受試者自己評價。

  2結果

  2.1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

  依據常模確定的因子分和嚴重等級標準,統計各類症狀發生率和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結果顯示:各種心理症狀發生率有較大差異抑鬱、焦慮、強迫、人際關係等問題相對較多***26.30%***,總的心理問題發生率相當高***21.65%***,其中抑鬱為18.48%,焦慮為16.34%,強迫為9.27%,人際關係為7.72%。健康人數為78.35%。

  2.2家庭型別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方差分析顯示:在不同家庭型別之間,抑鬱症狀、焦慮症狀和總分存在組間差異***P<0.01***,其他維度的組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進一步分析***LSD***發現:單親家庭、離異家庭或重組家庭子女多數維度得分高於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0.05***。見表2。

  2.3家庭經濟情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不同經濟狀況家庭之間,軀體化、抑鬱、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等因子均具有顯著性***P<0.01***,進一步分析***LSD***發現貧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總分和多因子分均高於較好或富裕家庭***P<0.05***。

  3討論

  3.1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

  國內有關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針對護理專業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採取整群抽樣的方法,運用SCL-90調查量表,對在校的481名護理專業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心理健康者佔78.35%,21.65%的護理專業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輕度為12.48%,中度為5.82%,重度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為抑鬱、焦慮、強迫、人際關係。結果提示近78.35%的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是比較健康的,需要專業諮詢或治療的佔8.17%,有10.48%輕度的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可以經過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結果與中南大學近幾年對進行心理健康調查,發現約有20%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中經常感到抑鬱、焦慮的大學生分別佔20.7%、11.6%有相似之處[10]。與廣東省某醫學院校馬澤威研究抑鬱檢出率27.8%[11]有一定的差距,這可能跟發達城市比較相對檢出率稍低。

  3.2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影響因素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調查了家庭型別、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相對於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單親、離異、重組家庭的子女心理問題較多Wang[12]等認為這類人群可能和研究中被試的集體主義文化背景有關,這些個體在追求高標準時更多是源於父母或者家庭的要求,而不是個人追求;貧困家庭子女較富裕家庭的子女心理問題多。家庭是個體成長的重要環境,家庭結構、經濟狀況和父母的教養方式等對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響。抑鬱在大學生中有較高的發生率,且社會上人們對抑鬱症的認識不夠,一提到抑鬱症就使人聯想到精神病,因此,有些學生儘管出現了問題也不敢大膽地去精神專科醫院就診,怕招致輿論和偏見,導致病情逐漸加重[13]。藥物治療只考慮其生物因素,目前抗抑鬱藥的有效率只在60%~80%[14,15],因此應引起家庭與學校的重視,不僅要在生活上給予關心,精神上也要給予支援與理解,多組織大學生參加有益於社會的事情和社交活動陶冶自己的情操,這樣遇到一些事情就能正確對待[16]。

  參考文獻

  1、大學生羞恥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關研究朱榮春,王通理,錢銘怡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999-07-10

  2、社會支援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徵的關係李慧民中國學校衛生200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