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小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教育經驗為基礎的,從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絕不是僅僅通過上幾堂心理學知識課就能解決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幽默心理學的運用

  摘要:

  隨著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斷上升,對於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已經成為社會和教育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傳統的心理教學容易使學生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新形勢下,採用幽默心理學教育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十分明顯。本文對幽默心理學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幽默心理學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應用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代的高中生在高考的壓力和繁重的課業的逼迫下,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問題。高中生的心理髮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為了能讓處在青春期的高中生能夠接受學校的心理教育,很多學校開展了幽默心理學教育。

  1幽默心理學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1.1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社會競爭壓力的加強,使得部分高中生心理壓力過大,同時,學校和家長的過度否定又使他們失去了學習興趣。當前高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變得十分突出,高中校園中的暴力事件也時有發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將幽默心理學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進行應用,能夠讓高中生在輕鬆娛樂的氛圍中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進行調節,並逐漸走出心理陰影,讓高中生能夠樂觀、積極地進行生活,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標準。

  1.2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社會各界對於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開始逐漸增強。當前形勢下,部分高中生由於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而顯得有些特立獨行。採用幽默心理學教育方法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力疏導,並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為社會培養出一批高素質人才。

  1.3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高中生正處於青春期的叛逆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這就使他們盲目地去追求個性,喜歡衝動。因此,當代的大部分高中生不能正確地處理人際關係。在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將幽默心理學應用其中,能夠讓他們學會換位思考和理解別人,進而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

  2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幽默心理學的具體措施

  2.1幫助高中生正確理解幽默的含義

  對於“幽默”,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幽默要適度,恰到好處的幽默可能會打破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僵局,使溝通變得更加容易,而過度的幽默和調侃就可能會傷害到他人的自尊心,使人際關係變得惡化。因此,在對高中生進行幽默心理健康教育時,要讓他們正確認識幽默並理解幽默的含義。一方面,要區分“幽默”和“貧嘴”,一個幽默的人必然是有品位且寬容大度的人,而不是一個喜歡遇事鑽牛角尖的人;另一方面,幽默是一個人擁有豐富的知識和人生閱歷的外在表現。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同學們談談對“幽默”二字的理解,讓同學們充分參與其中,並將最終答案告訴他們,加深學生對幽默含義的深刻理解。

  2.2在教會學生幽默技巧的同時對其進行健康教育

  社會生活中的幽默總體來說有著不同的種類,運用幽默心理學對高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幽默技巧,正確掌握幽默的各種形式。首先,幽默可以是社會性的幽默,掌握社會幽默的技巧能夠幫助學生處理社會生活中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設定特定的場景,鼓勵學生用幽默的方式彼此進行交流。其次,自勵性幽默就是鼓勵學生處在尷尬的環境中,要利用一種自嘲的方式將窘迫的局面進行化解,這樣通常能夠將被動轉化為主動,並能夠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例如:某校一學生由於成績下滑而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教師鼓勵該學生採用自嘲的方式鼓勵自己,找到問題所在,使學生逐漸走出了自卑的陰影,不僅整個人變得非常開朗,而且成績也有了顯著提高。再次,幽默種類中有一種不值得鼓勵的幽默就是“敵對性幽默”,這種幽默方式是利用他人的弱點進行人身攻擊,容易讓別人產生消極情緒。例如:某校一班級學生之間經常開傷害對方的玩笑,班級學生將這種行為當作幽默的一種,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老師對學生間的這種幽默行為及時予以制止,並讓學生認識到這種幽默是不可取的,促進了本班學生的心理健康。最後,回彈性的幽默是在面對別人的攻擊時做出的迴應,但是這種迴應往往不是具有攻擊性的,而是用睿智來進行回擊,幽默感本身就是一種心理防禦,它能夠讓人的心理壓力得到緩解,使緊張的心情最大程度的放鬆。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幽默心理學對學生進行幽默教育的滲透,可以建立相應的“幽默室”,讓學生學會用幽默的心態去面對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各方面的壓力,這樣不僅能夠使高中生變得越來越獨立,還能有效地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進行培養。讓當代的高中生能夠掌握緩解壓力的有效手段。

  3結語

  總而言之,幽默心理學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加以運用,能夠讓高中生在掌握幽默技巧的基礎上緩解自身的心理壓力,促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隨著幽默心理學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將會得到更好的解決,從而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率,也帶動了當代高中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宜豔.幽默心理學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學園,2013,***26***.

  [2]曾雲靚.試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幽默心理學應用[J].新課程學習***下***,2014,***7***.

  [3]王鴿子.高中心理健康課程實施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陝西師範大學,2013.

  範文二:高職學生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摘要: 民間傳統體育鍛煉有利於改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由於它趣味性強,運動量適中,深受學生喜歡,建議把民間部分傳統體育專案作為體育教材列為高職學生體育課教學內容之一。

  關鍵詞:心理健康;體育鍛煉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隨著對體育功能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關注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許多專家學者已經從不同角度論證了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密切關係,並取得了建設性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提高認識和深化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以往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大多是侷限在基本理論和狀況調查的範圍,雖然這些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要真正解決我國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還需要找到切實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目前主要對策是從心理諮詢、心理教育方面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體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然而在以往的學校體育中這方面未予以重視,因此,需要在體育教學中,就如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及在具體體育鍛煉的實施途徑和方法上進行研究和探索。研究表明,身體鍛鍊能降低應激反應、調節情緒、增進心理健康,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體鍛鍊已不僅被人們用來作為健身的方法,也被人們用來作為調節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身體鍛鍊的心理效應受到鍛鍊的種類、鍛鍊強度、鍛鍊持續時間、鍛鍊頻度等因素的影響。為此,本文擬就民間體育鍛煉的心理效應進行研究,旨在為高職院校進行體育教學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導。

  1實驗過程與研究方法

  隨機分層抽取江西製造職業技術學院2012級、2013級、2014級部分學生作為研究物件,每個年級選32人***男女各16人***,共計96人。其中48人***男女各24人***作為實驗班,另48人作為對照班。實驗組用跳繩、跳皮筋、拔河、踢毽子等民間體育專案連續干預10周,對照組仍用國家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進行10周教學,兩組被試每週鍛鍊3次,每次鍛鍊時間為40分鐘。實驗前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HealthTest,簡稱MHT***分別測試實驗組被試和對照組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實驗結束後仍用MHT分別測試實驗組被試和對照組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所測資料採用SPSSforWindows10.0軟體包統計處理。

  2實驗結果與分析

  2.1實驗結果

  表1結果顯示,實驗後民間體育鍛煉組被試無論在總分及個因子得分均低於實驗前相應因子得分,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症狀、衝動傾向及自責傾向六個因子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在總分及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非常顯著差異。實驗後對照組被試除了衝動傾向因子得分外,其它所有因子得分均低於實驗前相應因子得分,但只有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因子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

  2.2分析與討論

  已有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作為一種發洩口,可以將各種心理矛盾引發的煩惱、焦慮、不安等應激情緒發洩出去,從而促進人的心理健康。蔡先鋒等人的研究指出,長期參加運動訓練的高職學生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好於普通高職學生。蔣碧豔在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的關係調查中指出,體育鍛煉能有效地降低緊張、憤怒、疲勞、慌亂及抑鬱等不良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被試連續參加民間傳統體育鍛煉10周後,心理健康水平有明顯的提高與改善,該研究結果支援了上述有關身體鍛鍊能夠調節心理矛盾,改善情緒狀態,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結論。但是對照組被試參加國家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內容進行鍛鍊後,除了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因子狀況有明顯改善外,被試總體心理健康水平及各個因子狀況上均沒有得到明顯改善。這似乎又與上述運動有利心理健康的結論有不吻合之處。對此可作如下解釋,對照組被試是集體形式參加鍛鍊的,鍛鍊者可在活動中通過相互交往形成親密的人際關係,因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因子狀況改善是很正常的。那麼,為什麼對照組被試運動後其它因子狀況沒有改善呢?筆者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國家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內容趣味性較差,不受學生喜歡所致。張力為研究認為,身體鍛鍊要取得最佳心理效應,首先必須是令參與者愉快和感興趣的活動,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當然,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解釋,陳建國等在一項研究中指出,按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與鍛鍊,實驗前後對照組被試心理狀況未發生明顯改善,可能是由於實驗前後鍛鍊內容相同所造成的。在此暫且不論其解釋是否正確,但至少可以對其解釋提出以下兩點質疑。首先,實驗前沒有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差異性比較,假如對照組被試實驗前心理健康狀況已處於較高水平,那麼運動後被試心理健康狀況改善不明顯是很正常的。其次,在研究中僅對被試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作了比較,沒有對心理健康其它因子狀況比較,究竟各因子狀況變化如何,我們不得而知。當然,以上僅是一種推測,對此尚需實驗加以驗證。

  3小結與建議

  民間傳統體育鍛煉有利於改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由於它趣味性強,運動量適中,深受學生喜歡,建議把民間部分傳統體育專案作為體育教材列為高職學生體育課教學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服務行業員工的人格特質、情緒勞動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係黃敏兒; 吳鍾琦; 唐淦琦心理學報2010-12-15

  2、中國城市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評熊猛; 葉一舵心理科學進展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