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基本的知識

  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那你們知道中國茶文化的基本知識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茶的起源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肖瑤,興於唐朝,盛於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於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淨淨,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神農本草》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

  唐代《本草拾遺》指出:“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

  ***2***商周時期:飲食茶葉的習慣得到繼承和發展。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春秋戰國:食用。《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茶經》問世。陸羽,字鴻漸,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733年出生,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捲上: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製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製方法。四之器,敘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

  二、飲茶習慣的養成

  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人類最早為什麼要飲茶呢?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嘗食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

  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的習慣。

  三、中國茶道的發展過程

  茶道是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淨、恬”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2.點茶,鬥茶:鬥茶意思是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福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3.泡茶:元代人已開始普遍使用茶葉或茶末煎煮飲茶,不加或少加調料。這種簡便、純粹的“清飲”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後來的沸水沖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這種飲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四、基本茶類

  中國茶主要分為:綠茶、紅茶、黑茶、烏龍茶、黃茶、白茶、再加工茶。

  1.綠茶。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國產量最大的茶類,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又稱不發酵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二三百度的熱鍋裡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干燥的過程,也有些綠茶是不經過揉捻的,外形呈扁片狀,如西湖龍井等。中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數萬噸,佔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70%左右。產區主要分佈於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代表茶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碧螺春。

  2、紅茶。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是我國第二大茶類,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功夫紅茶是我國特有的紅茶品種,也是我們傳統出口商品。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正山小種,外山小種***、工夫紅茶***祁紅***和紅碎茶三大類,為我國第二大茶類。

  代表茶有:滇紅和宜興紅茶。

  3.黑茶。是我國生產歷史十分悠久的特有茶類。在加工過程中,鮮葉經渥堆發酵變黑,故稱黑茶,黑茶即可直接沖泡飲用,也可以壓制成緊壓茶***如各種磚茶***。主要產於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和廣西等省。因以銷往邊疆地區為主,故以黑茶製成的緊壓茶又稱邊銷茶,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黑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簡稱“減肥茶”“瘦身茶”。不過真要說減肥,效果最顯著的可能是烏龍茶。

  代表茶有:雲南普洱茶和湖南安化黑茶。

  4.烏龍茶。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其中做青工序是形成烏龍茶品質的關鍵步驟。烏龍茶泡法也很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功夫茶。主要產於福建、廣東、臺灣等地。一般以產地的茶樹命名,如鐵觀音、大紅袍、烏龍、水仙、單樅等。它有紅茶的醇厚,而又比一般紅茶澀味濃烈;有綠茶的清爽,而無一般綠茶的澀味,其香氣濃烈持久,飲後留香,並具提神、消食、止痢、解暑、醒酒、減肥等功效。

  代表茶有:文山包種茶、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茶、武夷大紅炮。

  5.黃茶。人們從炒青綠茶中發現,由於殺青揉捻後乾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於是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綠茶是不發酵的,而黃茶是屬於發酵茶類。黃茶的製作與綠茶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多一道悶堆工序,這個悶堆過程是黃茶製法的主要特點,也是它同綠茶的基本區別。黃茶按鮮葉的嫩度和芽葉大小,分“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 三類。

  代表茶有:蒙頂黃芽、霍山黃芽。

  6.白茶。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精品。白茶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白茶是中國的特產,製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而其關鍵在於萎凋。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晒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製法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顯現,湯味鮮爽。主要產區在福建省建陽、福鼎市和政和縣、松溪縣等地。

  代表茶有:白牡丹、白毫銀針。

  7.再加工茶。以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德原料經再加工而成的產品成為再加工茶。它包括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藥用保健茶等,分別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

  代表茶有:花茶有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緊壓茶有沱茶和六堡茶。

  在對茶葉不斷分類和評選的基礎上,產生了中國十大名茶。所謂名茶:獨特的外型、優秀的色香味品質、在國內國際評比得獎。中國被公認的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六安瓜片、信陽毛尖、君山銀針、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祁門紅茶。

  五、茶葉的貯藏

  根據導致茶葉品質劣變的主要因素,我們就可以因地制宜的採取措施,儘可能地延長茶葉品質儲存期。茶葉儲存的要點是:低溫、乾燥、去氧、避光。大批量商品茶的貯藏應建造專用倉庫或冷庫,對於家庭貯藏茶葉,可以採用一下幾種方法。

  1.生石灰貯茶法。

  2.塑料袋貯茶法。

  3.熱水瓶貯茶法。

  4.木炭貯茶法。

  5. 冰箱貯茶法。

  六、茶葉的鑑別

  茶葉好壞,從色、香、味、形鑑別。

  外形看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淨度。

  1.嫩度:嫩度好的茶葉,容易符合該茶類的外形要求***如龍井之“光、扁、平、直”***。可以從茶葉有無鋒苗去鑑別。鋒苗好,白毫顯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

  2.條索:是各類茶的外形規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龍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直,說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質優。

  3.色澤:各種茶均有一定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綠茶翠綠、烏龍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無論何種茶類,好茶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

  4.整碎:指茶葉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為好,斷碎為次。

  5.淨度:看茶葉中是否混有茶梗、茶籽和竹屑等夾雜物的多少。淨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夾雜物。

  此外,可以通過茶的幹香來鑑別。無論哪種茶都不能有異味。每種茶都有特定香氣,青氣、煙焦味和熟悶味均不可取。最易判別茶葉質量的,是沖泡之後的口感滋味、香氣以及葉片茶湯色澤。

  七、茶德與茶俗

  莊晚芳教授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具體內容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係。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淨水甘。

  八、飲茶益處

  1.茶能使人精神振奮,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

  2.茶能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並有維持心臟、血管、胃腸等正常機能的作用。

  3.飲茶對預防齲齒有很大好處。

  4.茶葉含有不少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5.茶葉有抑制惡性腫瘤的作用,飲茶能明顯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6.飲茶能抑制細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壽。

  7.飲茶能興奮中樞神經,增強運動能力。

  8.飲茶有良好的減肥和美容效果。

  9.飲茶可以預防老年性白內障。

  10.飲茶能保護人的造血機能。

  11.飲茶能防暑降溫。

  九、喝茶的八大誤區

  1.喜喝新茶。由於新茶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對人的胃腸黏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易誘發胃病。所以新茶宜少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應忌喝。

  2.喝頭遍茶。由於茶葉在栽培與加工過程中受到農藥等有害物的汙染,茶葉表面總有一定的殘留,所以,頭遍茶有洗滌作用應棄之不喝。

  3.空腹喝茶。空腹喝茶可稀釋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加水吸收率高,致使茶葉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引發頭暈、心慌、手腳無力等症狀。

  4.飯後喝茶。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可以與食物中的鐵元素髮生反應,生成難以溶解的新物質,時間一長引起人體缺鐵,甚至誘發貧血症。正確的方法是:餐後一小時再喝茶。

  5.發燒喝茶。茶葉中含有茶鹼,有升高體溫的作用,發燒病人喝茶無異於“火上澆油”。

  6.潰瘍病人喝茶。茶葉中的咖啡因可促進胃酸分泌,升高胃酸濃度,誘發潰瘍甚至穿孔。

  7.經期喝茶。在月經期間喝茶,特別喝濃茶,可誘發或加重經期綜合徵。醫學專家研究發現,與不喝茶者相比,有喝茶習慣發生經期緊張症機率高出2.4倍,每天喝茶超過4杯者,增加3倍。

  8.一成不變。一年四季節令氣候不同,喝茶種類宜做相應調整。春季宜喝花茶,花茶可以散發一冬淤積於體內的寒邪,促進人體陽氣生髮;夏季宜喝綠茶,綠茶性味苦寒,能清熱、消暑、解毒、增強腸胃功能,促進消化、防止腹瀉、面板瘡癤感染等;秋季宜喝青茶,青茶不寒不熱,能徹底消除體內的餘熱,恢復味甘性溫,使人神清氣爽;冬季宜喝紅茶,紅茶味甘性溫,含豐富的蛋白質,有一定滋補功能。

  十、茶葉的沖泡方法

  茶葉的沖泡包括三個要素:

  1.茶葉的用量

  茶葉種類繁多,茶類不同,用量各異。如沖泡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幹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飲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壺,則按容量大小適當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每次投入量幾乎為茶壺容積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其次,茶葉用量還與消費者的飲用習慣和年齡層次有著密切的關係。

  2.泡茶的水溫

  泡茶燒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用這樣的水泡茶,茶湯香味皆佳。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看泡飲什麼茶而定。高階綠茶,特別是各種芽葉鮮嫩的名茶***綠茶類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一般以80℃左右為宜***通常指將水燒開後,再冷卻至80℃;如果是無菌生水,則只要燒到所需溫度即可***。茶葉愈嫩、愈綠,沖泡水溫要低,這樣泡出的茶湯一定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茶葉維生素C也較少破壞。泡飲各種花茶、紅茶和中、低檔綠茶,則要 用100℃的沸水沖泡。泡飲烏龍茶、普洱茶和沱茶,每次用茶量較多,而且茶葉較粗老,必須用100℃的沸滾開水沖泡。有時,為了保持和提高水溫,還要在沖泡前用開水燙熱茶具,沖泡後在壺外淋開水。少數民族飲用磚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磚茶敲碎,放在鍋中熬煮。

  3.沖泡時間和次數

  如果茶杯泡飲一般紅綠茶,每杯放幹茶3克左右。先倒入少量開水,以浸透茶葉為度,加蓋3分鐘左右,再加開水到七八成滿,便可趁熱飲用。當喝到杯中尚餘三分之一左右茶湯時,再加開水,這樣可使前後茶湯濃度比較均勻。據測定,一般茶葉泡第一次時,其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泡第四次,則所剩無幾了。所以,通常以沖泡三次為宜。如飲用顆粒細小,揉捻充分的紅碎茶與綠碎茶,用沸水沖泡3--5分鐘後,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飲用。飲用速溶茶,也是採用一次沖泡法。

  十一、正常人一天宜飲多少茶

  飲茶量的多少決定於飲茶習慣、年齡、健康狀況、生活環境、風俗等因素。一般健康的成年人,平時又有飲茶習慣的,一日飲茶12克左右,分3-4次沖泡是適宜的。對於體力勞動量大、消耗多、進食量也大的人,尤其是高溫環境、接觸毒害物質較多的人,一日飲茶20克左右也是適宜的。油膩食物較多、菸酒量大的人也可適當增加茶葉用量。孕婦和兒童、神經衰弱者、心動過速者,飲茶量應適當減少。

  中國茶文化的簡史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

  茶文化的開端,起源於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陸羽《茶經》的問世,在晉代、南北朝時期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著茶文化的萌芽產生。

  宋代時期茶文化的興盛以及明清時期茶文化的普及,鑄就了今天茶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品茶悟道,感受心靈的脫俗,一種愜意,一種超然物外的感受,是每個品茶人的內心所歸。

  喝茶是為了讓心平靜,也就是在心無雜念之中,看杯中茶葉沉浮,細品茶葉的清香。品茶而思,思考事物,品析人世界萬物,茶文化中缺少不了靜謐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