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策略探析

  摘 要:文化產業現已成為國家支柱性產業,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徵。如何在新形勢下,有效振興文化產業,解決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全面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是我國當前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試圖指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相對優勢與問題,就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戰略對策進行探索和分析,提出具有全域性性和長遠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文化產業;競爭力;發展戰略。

  2009年國務院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國家支柱型產業,也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徵。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產業巨大的經濟潛力,為眾多國家所認同,其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崛起的勢頭更加強勁,在全球範圍內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態勢日益顯現,在目前的競爭中,發達國家處於主導地位。我國文化產業起步不久,文化產業發展處於弱勢地位,文化資源和文化市場的優勢尚未轉化為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競爭優勢,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國內文化市場中所佔有的份額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從而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是當前刻不容緩的課題之一。本文試圖分析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相對優勢與存在問題,就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戰略對策提出具有全域性性和長遠性的對策建議。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相對優勢和存在問題。

  經濟全球化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使我國文化產業面臨更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與文化產業競爭力水平高的國家地區相比,我國的文化產業既存在相對優勢,又存在差距,認識這些相對優勢與劣勢,適時、適勢的發揮優勢,彌補差距,對於提升我國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文化產業在供給方面的相對優勢與存在問題。

  1.資源要素分析。

  中國是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遺存極為豐富。首先,歷史文化資源和多民族形態構成一座文化寶藏。我國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項數”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豐富的文化資源使得我國發展文化資源密集型文化產業有比較優勢,也為我國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文化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我國文化資源稟賦得天獨厚,但對這些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卻遠遠跟不上,對這些資源很多沒有進行有效的發掘和規劃,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存在著資源閒置、浪費甚至被破壞的問題;其次,豐富的低成本勞動力是我國勞動力資源要素所具有的相對優勢,文化產業鏈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價值鏈中的勞動投入比例較大的環節更可以獲得此比較優勢。如圖書出版業中的發行和批發零售業,音像業中的複製和發行流通價值鏈環節等。

  2.技術水平分析。

  文化產業大多是屬於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這裡的所謂技術型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傳統文化技術;二是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資訊科技、數字化技術和網路技術。我國擁有相對較高的傳統文化技藝,原創性成果很多,如中國功夫、中國字畫、民族歌舞等。但對於現代技術開發和應用而言,我國存在較大差距,未來如何通過引進和自主開發,掌握更多與文化產業相關的資訊科技、數字化技術和網路技術,是迫切要解決的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

  3.文化產品分析。

  憑藉中國豐富而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背景生產出的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因其具有的稀缺性和個性化,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很強。但目前所開發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產品和服務,沒有形成有效的開發,沒有為這種民族特色策劃和樹立鮮明的包裝和定位,缺乏系統的管理和推廣,更沒有形成規模化的市場效應,要真正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還須時日。

  (二)我國文化產業在需求方面的相對優勢與存在問題。

  1.需求規模分析。

  我國人口基數大,對文化產品的需求總量相對很大,但由於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別、地區差異和貧富差距顯著,文化消費水平仍有限;同時,我國文化產業在塑造和引導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方面明顯地落後於國外競爭對手,使得國內文化市場高階消費群體大量流失,成為國外文化產品的追隨者。另外在國際市場上,儘管對我國文化產品存在著很大的市場需求潛力,但怎樣將這種潛在的需求規模轉化為現實需求規模,目前在戰略的運用和推廣上還不盡人意。
 2.需求偏好分析。

  一是利用相似的需求偏好;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對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影響也甚為深遠,從而使我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在這些國家地區更易被接納和理解,可以體現出推廣的相對優勢。但目前從競爭態勢上,與日本和韓國相比,我國的這一相對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是利用不同的需求偏好;中華文化與是西方文化相比,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和稀缺性,神祕而富有魅力的中華文化資源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具有相當的吸引力,激發出他們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使其產生對中國文化產品的需求偏好;但針對我國特有的文化產品特色,如何有效開展推廣和經營,在理念和操作層面上還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提升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分析,筆者從五個層面提出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對策思路和建議,在操作中這些層面的策略必須綜合運用,互為補充,共同完善。

  1.政府層面。政府應在以下幾方面有所作為:(1)加大稅收扶持力度,對開展國際經營的文化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2)增加對企業自主創意研發的扶持和投入,支援文化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支援優先選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質量水平高的文化裝置及產品。(3)健全法律體系。完善智慧財產權等相關法律體系,同時注重與國際法律體系的接軌。

  2.市場經營層面。(1)市場主體實施規模經營,整合方式可以採用集團化和縱向一體化,以取得綜合效益來實現產業的擴張;(2)文化產品及服務的認同感營造。分析國際受眾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運用“體驗”、“享受”、“吸引注意力”等策略,引導及培育受眾對我國文化產品及服務的認同感。(3)產業文化化。將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妥善接軌,把文化藝術的內涵注入其它產業的商品或服務中,一來可提高該產業商品或服務的附加值,二來也透過此產品或服務傳遞我國文化資訊,從而間接提升我國文化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3.人才培育層面。大力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渠道。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文化部門還可以通過與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聯合開展集中短期培訓、進修、舉辦文化產業論壇等方式,提高現有文化營銷策劃、生產和經營管理人才的素質。培養目標應是既有寬廣的人文視野,又有精深的產業理念的複合型的策劃、管理人才。

  4.技術層面。文化企業要著力採用高新技術成果,增加文化產品科技附加值,要以提高文化產品的核心技術為重點,開發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競爭能力強、能形成產業規模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專案,通過資訊產品深加工發揮文化資源優勢,開發文化產業社會服務的新領域,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確保文化產業能夠在新的技術平臺上保持更強的競爭力。

  5.資金層面。建立多元投融資體系,解決文化產業資金短缺局面。當前,可以通過投資控股、金融信貸、資本融資、設立發展基金等手段,形成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多元投融資格局。在投資主體方面,放寬市場準入,鼓勵非國有企業、個人和***資金舉辦文化產業,形成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機制。

  總之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各個層面的共同努力,綜合配套的實施戰略,才能有效的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大衛?赫斯蒙德夫,張菲娜譯。文化產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喬納森?弗裡德曼,周憲,許均譯。文化認同與全球化過程。商務出版社,2003.

  [3]胡青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探析經濟師,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