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摘要:黨的十六大以來,各地文化發展百舸爭流、各顯神通,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態勢良好,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文化體制改革仍不到位、文化產業政策不完備、文化產業法律法規不完善、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差等。為此,必須樹立科學的文化產業發展觀,堅持以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堅持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發展與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相結合,走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
關鍵詞:文化產業 發展。
文化產業發端於西方國家,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也是國際公認的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最具增長潛力的“朝陽產業”。
我國的文化產業是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程序中興起和發展的。黨的十六大以來,各地文化發展百舸爭流、各顯神通,文化產業迅速崛起。但不可迴避的是,我國文化產業還處於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級發展階段。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清醒地認識我國文化產業的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才能找出對策,實現較快的發展。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1.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態勢良好,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改革開放以來,得益於國際國內的良好發展條件,我國文化產業獲得發展,日益表現出持續增長的強勁發展勢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對提供就業機會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自2004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均高於同期GDP增長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億元左右,增長幅度15%~20%,佔GDP比重年均提高0.15%。2007年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有1132萬,佔全部從業人員比重為1.48%,占城鎮從業人員比重為4.0%。2004年至2007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文化產業普遍快速增長,其中北京市年均增速17.4%,上海市年均增速15%,江蘇省年均增速24%,湖南省年均增速20%左右,山西省年均增速24.5%,安徽省年均增速20%以上,各地方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均高於GOP的增長速度,呈現出總體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基本實現了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這種全面的增長勢頭雄辯地說明,我國文化產業己經成為地區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2.黨和政府的文化管理方式逐步從微觀管理轉向巨集觀調控,文化產業巨集觀調控機制基本形成。
近年來,根據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在文化體制改革深入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下,黨和政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有效機制和途徑,著力在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功能和加強巨集觀指導上下功夫。黨和政府逐漸放鬆了對文化行業微觀領域的直接的、行政性的管理,逐漸放權給企業,逐漸放權給市場,通過市場去建設文化,提升文化,政府的引導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進一步加強,政府開始進行文化產業巨集觀調控機制的建設,向開放型政府、服務型政府轉變。
3.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快,高新技術推動新興文化產業的形成和傳統文化產業的升級。
從世界範圍來看,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與高新技術日益融合,特別是與資訊產業相互關聯,已成為世界性潮流。近年來,資訊科技產業與傳統文化產業的日益融合,在我國的文化產業中造成了引人注目的產業關聯效應:資訊化突入傳媒領域,引發“傳媒熱”,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部門迅速“觸網”,出現了資訊產業與文化產業“大匯流”
的壯觀景象,啟動了一個又一個的消費市場,如網路遊戲、手機內容產業等,推動了產業結構重組和優化升級。從相關統計資料可以看到,以網際網路資訊為主的網路文化服務,以旅遊、娛樂為主的文化休閒娛樂服務和以廣告、會展、文化商務代理為主的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正在成為文化產業增量提升的重要引擎。
關鍵詞:文化產業 發展。
文化產業發端於西方國家,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也是國際公認的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最具增長潛力的“朝陽產業”。
我國的文化產業是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程序中興起和發展的。黨的十六大以來,各地文化發展百舸爭流、各顯神通,文化產業迅速崛起。但不可迴避的是,我國文化產業還處於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級發展階段。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清醒地認識我國文化產業的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才能找出對策,實現較快的發展。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1.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態勢良好,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改革開放以來,得益於國際國內的良好發展條件,我國文化產業獲得發展,日益表現出持續增長的強勁發展勢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對提供就業機會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自2004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均高於同期GDP增長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億元左右,增長幅度15%~20%,佔GDP比重年均提高0.15%。2007年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有1132萬,佔全部從業人員比重為1.48%,占城鎮從業人員比重為4.0%。2004年至2007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文化產業普遍快速增長,其中北京市年均增速17.4%,上海市年均增速15%,江蘇省年均增速24%,湖南省年均增速20%左右,山西省年均增速24.5%,安徽省年均增速20%以上,各地方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均高於GOP的增長速度,呈現出總體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基本實現了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這種全面的增長勢頭雄辯地說明,我國文化產業己經成為地區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2.黨和政府的文化管理方式逐步從微觀管理轉向巨集觀調控,文化產業巨集觀調控機制基本形成。
近年來,根據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在文化體制改革深入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下,黨和政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有效機制和途徑,著力在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功能和加強巨集觀指導上下功夫。黨和政府逐漸放鬆了對文化行業微觀領域的直接的、行政性的管理,逐漸放權給企業,逐漸放權給市場,通過市場去建設文化,提升文化,政府的引導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進一步加強,政府開始進行文化產業巨集觀調控機制的建設,向開放型政府、服務型政府轉變。
3.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快,高新技術推動新興文化產業的形成和傳統文化產業的升級。
從世界範圍來看,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與高新技術日益融合,特別是與資訊產業相互關聯,已成為世界性潮流。近年來,資訊科技產業與傳統文化產業的日益融合,在我國的文化產業中造成了引人注目的產業關聯效應:資訊化突入傳媒領域,引發“傳媒熱”,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部門迅速“觸網”,出現了資訊產業與文化產業“大匯流”
的壯觀景象,啟動了一個又一個的消費市場,如網路遊戲、手機內容產業等,推動了產業結構重組和優化升級。從相關統計資料可以看到,以網際網路資訊為主的網路文化服務,以旅遊、娛樂為主的文化休閒娛樂服務和以廣告、會展、文化商務代理為主的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正在成為文化產業增量提升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