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樹說閱讀練習及答案
移樹說是明朝李東陽所寫的散文,移樹說一文詳於敘事,略於議論,以親歷之事,引出深刻道理。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移樹說》閱讀材料
移樹說
***明*** 李東陽
予城西舊塋久勿樹。比闢地東鄰,有檜百餘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種樹者曰:“我能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請試,許之。
予嘗往觀焉。乃移其三之一,規其根圍數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繩繞其根,若碇然,然其重雖千人莫能舉也,則陊①其坎之稜,緪②樹腰而臥之,根之罅實以虛壤。復臥而北,樹為壤所墊,漸高以起,臥而南亦如之。三臥三起,其高出於坎。棚木為床橫載之,曳以兩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數。行數百步,植於墓後為三重。閱歲而視之,成者十九。則又移其餘,左右翼以及於門。再閱歲而視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於是幹條交接,行列分佈,鬱然改觀,與古墓無異焉。夫規大而坎疏,故根不離;宿土厚,故元氣足;乘虛而起漸,故出而無所傷。取必於旦夕之近,而巧奪於二十餘年之遠,蓋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爾。
予因嘆夫世之培植人材變化氣習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幾何不為君子之歸也哉?族子嘉敬舉鄉貢而來,予愛其質近於義,留居京師,與之考業論道,示之向方,俾從賢士大夫遊,有所觀法而磨礪,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業並進,再詘③有司,將歸省其親。予冀其復來,以成其學,且見之用也,作《移樹說》以貽之。
[注]:①陊:duò,敲掉 ②緪:gēng,用粗繩索縛 ③詘:同“屈”,屈服,這裡指未錄取。
《移樹說》閱讀題題目
22、請依次填入方框處的虛詞,正確的一項是*** ***。***2分***
***1***也 ***2***爾 ***3***焉 ***4***之
A***3******4******1******2*** B***3******1******4******2***C***1******4******2******3*** D***4******3******1******2***
23、第③段畫線句,從複句關係角度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轉折關係B.假設關係 C並列關係D.因果關係
24.第②段詳寫了移樹的過程,是為了闡釋____________
***不超過8個字***的觀點。***2分***
25.第②段使用了很多數詞,請擇例說說其表達效果。***3分***
___________
26.簡述本文與《師說》在內容、寫法上的異同。***3分***
《移樹說》閱讀題答案
22.***2分***B
23.***3分***B
24.***2分***治之有道,行之有序***超過字數扣1分***
25.***3分***數詞運用較多的是第2段。有的是實數,如“曳以兩牛,翼以十夫”;有的是概數,如“三臥三起、成者十九”。***1分***實數表述準確,概數具體可感。***1分***這些數詞的使用,均有助於說明“移樹”的經過,為下文說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撐。***1分***
26.***3分***相同點:均為獎掖後學的臨別贈言;同屬議論文文體。不同點:《移樹說》採用了記敘、說明、議論相結合的寫法,行文靈活、自然;《師說》是典型的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論證,邏輯清晰、縝密。***意思對即可;異同各1分,文字1分***
《移樹說》參考譯文
我家的城西舊墳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種樹。近來在東鄰開墾荒地,有一百多棵檜柏,大的有兩手合圍那麼粗,高約二三丈,我為它們長在不相稱的地方而可惜。有一個種樹人對我說:“我能夠替您移植。”我說:“你真能夠做得到麼?”他請求試試看,我答應了他。
我曾經去觀察過。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環繞樹根周圍幾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腳而止。用繩繞著樹根,就像系碇那樣,但它的重量雖千人也拿不動, 便敲掉樹坑的邊角,將繩子縛住樹腰部平放下來,樹根的縫道里用鬆軟的泥土充實。再朝北平放,樹身之下用泥土充墊,逐漸高升,朝南放時也是這樣。三次放下三 次抬起,樹便高出了土坑。又用木頭搭成床棚橫載其上,用兩頭牛來拖,十個壯漢相幫。更粗重的樹便使用雙倍的力量。走了幾百步,在墓後種成三行。過了一年去 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於是又移運餘樹,種在左右兩邊以及墓門。再過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從此枝幹相接,行列分佈,氣象莊嚴與前大異,和古墓 完全一樣。由於周圍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離樹;原來的土深厚,所以元氣足:順著空隙徐徐拔起, 所以出土後無所損傷。在旦夕之間成功完成這一舉措,而巧妙卻能超越於二十餘年之前的情形,看來他是因為平日已積累了移樹的經驗,而在實踐時又很有條理的緣 故罷。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材、教化風俗的人,如果都能順著規律而治理,那麼,不是很快就能夠使有識之士前來歸附嗎?族孫嘉敬因應鄉貢考試而至京城,我愛其 氣質很接近道義,便留他住下,和他探討學業議論道理,並指引他前進的目標,讓他隨從有德才的文士們交流,從而有所效法而得到鍛鍊,學校新的東西,拓寬視野 和知識面。過了三年,他的志向學業都有進步,還是不被主考的試官錄取,於是打算回鄉省親。我期望他能再來京師,成就學業,並且能夠被錄用,因此寫這篇論說 贈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