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語文閱讀題

  在初中階段,學好語文知識對你今後的學習是有幫助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風景。

  以往賞夜景,都不是在冬季。春夜,我曾望過被月光朗照得熒光閃閃的春水;夏夜,我望過一疊又一疊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現的黝藍的剪影;秋夜,曾見過河岸的柳樹在月光中被風吹得狂舞的姿態。只有冬季,我記不起在夜晚看過風景。也難怪,春夏秋三季,窗戶能夠開啟,所以春夜望春水時,能聽見鳥的鳴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時,能聞到堤壩下盛開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風中的柳樹時,髮絲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愛撫,那月光彷彿要做我的一綹頭髮,從我的頭頂傾瀉而下,柔順光亮極了。而到了寒風刺骨的冬季,視窗就像啞巴一樣暮氣沉沉地緊閉著嘴,窗外除了低沉的雲氣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沒什麼可看的了。

  雪山東側的那簇燈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時許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戰,歇息去了。而南側的那簇燈火仍如白蓮一樣盛開著。我盯著那燈火,就像注視著摯愛的人的眼睛一樣。以往歸鄉,我在小路上散步總是有愛人陪伴。夏季時,我走著走著要停下腳步,不是發現野果子了,就是被奼紫嫣紅的野花給吸引住了。我採了野果,會立刻丟進嘴裡。愛人笑我是個“野丫頭”。有時蚊子鬧得凶狂,我就順手在路邊折一根柳枝,用它驅趕蚊子。而折柳枝時,手指會瀰漫著柳枝碧綠而清香的汁液。那時我覺得所有的風景都是那麼優美、恬靜,給人一種甜蜜、溫馨的感覺。可自從愛人因車禍而永久地離開了我,我再望風景時,那種溫暖和詩意的感覺已蕩然無存。當我孤獨一人走在小路上時,我是多麼想問一問故鄉的路啊:你為什麼不動聲色地化成了一條繩索,在我毫無知覺的時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為什麼在我感覺最幸福的時候化成了一支毒劍,射中了我愛人的那顆年輕的心?青山不語,河水亦無言,大自然容顏依舊,只是我的心已蒼涼如秋水。以往我是多麼貪戀於窗外的好山好水,

  可我現在似乎連看風景的勇氣都沒有了。

  我很慶幸在這個失眠的冬夜裡,又能坦然面對窗外的風景了。凌晨兩點多,南側雪山的燈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沒有因為燈火的離去而黯淡,相反,它們在星光下顯得更加的挺拔和光華。當你的眼睛適應了真正的黑暗後,你會發現黑暗本身也是一種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覺得它們當中的哪一顆都可以做我身邊的一盞永久的神燈。而先前還如花一樣盛開的人間燈火,它們就像我愛人的那雙眼睛一樣,會在我為之無限陶醉時,不說告別,就抽身離去。雪山沐浴著燦爛的星光,煥發出一種孤寂之美。那隱隱發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淺淺的笑影一樣,溫存可愛。凌晨四時許,星光稀疏了,而天卻因為黎明將至呈現著一股深藍的色調,雪山顯得愈發得壯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時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氣勢和獨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頭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這牛身上的一隻飛蠅?

  我還記得1998年河水暴漲之時,每至黃昏,河岸都有濃濃的晚霧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見愛人從小路上歸家。他的身後是起伏的白霧,而他就像霧中的一棵柳樹。那一瞬間,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覺得這幻象一樣的霧似乎把愛人也虛幻化了,他在霧中彷彿已不存在。現在想來,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間的迷霧,它說來就來,說去就去。它能劫走愛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視的地方,我的靈魂也依然有可依託的地方。

  我感謝這個失眠的長夜,它又給予了我看風景的勇氣。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隱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遙遙相伴。那月半殘著,但它姿態嫋娜,就像躍出水面的一條金魚。而那顆明亮的啟明星,是上帝擺在我們頭頂的黑夜盡頭的最後一盞燈。即使它最後熄滅了,也是熄滅在光明中。

  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4分***

  2.文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5分***

  3.作者對風景的態度有哪些變化?其原因是什麼?請簡要概括。***6分***

  4.著名散文評論家紅孩說:“在唯美的前提下,散文無外乎有三種成分:第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第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第三,提供多少知識含量。”請結合文章探究本文提供的是哪種“含量”,並簡要陳述。***6分***

  ***二***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 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

  ①白居易有句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以前不覺得怎樣,現在覺得幽美難言。桃花開得很早,現在卻要等到其他的花都謝了,開得倦怠了才盛開,而且是開在山中,這份熱鬧中帶著難言的收斂和沉靜。這種態度於荷、蘭並無出奇,換了桃花就難得了,好比歌宴後的麗人褪去濃妝,美得淡定心驚。

  ②桃花本是早春的花,我記得往往是過了年不久,心思裡那點節慶的氣息還未涼透的時候,來到鄉下做客,就看見田畈井頭有桃花,風吹過一陣,落花似雨,便有些飄在水裡。桃花總是這樣淘氣,連凋謝也要拼死熱鬧;或是遠遠的人家牆頭透出一枝嫩紅隔著新綠,嬌豔可人;那不是我家的花,我也摘不到,可仍然那樣高興,竟說不出因由,也許中國人的骨子裡有桃花般的香豔,所以見了兩相親。

  ③桃花是鄉氣的,民間尋常百姓家,田畈村頭遍地皆是,但也空靈清絕,誰說藉著她遁不得桃源?像失意清醒之後的唐伯虎,在蘇州桃花塢隱居,將自己的住地命名為“桃花庵”,從此不思功名,不戀富貴,賣文賣畫為生,閒來在桃花樹下對酒吟詩,自己也覺著美得不行,遂作《桃花庵歌》。

  ⑤失意才子詩歌放蕩,雖有不得志的牢騷之意,但這牢騷借桃花發得漂亮,叫後人只見得唐才子的風雅,遮掩了他心裡的酸楚。

  ⑥桃花難畫,因要畫得她靜。桃花難言,往往是因為她不捨得收斂,豔得讓人無所適從,無法評價。一不小心,那美變成了濫觴,俗得就好像聽見一個村姑名叫桃花,你回眸一顧,卻沒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風景。

  ⑦《桃夭》難寫,因它幾乎將女子的美寫到了極致,將漢語的煉字功力發揮到了極致,幾乎已不可能有超越原詩的解讀了。一般人如果只讀過三篇詩經,其中必有一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把以“灼灼”狀桃花之鮮,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難易一字的佳構。

  ⑧經常在睡前讀上幾篇詩經,覺得那音韻就是人類出世時的天籟,現在的作家怎樣鍛鍊也難以企及的恰到極處,比如《桃夭》。思想古人是何其天真燦爛,就像一個孩子看見這天地間每一片葉子都是光耀明媚的。

  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也許古人創作文句之初就是這樣,看見什麼就說什麼,並不需大力咬文嚼字。所以,今人反倒要豔羨那恰到極處的好。“灼灼”二字,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深刻到難以磨滅的地步。讀這詩,甚至只要讀起頭這一句,已教人分辨不清,這豔得難捨難收的是桃花,還是那豔如桃花的女子。

  1.第①段中作者為什麼說白居易的詩“幽美難言”而不說“優美難言”?請結合本段內容談談這樣寫的理由。

  2.第②段中畫橫線部分與一句寫杏花的唐詩意境十分相近。請寫出這句詩。

  3.《詩經》曾對後世語言產生過深遠影響,如“桃之夭夭”、“蒹葭蒼蒼”、“楊柳依依”這類詞語,至今讀來仍琅琅上口,韻味悠長。請在你所積累的詞彙中另寫兩個和它們結構相同的詞語。

  4.既然“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把以'灼灼'狀桃花之鮮,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難易一字的佳構”,那麼,請你結合第⑨段內容說說“灼灼”一詞到底好在哪裡?

  5.根據第⑦段內容的提示,將下邊的句子填充完整。

  《桃夭》之所以膾炙人口,不僅因為,而且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