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北芪,即黃芪,又名黃耆、膜莢黃耆、一人挺、黃芪、木黃芪,因盛產於我國北方,故名北芪,是常用中藥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下北芪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北芪的功效和作用

  補脾益氣 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症,以及脾虛洩瀉,久瀉脫肛等。北芪的補氣力強,善補肺氣,可以治療肺虛氣短,聲低懶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症。常配黨蔘、白朮、淮山、炙甘草同用。用蜜制後的北芪補益力更強。

  固表止汗 用於表虛自汗。北芪補氣之中而有外達之性,故能補氣固表以止汗。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較好。臨床上通過不同配伍,能治療各種汗出症;同助陽藥配伍,治陽虛自汗;同補氣藥配伍,治療氣虛自汗;同滋補藥配伍,治陰虛盜汗。若氣血不足,外受風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藥中配伍黃芪,能鼓舞陽氣,補益汗源,使其發汗,所謂“黃芪有汗能止,無汗能發”就是這個道理。這時宜生用。

  益氣昇陽 用於氣虛下陷之症。中醫認為臟器的下垂是由於中氣下陷之故,北芪善於益氣昇陽,可治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以及氣虛血脫的崩漏等症。中醫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臟器下垂各症,補中益氣湯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補氣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陽。這時宜蜜制後用。

  利水消腫 用於氣虛水腫,常配白朮、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均有本品。多用於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託瘡排膿 用於氣虛癰疽久不潰破,或潰後久不癒合,常與黨參、肉桂同用。取本品補氣健脾,能促進膿皰的早潰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膿生肌作用。

  北芪的禁忌

  凡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癰腫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均忌服。

  北芪的常用量為9~30克,由於北芪昇陽助火,性微溫,對於邪氣盛、無汗,陽亢有熱毒的患者,均不宜使用。

  北芪的食用方法

  北芪肉蓯蓉煲豬展

  北芪為補氣類藥材,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肉蓯蓉為助陽補腎類藥材,能補腎、益精、潤燥、滑腸;火麻仁為潤下類藥材,能潤燥、滑腸、通淋、活血,均為性溫、平,味甘。合而為湯甘潤醇香,有補腎固表、潤燥通便的功效,亦為秋燥時的家庭靚湯之一。

  材料:北芪20克,肉蓯蓉、火麻仁各12克***中藥店均有售***,豬展肉400克,生薑3片。

  烹製:各物分別洗淨,豬展肉切塊。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1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黃芪枸杞乳鴿

  方藥:黃芪、枸杞各30克,乳鴿1只,料酒、精鹽、味精、薑片、雞清湯、雞油各適量。

  功效:具有補氣壯陽、固表止汗、解毒祛風之功用。適於中氣虛弱、體倦乏力,表虛自汗及癰疽瘡潰久不癒合之人食用。

  食用方法:將乳鴿宰殺,去毛、內臟、斬腳爪、洗淨,放入沸水中氽一會,撈出洗淨斬塊放燉盅內。黃芪、枸杞分別洗淨,放入燉盅內。將料酒、鹽、味精、薑片、雞清湯同放燉盅內,上籠蒸到肉熟爛,取出籠,揀出姜、黃芪,淋上雞油即成。

  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後代茶飲用,可反覆沖泡。

  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5

  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6

  民間治療自汗,常用黃芪紅棗湯:黃芪15~30g、紅棗15枚,煎湯,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藥黃芪口服液。

  7

  產後多汗,有報道用黃芪30g、益母草30g,煎湯,日服2次。本人經驗,對於自汗而惡風者,可用桂枝湯加黃芪:黃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薑10g、紅棗10粒,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