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散文閱讀訓練題
儘可能多的做些初三語文的散文閱讀訓練題,可以幫助同學對所學知識點加以鞏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
細細的潮音
張曉風
每到月盈之夜,我恍惚總能看見一幢築在懸崖上的小木屋,正啟開它的每一扇窗戶,聆聽遠遠近近的潮音。
而我們的心呢?似乎已經習慣於一個無聲的世代了。只是,當滿月的清輝投在水面上,細細的潮音便來撼動我們沉寂已久的心,我們的胸臆間遂又鼓盪著激昂的風聲水響!
有一次,午夜醒來,後庭的月光正在漲潮,滿園的林木都淹沒在發亮的波瀾裡。我驚訝地坐起,完全不能置信地望著越來越濃的月光,一時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快樂,還是憂愁。只覺得如小舟,悠然浮起,浮向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的青天,而微風裡橄欖樹細小的白花正飄著、落著,矮矮的通往後院的階石在月光下被落花堆積得有如玉砌一般。我忍不住歡喜起來,活著真是一種極大的幸福——這種晶瑩的夜,這樣透明的月光,這樣溫柔的、落著花的樹。
一個殘冬的早晨,車在冷風中前行,收割後空曠的禾田蔓延著。冷冷清清的陽光無力地照耀著。我木然面坐,翻著一本沒有什麼趣味的書。忽然,在低低的田野裡,一片繽紛的世界跳躍而出。“那是什麼?”我驚訝地問著自己,及至看清楚一大片雜色的杜鵑,卻禁不住笑了起來。這種花原來是常常看到的,春天的校園裡幾乎沒有一個石隙不被它佔去的呢!在瑟縮的寒流季裡,乍然相見的那份喜悅,卻完全是另外一種境界了。甚至在初見那片燦爛的彩色時,直覺裡中感到一種單純的喜悅,還以為那是一把隨手散開來的夢,被遺落在田間的呢!到底它是花呢?是夢呢?還是虹霓墜下時碎成的片段呢?或者,什麼也不是,只是……
博物館的黃色帷幕垂著,依稀地在提示著古老的帝王之色。陳列櫃裡的古物安靜的深睡了,完全無視於落地窗外年輕的山巒。我輕輕地走過每件千年以上的古物,我的影子映在打蠟的地板上,旋又消失。而那些細膩樸拙的瓷器、氣象恢巨集的畫軸、紙色半枯的刻本、溫潤無暇的玉器,以及微現綠色的鐘鼎,卻巋然不動地閃著冷冷的光。隔著無情的玻璃,看這個幼稚的世紀。
望著那猶帶中原泥土的故物,我的血忽然澎湃起來,走過歷史,走過輝煌的傳統,我發覺我竟是這樣愛著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那對侯,莫名地想哭,彷彿一個貧窮的孩子,忽然在荒廢的後園裡發現了祖先留下來埋寶物的罈子,上面寫著“子孫萬世,永寶勿替”。那時,才忽然知道自己是這樣富有——而博物院肅穆著如同深沉的廟堂,使人有一種下拜的衝動。
當這些事,像午夜的潮音來拍打岸石的時候,我的心便激動著。如果我們的血液從來沒有流得更快一點,我們的眼睛從來沒有燃得更亮一點,我們的靈魂從來沒有昇華得更高一點,日子將變得怎樣灰黯而蒼老啊!
不是常常許多小小的事來叩打我們心靈的木屋嗎?可是為什麼我們老是聽不見呢?
我們是否已經世故得不能被感動了?讓我們啟開每一扇窗門,去聆聽這細細的潮音,讓我們久暗的心重新激起風聲水響!
***選自《張曉風經典散文》,有刪減***
1 “而我們的心呢?似乎已經習慣於一個無聲的世代了。”為什麼說我們的時代是“無聲的時代”?
2 理解文中劃線句子的含義。
①我忍不住歡喜起來,活著真是一種極大的幸福
②隔著無情的玻璃,看這個幼稚的世紀。
③博物院肅穆著如同深沉的廟堂,使人有一種下拜的衝動。
3 “細細的潮音”在文中具體指什麼?
4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提到“讓我們啟開每一扇窗門,去聆聽這細細的潮音,讓我們久暗的心重新激起風聲水響!”,結合全文,談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聆聽二胡如水的美
納蘭澤芸
下班的時候,在地鐵口附近沒有見到那個拉二胡的老人,我停下腳步,站在那裡四處望了望,心裡居然有點悵然若失。
除了刮太大的風,下太大的雨,老人幾乎天天來,就這樣手拿一把二胡,坐在綠化帶的邊沿,一條腿架在另一條腿上,二胡架在腿上。
老人拉得很投入。他斜斜地低垂著頭顱,左手在弦上快速地滑動震顫,右手的一遞一抽帶動了整個身子的晃動。很早我就感覺到了老人的與眾不同。一是他不同於一般街頭賣藝者的衣裳襤褸,他是清清爽爽的,雖沒有著藍布長衫。然而就有一種拉二胡者的不可言說的風度在那裡。二是一般的賣藝者盛錢工具基本是一隻破搪瓷盆子,而他卻是一頂並不破舊的黑禮帽。
我喜歡這個老人拉二胡的聲音。
那二胡聲裡總是伴隨著一股淡淡的憂傷和無奈,緩緩地、喑啞地“吱”的一聲飄起,如同一扇門軸沒有充分潤滑的古老大門,沉重地、緩緩地開啟,接著是一串長調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地響起。
初聽二胡,該是許多年前的事兒了。那時還在家鄉的小城讀書,學校裡組織去聽劉天華作品演奏會。當時對二胡這種樂器並不是很瞭解,只是有著一種粗略而模糊的印象。記得當時聽了劉天華的《病中吟》、《良宵》、《空山鳥語》,還有《月夜》。
只感覺《病中吟》的曲調沉鬱悲涼,是久病沉痾中的孤寂與悽清,彷彿能夠聽見淚水緩緩流淌的聲音;《良宵》訴說著一種綿綿的思念,深藏著一種歷經了久遠年歲的滄桑感情在裡面;《空山鳥語》裡傳遞著一種超於塵外的安謐和寧靜,“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耳朵、心靈剎那被清洗一淨。《月夜》令人宛若置身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清麗月夜,身心與月共澄澈,月夜尋香花獨幽。
然而,劉天華英年早逝,我無法想象,如果他不是過早殞滅,憑他的才華和造詣,該會取得怎樣巨大的成就?只是,世事往往如此令人扼腕。
在二胡悽美、蒼涼的曲調世界裡,瞎子阿炳是一個極致,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頂點,一個無法繞過的訴說。失明的阿炳無依無靠,為了餬口只好流浪街頭,拉著二胡賣藝,艱難度日。當我初次聽到那首《二泉映月》時,感覺那一個個音符如一脈脈憂傷的泉眼在汩汩地鼓湧,我閉上雙眼,那種憂傷便潛入心靈,那種憂傷雜糅了悲苦、困頓、無奈、顛沛流離、寒砭肌骨和食不果腹的悽傷傾訴。我知道《二泉映月》當初並不曾擁有這樣一個美麗、引人遐思的名字,那只是阿炳流落街頭時隨手拉出的一些音符而已,是從他的心裡自然流淌出來的表達他悽苦心境的一些音符。
日本著名指揮家小徵澤爾在聽了《二泉映月》後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我也有同感。許多次,我獨自在寂靜之中聽《二泉映月》時,感覺心裡、眼裡有淚意在湧動。
二胡不屬於繁華、不屬於綺麗,它只屬於沉靜、悽迷和哀怨,當然也有金戈鐵馬、也有熱鬧非凡的,比如阿炳的《聽宋》,氣勢恢巨集、壯懷激烈,比如阿炳的《龍船》,喧鬧熱烈,嘈嘈切切。但即便如此,與《二泉映月》相比,它們的感染力會遜色許多。
二胡屬於流浪的藝人,屬於孤苦的旅人,屬於販夫偷閒之時的低語,屬於走卒沉悶之時的傾訴,屬於過氣的戲子潦倒之時的哀怨……
在“雨打梨花深閉門”的暮春,在“綠樹濃蔭夏日長”的仲夏,在“寂寞梧桐庭院鎖清秋”的深秋,在“北風吹雁雪紛紛”的寒冬,我們能聽到二胡一聲驟然的低泣,一脈綿長的訴說,一種寂寥的滄桑,怎麼能說,那不是一種“哀而不傷”的美麗呢?
***選自《指尖飛旋的心靈舞者》,有刪節***
1 為什麼說“《龍船》,喧鬧熱烈。但即便如此,與《二泉映月》相比,它們的感染力會遜色許多”?
2 如何理解二胡的“哀而不傷”?寫一寫這個特點是如何體現在地鐵口老人的身上的。
3 你從“哀而不傷”的二胡音樂中感悟到了什麼人生哲理?
答案:
《細細的潮音》
1 ①我們似乎已經世故得不能被感動: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哪怕是一地月光、一片杜鵑、一件古物等等,都不能叩響我們的心靈。
②我們的心似乎不會被感動,我們的日子灰暗而蒼老,我們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一切聲響。所以,說我們的時代是“無聲的時代。”
2 ①“我歡喜”,是因為我感受到了月光的美麗,我的心被感動了。“活著真是一種極大的幸福”,是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有那麼美麗的“夜”“月光”“花”“樹”,來點綴我們的生活,給我們沉積的心帶來一絲感動。
②隔著無情的玻璃,看這個幼稚的世紀。 “幼稚的世紀”是指我們這個時代太浮躁,太沉積,人們忙忙碌碌,不過旋又消失,而歷史才是厚重的,巋然不動的。與歷史比較,我們的世紀就太“幼稚”了。
③博物院的“肅穆、深沉”,來源於它的厚重額歷史和輝煌的傳統,這些,都是我們的無價之寶,作為後代子孫,我們要懂得感恩、崇敬歷史文化。所以說“有一種下拜的衝動”。
3 ①濃濃月光下溫柔、美麗的花、樹;
②在瑟縮的寒流季裡,在被遺落的田間,仍然開出一片繽紛世界的杜鵑花。
③巋然不動、保持本色的文物。
《聆聽二胡如水的美》
1 ①二胡不屬於繁華、不屬於綺麗,它只屬於沉靜、悽迷和哀怨。
②二胡屬於流浪的藝人,屬於孤苦的旅人,屬於販夫偷閒之時的低語,屬於走卒沉悶之時的傾訴,屬於過氣的戲子潦倒之時的哀怨。
2 “哀而不傷”是指雖然生活無依無靠甚至四處流浪,生活中充滿了悲苦、困頓、無奈、顛沛流離,但是,仍然保持著人的尊嚴,仍然不懈的努力、抗爭。二胡是內心滄桑的訴說,是心底的自然流淌。
地鐵老人不是衣裳襤褸,而是清清爽爽的,自然有一種拉二胡者的不可言說的風度。盛錢工具不是一隻破搪瓷盆子,而是一頂並不破舊的黑禮帽。
這些都能體現出二胡“哀而不傷”的特點。
3 人生是一次長途跋涉的旅程,也是一次心靈旅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淡淡的哀愁和傷感是一種心靈基調。我們在感覺到疲憊,孤獨,無助的時候,不能迷失自我,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片刻寧靜。哪怕是流浪,也要保持一份人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