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我國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的思考

   摘要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因此,加快農業機械化以及先進農機技術的推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農業機械化的現狀、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意義、農業機械化推廣的對策、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對策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現狀;意義;推廣對策
 
  近年來,黨中央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加快新農村建設,實施各種惠農政策,特別是國家增加對購置大中型農業機械的補貼。21世紀,我國農業面臨著幾個重要挑戰,一是農業增收,二是結構調整,三是糧食安全,而農業機械化在這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農業機械化以及農機化技術的推廣是十分必要的[1-4]。
  1農業機械化現狀
  改革開放之後,經過30多年的不斷髮展,我國的農村經濟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不斷髮展,它不僅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也帶動了我國農業的長足進步,並且農業機械化在裝備科技化、工作高效化、工作安全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2009年,我國的農機總動力超過了8億kW,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的水平也達到了45%,比起1978年的20%,其成果也顯而易見,其中機收、機播、機耕水平分別達到了32%、35%、62%。農業機械從業人員達到了4 000萬人,而農業戶和農機服務戶也超過了3 760萬戶。根據國際上農業發展的評價標準來看,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大體上已經達到了中級階段,同時也在擴大規模、提高效率、擴充套件領域、增強水平等方面努力。
  2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意義
  2.1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
  農業的現代化主要是在農業生產組織上實現一體化和專業性,並且在農業生產的方法上實現科學化。比如運用電腦和網路通訊等現代科學技術,而這些技術要實現與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就一定離不開農業機械化,因此加強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
  2.2農業機械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需求
  我國現在的農業生產水平與國外還有著一定的差距,就勞動工具來說,我國農業大部分使用的還是原始的工具,如鋤頭、鐮刀、犁等;在農作物播種和收割上還是有許多人力工作的現象,並且農地過於分散,這樣對土地的利用率就難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只有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才可以在根本上改變生產力不高、土地利用率低下的問題。
  2.3發展農業機械化,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
  發展農業機械化,需要各種不同的農業機械,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機科技研究,擴大了農機產業從製造到銷售再到修配的一條龍企業部門的生產規模,從而很好地促進了我國工業的發展。發展農業機械化需要加強農村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基礎工程建設,也就促進了交通、能源、建築等部門、企業的發展。由於推廣農業機械化可以促進我國工業、交通業、建築業等的發展,所以只要引導適當,農機產業也會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3農業機械化推廣對策
  3.1加強宣傳,轉變農民舊觀念
  現在許多農民因為受教育程度影響,思想過於陳舊,認為小農生產經營方式不錯,不願意主動地接受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裝置,對現代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不明確。因此,更應該加強宣傳,提高農民對農業科學技術的瞭解。比如各地的農機推广部門可以利用傳統節日春節,大部分農民回家過年的機會,向農民推薦一些科技讀本,也可以組織農民觀看現代化農業的錄影,讓農民感受到農業生產的落後,從而達到農業機械化推廣的目的。
  3.2建立示範園,展示農業機械化優勢
  各地農機推广部分可以根據當地農業產業具體情況來建立示範園,讓農民對現代化機械有著直觀的理解,讓農民深刻領會到現代機械化的優勢性和先進性,從而使農民把生產工具從鋤頭、鐮刀等原始工具向聯合收割機、秸稈還田機等現代機械轉變,達到農業生產現代化、機械化的目的。
  3.3建立資訊服務體系,增強農民農業資訊儲存
  建立農機資訊服務網路,向農民提供農機買賣、技術服務、新科技成果、農業產業發展方向等方面的資訊,使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時,得到及時、準確的資訊服務,消除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的盲目性,實現農業產品交易的現代化。
  3.4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農機裝置的科技含量
  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機裝置的科技含量也應該與時俱進,所以農機推广部門應該與農機生產企業緊密聯絡,提高農機的自動化和智慧化,不斷改進農機裝置,推廣農機先進技術,從而達到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目的。
    4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對策
  4.1選擇性地進行技術推廣
  推廣每一項技術之前,要首先看技術內容是否對農民生產情況是適用的,技術是否是可行、可靠,沒有一定先進性的技術推廣也沒有很大的價值。技術的推廣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優先的選擇見效明顯、投資較少的技術。同時,技術的推廣要注重全域性,不可以只考慮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是非常重要的。
  4.2農藝與推廣技術相結合
  傳統農業中,農業機械與農藝的結合始終是個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在於農作物品種和耕種制度的變化,而農業機械很難跟上這種變化。因此,為了達到農機與農藝的有機結合,一是農藝結構的建立要適應農機作業;二是加強技術人員的技術能力。
  4.3推廣的技術要進行試驗
  不管選擇推廣哪一種農業機械化技術,都要先在當地進行細緻、準確的試驗,得出真實、可靠的試驗資料,如果比傳統的技術效果好,則可以大範圍進行推廣。在推廣的過程中,農民也相對容易接受效果優異、成果顯著的技術。
  5參考文獻
  [1] 遲富萍,劉宇.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產業化的推動力量[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6***:48-49.
  [2] 高啟傑,齊顧波.德國的農業規模經營[J].中國農墾經濟,1997***3***:46-48.
  [3] 馮丹.中國農業機械化技術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2006.
  [4] 汪安官.關於加速農業機械化推廣的思考[J].上海農業科技,2010***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