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去練好太極拳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一定要把要領弄清楚,只有要把要領弄清楚,才能為練好楊氏太極拳打下良好的基礎。那麼如何練好太極拳呢?下面跟隨小編看看吧。
一、對頭部要求
頭部要虛領頂勁,虛是空的,領是向上引的意思,頂是往上頂,勁就是有力量。總的含意是要求頭顱正直,頭上是虛的起來頭正頸也就直了。頸直,站著顯得很精神,不這樣就提不起精神。如果兩眼閉著,塌矇眼也不行,講究精氣神,二目炯炯有神,要求做到頭正頸直,經絡順了,氣血也暢了,練起拳來感到很舒服。頭表現出來要具體形象。所謂“正”,就是不低、不仰、不偏、不依,儘量做到這些要求。
1.眼睛。要有神,正前平視,應隨出手的方向,隨動作的要求轉動而轉動,跟動作協調起來,也可往上,也可向下。
2.咀,即口。似閉非閉,似開非開。一般說口呼鼻吸,實際生活不是這樣。閉不是嘣著咀,也不是開著,要符合人的生理自然。要求舌頭抵上顎時自然形成,不要硬頂。似閉非閉,活動能使口內生津,不至於口乾舌燥。如果張著嘴練拳就上不來氣了。
3.氣,氣是一門科學,現在氣功很盛行,有專門研究氣功的。一般稱太極拳為自然氣功,要求氣沉丹田,呼吸自然,以我之靜窺測對方動向,或你來我往。太極拳的氣沉丹田“臍”下小腹部位,不論坐著、站著,氣沉在丹田就會感到非常舒適。保持這個狀態,氣就沉到丹田了。這個“氣”,分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先天之氣指元氣,後天之氣就是呼吸。先天之氣要穩,後天之氣宜順,二者是結合的。一個沉到底下穩穩的,一個比較順。先天之氣是固有的、本能的,摸不著,看不到,而在日常生活中會感覺到,如果人沒有氣也就完了。4.呼吸,練拳過程中呼吸怎樣配合動作,要求自然配合,能配合多少配合多少,不要勉強。因為套路跟單勢練法、散打不同,套路是按預先設想編排按順序作的,散打就不一樣了,有對立面,來自剎那之間,說來就來,不一定從上面來,還是下面來,也不一定是拳還是腳,或者其他部位,時間很快,很短。比如擊掌,一般配合動作,不能吸氣,不能呼氣。套路系統要做到呼吸都配合,很不容易。套路不只是一開一合,它還有銜接的地方,有過渡,能配合多少就配合多少,保持呼吸自然,氣沉丹田就行了。開始可能出現氣短,慢慢適應了,呼吸就長了,有節奏了,有力了。
二、對上肢要求
練拳中的放鬆目的是把肩、肘、腕內在的連線起來,具體到手上要求:掌微伸,指微曲,指縫稍離,手型要美,不要硬棒棒的;肩要沉,肘要墜,腕要坐,指要伸,這樣就能有機地連線起來,看著是給他一掌,不是光掌、光手,而是全身。如摟膝拗步,不是光兩隻手,而是全身,由腳而腿而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腳而腿而腰上下必須連貫。太極拳的“棚”是主要內容,武術本身來自於生活,如兩人在一起,對方不太禮貌,給我一拳,我一抬手,一轉變擋住他,一轉彎手一翻,就採住他了。不管上,不管下都可以,給肘也行,膀子抗他也行,講究手採肘靠。平常練就是練太極十三勢:掤、捋、擠、按、前進、後退、左顧、右盼、鬆勁,通俗講就是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整個做的時候要的就是這個“勁”。一抬手一舉足都有它的基本內容在裡頭,剛才的“掤”,如果沒有那個意思就不好看了,所以得養成那個意識、比如唱戲、不管生、旦、淨、未、醜,之所以能吸引觀眾,是因為表演得深刻帶有感情,比較真實。我們練拳也有那個內容,看著就精神,如果沒有那個內容,看著就不真實,就不太好。所以牛桂英、丁果仙她們能夠、吸引人就是表演深刻真實。練太極拳也如此。
1.掌 前面講過手型,主要是掌,對掌的要求,一般是側面掌,掌宜微伸。
2.拳 對拳的要求,拇指放在四指外沿,虛虛擾住握實,不要死握,又僵又硬,拳面要平。
3.吊手 要求五指下垂,虛虛擾住就行了。
4.手腕 要坐腕,不能僵硬,手腕上下不能有勁的感覺,勁是貫輸到全身的,肩、肘、腕、指都要連線到上肢,不能出現僵硬。
上肢放鬆必須通過沉肩墜時,坐腕舒指,放展它,鬆開它,越鬆越有勁,慢功夫,功夫就是時間,按照要領練,練到一定時間,自然就會有勁,勁的形成,只要按要領做,不用練勁就有勁。
太極拳是富有哲理性拳種。它的臂要求伸直,直裡帶有曲。開與合都有辯證關係。開裡有合,合裡寓開。臂不能直挺挺的。
5.單鞭 單鞭的右臂要直,因手***吊手***是朝下的,根據人體的構造和拳法的要求,必須這麼做,這樣做是順的。如果做成彎的就不合適了。
對上肢的要求,基本上通過“放鬆”,肘拽肩,手腕拽肘,要有自我感覺。在練拳時注意,不練則已,練就得找點東西,使精神上有所寄託,便於提高,今天找點,明天找點,練拳不是一朝一夕,每天練每天找,日久天長,慢慢就找著了。還能控制指揮它。
三、對軀幹要求。
軀幹就是身子,胸要含,背才能拔,能含胸才能拔背,能拔背才能力由脊發。它的位置正好在人體中部,腰動自會帶動腹部蠕動各部功能,通過活動得到鍛鍊。所以,腰至關重要。含胸怎麼“含”,開國大典,首長檢閱部隊:戰士胸脯挺著很精神。這是檢閱,作戰不行,受限制。“含”區別於挺與彎腰,以自然為原則。本身就帶有含,所以能含胸才能拔背,拔背對以腰為界線,由腰開始鬆腰鬆胯。這樣一往上一往下形成對拉,突出腰的主宰作用,使軀幹形成整體。區別於連根拔。以腰為主,命意源頭在腰隙。腰為主宰,使它能帶動上下動。可以一動無不動,只要動就有意識地帶動上下動。如雲手,走時轉身,左右兩側各45º,中間90º,都是腰帶著走,右邊左邊一定要含胸拔背,以腰帶,否則出不來勁。這個“勁”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僵勁、猛勁、很自然很舒服。希望做時弄清楚,含胸拔背,鬆腰勁胯,“放鬆”內勁就貫穿。意念就集中。
四、對下肢要求
下肢要撐住上肢、軀幹整個力量、虛實與重心掌握好。
1.馬步 拉開馬步,兩腳直前,實在八字步上,虛在丁字步上,虛實掌握好,就能掌握重心,注意膝關節與腳的方向要相符,否則就不合理。只要分出虛實找出重心就可以了。在變的過程中要求式式均勻,綿綿不斷。每個勢子要做清楚,中間不能停留。
2.弓步 弓步拉開後,它的虛腿的蹬,實腿的撐,在邁步時要按照規律走,重心向前移,腳板踩平,五指抓地***有抓意***而後膝蓋往前挺,由虛腿變實腿,實腿蹬,虛腿撐。走時固然以腰為主,但必須有四肢的配合。如果只是腰四肢不配合也不行。一定要掌握“蹬撐弓接”整體協調。一下做不到,每天練,每天找,由點到面,上下相隨就協調了。內在必須連線,跟寫字差不多,寫到一定時候和練拳一樣。感到不好了,這是要求高了。這個高反覆不斷出現,說明真正提高了。太極拳是一個無止境的活動,練到老,沒有一個覺得很完滿。
五、對步法要求
1.馬步 在練中要求踩成馬步、馬步要求與肩同寬。
2.虛實步 習慣叫“丁八步”,斜的叫八字步,直的叫丁字步。但在作的過程中以至擺了定勢後與虛實步又不太一樣。成弓步的邁步要直著往前擱,中間要有個幅度,就是與肩同寬。怎麼出去呢?邁步要直著往前放,後蹬前撐就穩了。還要左右支撐,如果步子邁得太小了。擠在一塊兒,就不穩,它沒有左右支撐。必須前後蹬撐,左右支撐。在練的過程中虛的這邊胯要鬆垂,這邊鬆垂和那邊一樣,就直接出去了,在鬆的時候,兩邊一塊鬆,保持它們中間的幅度,弓腿出去,就比較順了,前後順了,左右也順了,左右也支撐了,就是前撐後蹬,左右支撐。
而虛實步,它是以後坐腿在八字步上,跟前面那個成弓步的不一樣,那個腿弓出去,這個不弓,這主要重心坐在八字步上的這隻腳,要保持與肩同寬,以八字步為主,要求一條中心線,左右兩側分。左腳在左邊,右腳在右邊,相互之間不能越過,中間不要幅度。如白鶴晾翅、手揮琵琶,腳掌著地,腳跟著地,都是這樣,不要拉開。在整個過程中要求一氣呵成。初練時,如預備式,做起勢,它的步幅的大小決定下肢力量的強與弱。屈腿蹲了,第一步走,勁有多大。低了。步子就大了;高了,步子就小了。所以,第一步就決定了姿勢的高低。往後所有的勢子都應以此為準。它的步幅大小,決定下腳力量的強與弱。要一氣呵氣,練下來一趟,練三趟,練幾趟,都可以,均應在一個水平線上進行運動。
單鞭下不去,舒腿坐到什麼程度。比如,右手勾吊手,左臂翻向裡,掌心朝成成掤式,上身不動,提左腿向正東伸出,置右腳左側。當左腳著地後,左腿同時向前弓出,成弓步,左腿弓,右腿撐,身子儘量下坐就行了。如果沒坐下去,還很高,是步子邁得不大。步大不能太大,否則重心前移時,不能穩穩提起來,會出現起伏。
定勢,即標準式。如搬攔捶,通過轉換重心移動,兩臂環起,提腿邁步,重心移動,坐好腿以後拉開,每個動作都應該清清楚楚地做出來,擺夠數,不能不夠數就往下邊走。再如轉身撇身捶,轉身握拳,坐回來,撇拳,清楚了再往下走。做到似停非停,把定勢做出來。非常好看,自己也感到很舒服。在動作中包括上下相隨,內外相合。所謂內外相合,就是肢體動作和思想意識兩者相結合。再比如斜飛式,不管那個動作往哪裡走,意識得跟著走。不能手往右邊,眼睛,意識卻往左邊看,往右邊想,這不行。必須手往上走,就往上看;肢體往下走,就往下看。使之內外相合。
初學練拳不能要求這麼高,這麼難。先練輪廓。即粗粗地練。一般分粗練、細練、精練三個階段。開始能粗粗比畫下來,知道基本要點,動作做不好,但心裡知道,慢慢就能結合起來了,也就細了。最後是精,精要求高了。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一定要把要領弄清楚,只有要把要領弄清楚,才能為練好楊氏太極拳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