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是練好太極拳的必由之路

  太極拳當中有很多的基本功,想要練好太極拳就必須先掌握基本功,。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沒有紮實、細膩、透徹的單式練習,不懂、也沒有認真地體認勁路的來龍去脈、肢體動作之間的相互辯證關係,每天一遍一遍地只管練套路,在練拳當中動作很快就過去了,不能詳盡地體會和研究動作、糾正姿勢,老師糾正了這裡,那裡又出現問題。套路的動作是連續的、各部位之間關係是複雜的,由腳而腿而腰到手,是按照一定的運動規律、起止路線和方向執行的,“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如果沒有一個精確、牢固的單式架子作基礎,很難想像會有什麼結果,白白地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說,也難得訣要。不僅如此,太極拳更重要的還在於意與氣、氣與力、力與形的結合。“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節節貫串”,“內不動,外不發”,這是太極拳的練拳宗旨所在,這些內容要在運動當中得以實現,如果沒有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是很難實現的。所以,練太極拳如果沒有細緻入微的鑽研精神,是不可能得到太極拳的精髓和真諦的。

  練太極拳也有20多年的時間了,總結起來站樁和基本纏絲功的練習每天還是不能少的,這是我的經驗之談。老師陳氏太極拳19世傳人、著名陳氏太極拳家——陳小旺先生,對我們的基本功練習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他每次回國探親指導我們的總是離不開單手纏絲,並認真為我們捏架子。以前我對此也有一些想法,認為沒有必要捏來捏去的,只要自身感覺身體中正、勁力順達不就行了嗎?我覺得自己練得已經不錯了,架子好看、連貫,自己覺得內勁出來了,沒有必要再練基本功。然而,使我沒有想到的是,當我重新認真精研了基本纏絲功和站樁以後,才真正體味到了其中的奧妙所在。太極拳的運動規律、身體各部位之間的起止關係,什麼是腰襠勁、什麼是纏絲勁、什麼叫“勁起腳跟”、什麼叫“節節貫串”、什麼是真正的“內勁”以及下盤沉穩、樁功一樣的感覺都找到了。這時再練套路,身上的感覺一下子都有了,不僅拳架到位,而且體內感覺非常明顯。

  有人借用“套路就是活步樁”這句話,不贊成練站樁,也不練基本功,只練套路。結果是練拳多年身體歪的還歪著,斜的還斜著,糊塗的還是要糊塗下去。不錯,套路是活步樁,但前題是要有基本功,要練懂、練透動作的起止和來龍去脈,以及肢體之間相互辯證關係和細微差別,這時再練套路你的功夫會一天比一天蒸蒸日上的。

  太極拳的懂勁過程細緻入微,拳架和推手練習都少不了,但首先是練好基本功。基本功的練習要從單手纏絲開始,練不透單手纏絲就不能練雙手纏絲,想一口吃個胖子是不可能的,必須吃透“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以及纏絲勁的運動規律。腳要有蹬地的感覺、身上肢體要有節節貫串螺旋走弧線的感覺和內勁催動的感覺,由下而上傳遞一絲一毫都不能含糊。俗話說:“腰襠膝,發動機。”你能感覺到嗎?就是站樁,看似簡單,要想站好也不容易。基本功與套路的關係就好比製造一輛高階轎車,高階轎車的特點是速度快、噪音低、乘坐舒適。怎麼生產出來的呢?那就必須有精密、高檔的零件和一流的生產線。零件加工不精確、材質不高,就不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名牌轎車。當我們把基本功練到位了,肢體動作關係鞏固了,“水到渠成”,我們就可以加強套路的練習,加大練習的強度,再結合推手練習,功夫就會大有長進。

  任何事物都是要經過由簡單到複雜這個過程的,練太極拳也一樣,要一步一步地走,要一層一層地練,沒有牢固基礎的奠定,就沒有正確的質量飛躍,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

  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根基是前題;要想太極練成功,纏絲一手最為靈。

  太極拳基本功的練習方法

  一、行步***趟泥步或貓步***

  是加強下肢步法的鍛鍊,是步法的基本功,持久鍛鍊能使下三路通順靈活,步法輕捷穩健。

  1、行步的兩種練法

  1-1、走直線

  二腳依直線趟步前進***二腳走在一邊直線的二邊***,如果要回身,左腳在前時,右腳平提並步不落,繼續向前趟動半步處,腳尖向左扣平落與左腳成角尺形***右腳跟與左腳尖相距約三寸***,重心移到右腳,左腳平提向前靠右腳跟不落,繼續向前趟出半步,腳尖外擺九十度與右腳成角尺形落實***二腳跟相距五寸左右***,重心移到左腳,右腳平提靠向左腳,以後動作仍和前面一樣直線趟步前進。如回身時右腳在前,則左腳平提並步不落,以下動作如上相同,唯左右相反。

  1-2、沿圓周形走步

  步法與直線走有所區別,一般是左腳在圓周內側,左腳出步仍是仍是直線,而右腳向前趟出經過左腳後腳尖要向左扣落步***扣得大圓周就小,扣得少圓周就大,練時各人自行掌握***,落步時二腳也要落在圓周線的二邊。如要回身換方向走,動作與直線走的回身一樣。行步動作要求做到“三平”:意平***意要中定照顧全面***氣平***整體圓滿勿飄浮竄晃***,形平***肩、胯、腳心相合,行步中不能有起伏***。

  2、行步的基本練習步驟

  2-1、從靜立式開始,要求相同。

  2-2、二肘外撐,提腕曲臂,二掌平移到胸前,中指相對。要求:肘、肩相平,虎口圓心手空含。

  2-3、曲膝坐身***內裡要鬆挺***坐身的高低要量力而行,同時二掌隨勢下按到丹田時,二腳尖平移併攏。頭正身直,尾閭中正,二腳用力平均。

  2-4、重心移到右腳,左腳平提地向前趟出一步,要求整個腳掌用力平均,腳趾尖意要向四面展開,落地之後,五腳趾羅紋貼地,切忌抓地。出步時要求二膝蓋相靠***兩腳像剪刀,故叫剪刀步***右腳主力,左腳吸力,腳心平吸。

  2-5、曲左膝弓步,要求膝蓋與踝骨垂直,也可膝蓋梢向前弓一些,但膝蓋不得超過腳尖,重量徐徐移到左腳。

  2-6、二手吸、中指微微內合,百會虛領,左膝鬆挺,內裡意要下沉,似向地面四外鋪開,意要下坐不要提拔或上挺,右腳跟向下蹬,腳尖***大趾隱白穴***鉤對膝蓋,以胯勁使右腳平提、前趟並步,二腳心平吸,二腳湧泉穴即要相接又要接地心,二腳要互相吸引***平行並步時身軀要平穩、不要有起伏***。

  2-7、右腳向前趟出一步,以下動作與本節第4點相同***但左右腳相反***。此式是二腳交替前進。

  二、坐功

  坐功***包括各種坐法***也是靜功養生的重要鍛鍊方法之一,姿勢雖然和站功不同,但是要求和練法是一樣的,且坐功容易入靜,較能持久,並能夠達到以坐代睡的功效,練坐功除下肢坐著外,其餘均與基本式的要求相同,兩者的效益也是相同。

  1、坐功的四種坐法

  1-1、常坐法

  姿勢與平常坐凳子一樣,要求用木板凳不可用軟墊椅子,坐進的深度不要超過三寸***約臀部的三分之一凳邊正好與會陰穴相交***,二腳平行分開,外側與肩寬,腳尖微向內扣,腳的外側要平直,如凳子此膝蓋高的話,二腳可向前伸一些,如凳子比膝蓋低,二膝可曲一點,二手放在膝蓋上或稍後一點,以各自感到舒適處為度。要求完全與基本式相同。

  1-2、便盤法

  像東北人坐坑一樣,二腳盤起來,左腳在外,右腳在內,二小腿交叉,二腳放在大腿後部,二膝蓋放平為好。

  1-3、單盤法

  先將右腳放在左大腿上,左腳放在後腿後部亦可以左腳在上面返過來坐。

  1-4、雙盤法

  右腳仍放在左大腿上,但左腳要在右腿下從前面盤到右腿上面。二手動作是捏子午訣***便盤和單盤也一樣***,具體做法:左手大指尖和中指尖相連線成圓形,右手大指穿進圓中,大指尖捏在左手無名指根內側橫紋處,與橫紋十字相交,右手其餘四指輕鬆地貼在左手背上,中指放在左手背無名指根上面一點,意與右手大指相接,二手自然地放在二腿之間的小腹前,二手微微向外擰,小指意對牡丹田,二肘微向前合,以感到前後對稱平衡為度,頭正身直,鼻準對臍。亦可將二手分別放在大腿上,坐功的時間從十五分鐘到四十五分鐘為宜。練坐功之後必須要收功***上身動作如靜***。

  2、晃海的輔助動作

  坐功有一個晃海的輔助動作:晃海能起到自我按摩整體內外的作用,尤其對內臟更為明顯,能夠通順、調和氣血與內臟功能,協調臟腑和經絡之氣,使之運化正常,對於消化不良、腸胃病、大便不正常、神經衰弱、失眠、腰痠背痛及上實下虛各症,都有較好的療效。晃海動作還可以糾偏差,消除練功法偏後的不適感覺。具體姿勢動作:在常坐法的基礎上要周身放鬆,以腰為軸先從***男左女右***左向前向右俯身,然後向左旋轉,舒身上起再轉向左向前向右搖晃,這樣從左向右旋轉重複三十六次,然後從右到左旋轉三十六次,共晃七十二次***越慢越好***。晃時因不同的意識作用,會取得不同的效果。

  做晃海動作應注意的事項:

  2-1、要求做到慢、勻、鬆、靜,切忌急躁猛動。

  2-2、切忌頭動,要以腰為軸地上身整體地晃動,人向左晃時意似向右走,這樣效果更好。

  2-3、切忌仰身,在舒身上起時以身體挺直為度,身子不可後仰,否則便成反弓,精氣就會渙散。

  2-4、晃海時要全身心融合於體內外的物質運動的資訊之中,使整個機體的各方面都得到更好的調節。

  2-5、盤坐也可做晃海動作,雙盤與便盤同常坐法一樣,單盤時要注意如從左向右轉時,右腳要放在上面,自右向左旋轉時,左腳要放在上面。

  三、臥功

  臥功是靜功養生的鍛鍊方法之一,它可以利用睡眠的時間進行練功,特別為年老體弱或病者易於接受,因此法較適合於他們的身體條件。功力深厚者,可以以練代睡,效果也不亞於其他功法。臥功有二種練法:

  1、仰臥法

  臥床最好是用木板床,枕頭要略高一點,以仰臥時能鼻準對臍、眼觀腳尖為宜。因枕頭太高,則身體前後陰陽不能平衡。具體姿勢:仰面而臥,二腳交叉腳尖都微微向上鉤,下面的腳趾可以靠在上面的腳趾根上。二手是上手手心放在下手手背上,下手心輕放在丹田上。左腳在下時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右腳在下面時右手放在左手背上。亦可以二手平放在身體二側,手心向下。

  2、側臥法

  強調要向右側臥。***因為人的心臟在左側若向左側臥就會壓迫心臟***要注意右肩略向前偏一些,不要將右手臂壓在身下***右肩向前一些,背脊向後一點***,否則不能持久,並難以入靜。枕頭要高一點***與肩差不多高***,使側臥著仍能鼻準對肚臍,兩膝微曲,右腳腳面要鉤貼左踝骨或小腿處,兩腳腳尖***趾***都要向上鉤。右手的手臂手指都要自然微曲,大指靠太陽穴,中指靠督脈的髮際穴,無名指、小指、食指都輕撫在前額上。左手放鬆,勞宮穴貼在右小臂中節的郄門穴上,這樣比較舒適。其他要求與站功一樣。練臥功時,人的精神意識必須是清醒的,不能迷糊或昏沉或困熟,關鍵是二腳尖向上鉤,若要睡覺只要二腳尖放鬆即可。

  太極拳的總體特點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採***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全面性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是一種具有漢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人體本身有關的問題,包括古典文學﹑物理學﹑養生學﹑醫學﹑武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體現東方文學的宇宙觀﹑生命觀﹑道德觀﹑人生觀﹑競技觀。

  適應性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極拳鬆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