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練習太極拳的腰胯

  太極對身體整體要求都較高,所以對腰胯的練習也是十分重視,那麼你知道怎麼樣練習腰胯麼?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詳細瞭解瞭解吧。

  

  腰襠跨居於人體中間部位,上下轉關連線樞紐,也是調整人體中心,發人致勝的關鍵。所以拳論才有“上下九節動,節節腰中發”之說。然而有些人練習太極拳多年,去不知道用腰,更不懂得腰襠結合的妙用。所以練起動作來,只是一味的比手劃腳,自己也感到枯燥無味,或者用腰過度,紐腰晃肩,身法不穩,身體各處不丟即頂;與人交手更是處處受制,難以取勝。

  正如拳論所云:“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致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每一轉動,或左或右都是有意圖、有目的的。在太極拳練習中,腰的轉動是有規律的,動作欲向左則腰向右轉,欲右則腰先向左,只有這樣掌握了規律,練習太極拳的腰勁就不難了。另外,旋轉關節換勁時,不能單獨地去轉腰,否則會造成身體搖擺,下盤不穩,只有結合兩跨放鬆,襠勁撐圓,才能使腰跨左右轉換輕靈圓活,形成旋婉轉膀,旋踝轉膝,旋腰轉背的立體螺旋纏絲動作,整套動作練起來才能圓轉自如,順其自然。

  另外,在練拳走架中,腰一定要直起來,身法要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不能出現前俯後仰,左右傾斜的不良姿勢。而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跨關節的鬆活來完成的,如果兩個跨關節不鬆活,死頂住盆骨,腰也就難以起到車軸的作用,所以,鬆垮活襠是腰勁訓練的關鍵。

  太極拳對於襠部的要求是:圓虛鬆活。即兩跨根與兩膝蓋撐開撐圓,又要有虛虛相合之意,襠虛元則下盤有力,支撐八面;兩跨放鬆則襠可鬆活,虛實轉換也就輕靈快捷。要避免出現尖襠、塌襠和死襠的毛病。尖襠即人字襠,是動作虛實不分,兩膝不開;塌襠是臀部低於膝蓋,膝關節有了死彎,犯了轉關不靈的毛病;死襠是不結合腰勁,不鬆垮,使上下之勁不能相隨。

  腰勁與襠勁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不能顧此失彼,要相互結合,協調一致。腰與襠的結合,在練拳過程中表現為,每個動作定勢要做到塌腰、合襠,可使動作氣沉丹田,下盤穩固;在運勁走勢過程中要做到活腰、鬆垮,可使動作流暢連貫,輕靈自然;在發勁放勁時要做到擰腰、扣襠,腰勁旋擰,襠勁扣住,可使發勁快猛迅疾,力達梢節。

  在太極推手中腰襠勁的配合尤為重要。在推手時通過腰襠配合來維持和調節自身中心平衡,同時破壞對方中心平衡,引起彼力,發出腰襠勁而使自己一擊奏效,克敵於腰襠轉化的一瞬間。

  襠的作用

  1、襠起舵手作用

  太極拳技擊要求“力由脊發”。怎樣力由脊發呢?練拳時要做到:虛靈頂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塌腰落胯,開襠合襠。完成此理,脊椎骨自然垂直,脊軸從上到下。頭部百會穴上頂,勁領意濃,中間命門穴後撐,確定主弓襠內會陰穴上託照應,形成軀幹整體勁,沉著鬆靜,專注一方。若要技擊定向,襠口似舵手,就能確定方向,腰襠的轉運是有規律的,根據技擊目的而定。擊發時,利用輪軸加速,從切線丟擲,曲中求直,直射擊點。

  2、襠起穩定重心的作用

  襠的開合,圓轉是穩定重心的關鍵。襠開即胯開,胯間坐骨之上的恥骨平行伸展。不論是實步,還是虛步,特別前後的弓步,要求兩足踩在川字兩端,要使襠部有橫向開合,胯與肩應同寬為佳。這樣上肢的重量,通過圓襠的轉盤纏絲旋轉,內氣導人兩腿,屈膝,勁貫實足,與大地吸合,這樣樁步更加穩固。注意下襠勁和氣沉丹田的動作協調一致。通過收臀、提襠、合襠之作用,小腹部更加充實,經過襠的虛實變換,圓轉襠部,巧妙地移換重心,使小腿肩負體重,另一腿為彌補面積而用。這樣就形成太極活面積,即隨平隅面積。進攻與防禦,能充分發揮腿的技能,技擊立於不敗之地。

  3、襠促進下肢技擊功能

  襠的鬆活圓轉是下肢進攻的軸根。襠有力的圓轉,可以破壞對方的樁步,配合上肢可以用胯打,臀擊。或用腳跟為軸指尖的外撇里扣,打動對方的樁步,其作用就是擰襠。合襠提膝,既能用膝頂克對方的襠部,也可以用膝護襠之法。下肢軸心在襠,掃堂腿,擺蓮腳,踢腳,蹬踹都是襠的作用。合襠逆纏勾掛,沉襠勁貫足底,用跺踩進攻技擊對方關節與腳面。

  4、襠能產生爆發力量

  太極拳講的技擊全憑腰襠勁,實際是靠襠部的快速旋轉作用。襠是上下肢的重要樞紐。它起到活輪盤功能。技擊時,圓轉出方,利用圓轉加速,擊時走切線,可以像連珠炮似的發勁。襠的旋轉是在沉肩垂肘,塌腰落胯,內氣蓄丹,勁力存放在實腿的襠部之上,這是技擊前的準備動作,擊時轉襠,下肢纏絲屈膝紮根,借大地的反作用力,勁起足跟,逆行氣上行,擰襠,腰脊發力,全身緊合一體,內氣充滿在武器之內,然後從氣頭直射衝出,擊到對方背向及要害部位,這樣的力度,能擊倒擊傷對方。

  5、襠的引化技能

  襠的引化技能,技擊家們有共同認識,引化力全憑襠的輪盤巧轉,解化擒拿,借力捋拽靠的襠部變化。引化時腰部鬆活塌下,氣沉丹田,體重巧妙地移放到不受力的膀襠之上,接觸點棚勁不丟並有吸合功能。擰腰襠要疾速,既能穩定自身的重心,又能蓄力拉弓,既能改變對方進攻方向,又能使對方背空。這就是推手中“引進落空合即出”的襠的轉換作用。襠部的引化,要先於胸手的引化。久練襠功,就可以具備“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技能。

  怎樣訓練襠勁呢?先知其做法,然後單項訓練,綜合走架,推手檢驗。

  太極拳要求圓襠,虛襠,開襠,合襠,擰襠,扣襠,鬆襠,提襠等,對於以上要求,不能固定地,孤立地理解它,應辯證地理解它。

  所謂襠貴圓,又要虛的做法。太極拳運動要求始終保持襠圓撐,不可夾住像人字形的尖襠,尖襠不利於技擊,它轉動不靈,重心不穩,常被人所制。所謂圓襠,就是開與合襠的組合形式,兩胯根放鬆撐開使恥骨平行伸展,襠口圓活在於意。形先開而意再合。形的胯膝向兩邊放開,而定勢時,形不動而意示兩膝胯空間對應相合。這樣襠部自然圓撐。襠開在心意。動作距離大小,不能決定襠部的開合,不會開者,腿雖岔為3尺寬,襠照樣不開。關於襠的開合都有形意兩種。襠的虛實是根據進攻的目的而定的。一般來說,實腿胯根為實,虛腿胯根為虛,腰的變換虛實與襠的虛實變換必須密切配合,動作協調一致。腰襠變換要鬆活,這樣上下肢動作才能靈活而不呆滯,丹田內氣不鼓盪也是與襠活有關的。

  提襠與鬆襠,也應是辯證的,動勢時要鬆襠,開襠。這樣有助於腰部的圓轉鬆活;靜勢時,應提襠,合襠,長強穴上提,臀部收斂上託,有助於內氣團聚。不論是前後弓步,還是左右弓步的定式,膝關節都要微向內合,用意而形不動,兩膝前後、左右互相呼應,配合檔撐開撐圓,這叫做“閤中寓開”,使得下體沉著有力。襠產彈簧力,也是以膝護襠之法。

  胯在太極拳的習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訓練太極拳把胯作為畢生訓練的課程,胯的運動其目的就是連線上盤與下盤整體勁兒的主導作用。它的作用是複合性運動,我們應該把胯看成獨立的而又不是獨立的一個單位機構。

  胯就像是活變的軸承一樣,它起到周身勁力運動的協調能力。這樣看來,胯就是單一的,像地球一樣既有自轉,又有公轉的動能體。它具有立轉的能力,也有平轉的能力,還有側轉的能力,還有內轉的能力。比如說,在太極拳運動中,有時候胯部會完成。比如左斂右泛的動態,這樣的狀態就是以左胯繞著右胯轉,當然需要的時候,右胯也可以繞著左胯轉。運動方法很多。但它的運動從外取決於兩腿與地面產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從內講,它取決於氣海的鼓盪勁兒,氣海的鼓盪能使周身的肌肉和筋產生張弛能力。這樣也可以使胯產生作用能力。

  胯的運動可以是獨立運動,也可以藉助於外力來運動,而脊柱就像是一個力壁一樣,由於胯的多變性運動使脊柱產生多向的纏絲能力以及伸縮能力,這樣的勁力可以上通至臂膀達於稍節,那麼,也可以由氣海穴而發,氣以沉穩,以胯部的協調能力將勁沉於足下。所以,書中有些理論的東西所表達的也只是一方面,真正的只有從認真的習練中慢慢體會。

  陳氏太極拳腰襠勁的練法

  腰襠勁是腰、胯聯合發出的勁。太極拳的四肢和軀幹的動作,以腰為軸心,即所謂“主宰於腰”。而腰的軸心是腰脊,腰脊“命門穴”***前對臍。所謂丹田,即在臍內和命門穴之處***是全身的重心所在,起到調節全身平衡的作用,也是人體爆發力的來源。腰脊控制著腰的鬆沉直豎和左旋右轉,並使腰的旋轉幅度合乎生理上、技擊上的要求。練拳和推手都應時刻注意腰脊命門穴的樞紐作用。腰部的左旋右轉,須輕鬆靈活,用意識引導的行氣運勁由腰脊達於四梢。因此,古典太極拳論要求在練拳或推手時“刻刻留心在腰間”。腰力運用得當,既有助於保持全身平衡,也有助於內勁***行氣運勁***運轉的充足和集中。

  儘管陳式太極拳四肢動作纏繞轉折,纏絲勁很顯明,但對腰部要求做到鬆沉直豎、微微旋轉,不使搖擺失中,不使旋轉幅度過大。以免手足運轉無定向、不靈敏。腰軸旋轉幅度過大,身體和四肢動作就失之太過,太過或不及,都不能發揮整體勁的作用,推手時也易於授人以隙。

  襠,指的是會陰穴***兩便之間***部位。襠部兩胯根要鬆開撐圓,腰與胯的旋轉是一致的,如果兩胯根不鬆開,胯的旋轉就不靈活,腰旋轉的靈活性就會受影響。邁步時,實腿一側的胯根隨轉腰的方向先微旋內收而下沉,這一側的腰腎也微旋而落實;這一側的小腹也在“丹田內轉”“氣沉丹田”的內動下而覺得充實;這一側膝關節負擔量加大,腿肌也由鬆而緊,而達到實腿穩固有力,似乎不可搖撼。既加大了運動量,也使虛腿邁出極為輕靈善變。

  動勢時襠要開,成勢時襠要合,襠不開則腰腿動作不靈活。動勢時虛腿邁出,兩膝蓋分向相反方向前挺,這是開襠,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襠不合則骨節鬆而力不聚。成勢時塌腰落胯,兩膝蓋微向內合,這是合襠,而兩胯根仍要鬆開撐圓,謂之“外合內開”。

  成勢時,頂勁領好,腰勁塌下,兩膝微向內合,襠勁沉著合住,兩胯根撐開撐圓,脊柱節節鬆沉直豎,虛虛對準,骶骨有力,隨著呼氣而膈肌下降,吸氣時聚於胃部之內氣,隨呼氣而“氣沉丹田”,這時帶脈充實膨脹,自然形成重心下降,小腹充實,衝脈氣旺,臀部之力貫到足跟。手臂之內勁前發,腰脊命門穴似有後撐之意,兩腿則前腿弓、後足蹬,腿勁似植地生根。上下、前後、左右對拉勻稱,身法中正,支撐八面,周身團聚,勁力集中,姿勢沉著穩固。

  逢發勁動作時,腰襠勁由鬆沉轉為淺弧形略微***外形上不易看出的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後上方***而去,自然地催動勁力由脊背達於手臂淺弧形地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後上方***而去。這種腰襠勁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後上方***送去的練法,與兩臂的發勁動作是一致的,運用在推手上容易使對方失去平衡、腳跟浮動。

  腰襠不鬆不活,內勁運轉時就會遲鈍,腰不塌下,襠不扣合,手臂就會顯得不是沉著鬆靜,而是飄浮無力。

  每一拳勢變著換勁,腰襠的變換、開合、虛實,關係到全身的靈動和重心、力點、角度雙換的迅速、正確,這是推手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我順人背”的關鍵。腰襠的沉著有力,關係到力量和耐力的發展,而力量大、耐力好又是推手時最後取得勝利的關鍵。步穩雖在雙足似釘入地,也要依靠腰襠的變換與堅實,才不致流於死硬。樁步無論怎樣穩固,如果不善於變換虛實,還是容易被牽動而失去平衡的。導下內勁纏繞運動時,由意氣貫注而逐漸形成,並不斷提高其質量。纏綿曲折,大都在上、中、下***上肢、軀幹、下肢***三個橫向橢圓形弧形螺旋轉圈,兩個斜向***左手與右足,右手與左足***弧形螺旋轉圈和一吸一呼時繞任、督二脈的立體圈,以及無數小螺旋的交織纏繞,進退屈伸,形成為複雜而又和諧的圓形動作,這是太極拳練法特點的精華所在。

  內勁運轉的主要方法是內氣蓄于丹田,以意行氣,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串地貫注於四梢***兩手兩足尖端***。上行為旋腕轉膀,形於手指;下行為旋踝轉腿,達於趾端。弧形螺旋式地纏繞絞轉,從而形成為一系列無限延長的複雜的空間螺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