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太極拳的形質與神意
太極拳意與形的關係,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意,是大腦思維,是意念;形,是人的肢體和太極拳動作。這兩方面結合形成了太極拳套路。太極拳練到高階階段,就是一個“重意不重形”的過程。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從歷代明師的拳法理論可知,先師們創造的太極拳是“以形取意,以意象形”。例如陳氏拳的“懶扎衣”一勢,在拳的含義上就是形容從前人穿長袍,在遇敵時把衣襟撩起塞在腰帶上,表示從容不迫迎敵。再如“六封四閉”一勢的含義是上、下、左、右、前、後都封住門為六封;四閉,即閉住東、西、南、北四方,使敵無隙可乘之意。這些拳勢既形象又內含技擊之意,並通過眼法的運動,體現拳法的神韻。“形隨意轉,意自形生”。形神合一,內外合一,乃是太極拳之精髓。故明師們曰:“太極拳以外練形體,內練意氣神而為道,為養生、技擊、藝術觀賞之術也。”
拳法如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為人體形質,一為意氣神。從人的一面來說,人若失去意氣神,便無生命運動的活力;即使是一個有生命活力的人,由於形體上的完整和殘缺、意氣神的強盛與衰弱的區別,也不一定就是身心健康完美的人,必須是形體完整、意氣神充足者,方能稱之為身心健康完美之人。拳法層次的高與低、至善與否,與人的道理是一樣的,亦必須是規範的拳架外形、勁力素質與意氣神兼具方稱上佳。所以明師論拳,說“拳必有神、精、意、氣、勁,五者闕一,不為成拳也”。
考察拳學,綜合而言,不出乎形質與內在神韻兩大類。
何謂拳法的形質呢?形是手眼身步法、步型組合成的拳勢在運動中體現出的特有動態規律。質是拳法攻防動作中體現出的踢、打、摔、拿的技術內容、具體規範和要求,是手眼身步法、步型等形態變化的集中體現。
有質便有形,形是質的表相,質是形的核心,故形與質一體,統稱為形質。自然界的物象、形狀千變萬化,看似各不相同,而實際有其分類及總的規律可以考求。拳法的形質也是如此。
拳法與自然的形態雖然千變萬化,然而歸納起來,不外乎如下特徵:方、圓、直、曲、精、細、長、短等。拳法的外形就是源自以上自然形狀幾大特徵組合變化而成各招各勢,只是有的拳勢簡單、有的拳勢複雜;簡單的一二勢組合,複雜的四五勢或七八勢互成。
拳法的形質如同大地的形質,形易見而質難辨。只要訓練得法,掌握拳法之形不難,難的是掌握形中之質,即拳法攻防動作中所體現出的踢、打、摔、拿的技術內容、具體規範和要求。
怎樣才能使手眼身步法、步型及各種不同勁法達到變化巧妙呢?
一、練好四功,兼學拳架。
哪四功呢?即腿功、腰功、臂功、樁功。這四功是練習技擊技術內容,達到具體規範和要求的必然基礎。拳家們常說“打拳不遛腿,到老冒失鬼;練拳不活腰,終究藝不高”;“未習打,先練樁”,“樁要站、鼎要拿,勁力穩固託泰山”***鼎功就是臂功***。基本功是初學拳法者的入門之藝。太極拳是內外合一的運動,它不僅需要人體各個關節、各大肌群、肌腱、韌帶具有靈活性、柔韌性和勁力,還需要內臟器官的協調配合。基本功練習不僅能使初學者較快地提高這些身體素質,而且為以後較好地掌握拳法動作、進一步提高動作質量打下堅實的專項基礎。
二、明路線、守規矩。
太極拳法變化多,複雜的動作更是極富變化。故學拳時,一定要將拳勢路線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對拳架的高低和到位與否暫時可不必在意。當弄清楚和記住拳勢的來往路線後,就要進一步追求拳勢的工整、準確,這叫守規矩,合規矩。
三、講攻防,重含義。
太極拳主要以攻防動作為素材,以技擊術為基本內容。初學時將複雜的攻防動作先分解再完整練習,是太極拳的特色練習方法。練習中均要求“輕柔練習、注重技擊意識”,重點突出攻防含義和培養攻防意識。而快打重擊,既不符合太極拳的行雲流水的風格,又極易破壞技術成型效果,難以建立正確的動力定型,這類練法,有教學經驗的拳家視為不妥。
四、重技法,重形神。
學會拳架,懂得每一拳勢的攻防含義,並不意味著能自然地將拳法的“手眼身步法,精神氣力功”協調完整起來。學拳者在獨立演練拳法時要表現出這種“協調完整”,需要多觀察老師或功夫好過自己的拳友,要多向他們請教,在練習的不同階段有側重地兼顧練習,逐漸進人技法熟練、形神兼備的境界。
五、重視運勁之法。
技擊技術內容,要達到具體的規範和要求,勁法運用是關鍵。在怎樣科學運勁這個問題上,當代太極明師馬虹為我們作出了科學的回答:
“運勁之要,在於陰陽互為其根。太極拳原理,是以太極陰陽學說為依據的,所以運勁的要旨,就在於把各種功力的陰陽關係處理好。不論練習拳架,還是練習推手,不論是一個動作的執行過程,還是定勢之時,都要使陰陽兩種勁搭配好。使陰陽兩個勁互為其根。例如掩手肱錘右拳向前發勁時,左肘必須向左後發寸勁;六封四閉,雙小臂向右前上發擠勁時,左臀必須向左後下沉;白蛇吐信,向前穿右掌時,左掌必須向左胯後下沉按,同時右掌上穿與右腳頓步又是一組上下對稱勁;擊地錘,右拳下擊,左拳必上提、頂勁必上領,形成上下對稱;白鶴亮翅雙臂開時,雙手虎口要合,形成開合相寓。如此一系列剛柔相濟、開合相寓、輕沉兼備、左右平衡、虛實互換等等,我在拙作《陰陽相濟論》一文中已講得比較詳細。這裡我著重補充一下蓄髮互根的問題。有些人打拳沒有節奏,或為快而快,為慢而慢,不明其蓄髮關係。
陳氏太極拳,不同於其它拳種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快慢相間。而快慢的關係,又主要是蓄勁與發勁的關係。一般蓄勁較慢,而發勁較快。如野馬分鬃,左手在左膝裡側合時要慢***蓄***,而雙手展開時***發***較快;青龍出水動作四,雙臂相合時慢***蓄***,右拳右小臂發勁時較快;十字手,雙臂絞合時***拿***較慢,而向右發肩靠和擒拿時較快;撇身錘,雙臂邊引邊合***蓄***時輕靈較慢,而發放左拳左臂時快***爆發力***。如此打拳,一蓄一發,一吸一呼,一合一開,兩者互為其根,可以既有節奏感,又不累,真正做到‘汗流而不氣喘’,也正是運勁妙訣之一。”
何謂拳的神?拳的神是以拳架外形為依託所表現出的神態。神雖聽不見、摸不著,然而拳勢一動則無處不顯。
拳論曰“有神在目”,是說人在練習拳法時所表現出的神態,主要是通過兩隻眼睛來傳達的。此外,從人的面板、面色、光澤和勁力、體態等方面,同樣能看出一個人的神是否旺盛。凡精氣旺盛的人,神氣也表現得飽滿十足,眼神有光,面板潤澤,勁力充沛;凡是精氣衰退的人,也就目無神光,面板枯燥,面無光澤。所以說精氣是決定一個學拳者神氣盛衰的物質基礎。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形與神俱”,都是人生命存亡的重要徵象。用於拳法,則是神與形相互依存,不可分離,拳法的生命力旺盛在於學拳人有飽滿的神氣,若學拳者的精弱、氣短、神衰,其拳法的生命力也必然隨之而衰竭。
再談意,意是隱於人的大腦思維繫統中的意念、意識,深藏於靈魂之中,是任何人難以捉摸和發現的,故而稱為內意。
內意雖出於無形,然而拳法中有形之動,則出於無形之意,正如拳論所曰:“人之運動,以意為始,以形為終。”學拳者的意念、意識,是決定學拳者的拳勢運動正確與否的關鍵因素,若是“意拳不明,而形意也無由而成”,證明內意必須是反映和表現在形體上,方能成其為行動,或出拳邁腿,或轉身進步,才能構成外形與內意相合的拳法運動。一句話,意指揮形,形表現意,無意難以成形為動,無形無動則內意就無所依託。故,內意是由心動而始,由行動而終。
“神意”在拳法中,主要指眼神及由眼神表達出的技擊意識、和與之相配合的動勢靈感、攻防法度、內在氣質等。從表演角度講,能體現出太極拳藝術動作感人的魅力;從技擊角度論,能體現出太極拳武術的本質。
已知拳法的形質與神意,怎樣來認識他們之間的關係呢?
具體來講,要達到以神意為主導,首先要注意眼神在拳法中的變化,在練拳時,眼神要追隨技法攻防中的假設敵,即眼視敵人為主和主攻的主動手及方向並做相應的配合,如“十大關係”中所要求的“欲前先後,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等等,使手眼身步法、精神氣功力等內、外因素達到高度的統一,使整個動態過程體現出一種神氣貫注、氣勢飽滿、內外合一的效果。動作密切配合神態的表達方法,完全是依靠人的一雙眼在“看、瞧、觀、瞟、瞄、見”等多種眼神變化中實現的。這些方法使之“神意集聚於目”,運用自然,方能使人感到神氣襲人,動勢清晰、順達、充實、神機莫測,亦如我們常說的“動有傳神之妙,眼有通達之靈”的技擊神韻。許多初學拳者注意力往往放在拳的程式變化上,不明眼法的配合,或配合不協調,固然也就很難顯示拳勢的神氣與活力。
拳諺中有“眼無神,拳無魂”,“拳法之神、眼為先”等比喻,簡明扼要地點明瞭對於眼神的作用和要求。例如陳氏太極拳中“運手”的眼神,以“看”為主,動作如游龍戲水,取勢輕靈,身臂沉蕩,突出其內在神氣;“抱頭推山”的眼神,以“見”為主,動作配合腰實臂沉,勢出猛悍,攻法堅剛,突出其硬逼快攻的技術風格;“掩手肱錘”的眼神,以“瞧”為主,動作迅猛爆烈,鬆活彈抖,柔起剛落,突出其搏擊凶悍、轉換靈活的特點;“白蛇吐信”的眼神,以“看、瞟”為主,動作柔巧沉靜,曲折盤轉,輕靈迅疾,突出其突變刁鑽,瞬息即變的拳法風格;“白鶴亮翅”的眼神,以“觀、瞧”為主,動作輕靈,穩重輕柔,突出其聚精凝神,以柔化剛,暗含殺機的特點。
體現“神意與形質”另一特點的,是在拳法攻防技法,以及對於身法高度運用的過程中,立意做到“形”似。相對而言,陳氏拳攻防意識較為明顯,運用範圍比較全面,頭、肩、肘、手、胯、膝、足等均可用於擊敵。但是在練習過程中,無論進行上述任何部位的攻防動作,首先要做到方法正確,意識逼真,險象峻生,氣勢雄渾。在這裡最重要的是方法正確,如技法錯誤,即令神意氣質再好,外在形質再端莊,也會失去太極拳武術的技擊本質,說得具體點,也只能僅僅描摹出拳法外在形質的皮毛而已,很難達到拳法的意境。因此,在拳法實際演練過程中的動、靜、起、落、站、立、轉、折、輕、重、緩、疾等動勢變化,必須與拳法的具體內容相結合,根據不同的神態、形態而組成的結構風格,集中體現出不同動作語彙和特有實戰形式的美感。
無疑,體現身法***以腰、胯、肩、背為身體主要部位***的高度運用,也是組成“形似”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上述部位在起到中心樞紐作用時,集中體現了拳法的閃、伸、展、探、翻、屈、頓、擰、起、伸、胸開背合、背開胸合、鬆活彈抖等多種形體變化,使有形的拳勢和無形的神意意境往往熔鑄於其中。因此在平時拳法練習過程中,要多細心檢查自己,多觀察老師和拳友的動作,多體悟上述部位的運用方法,密切結合技擊實踐,並有意識地借鑑人體動態美的原則,努力使其身法做到動而有法,活而有致,舒展穩重,吞吐自如,隨勢而動,隨形而變,上下協調,勁力順達,剛柔適度。
在勁道方面,還要有意識地做到關節、肌肉在不失去勁的前提下放鬆,使技法靈變自然。例如:身體“中節”跟隨得柔和敏捷,協調有勁,方能使“根節”的勁力得到有效的傳遞配合和充分利用,進而在“梢節”起的拳、肘、膝、足、頭的攻防中,使勁力得到有效的發揮,從勻變速的拳法練習中,完美地完成複雜多變的拳法技法,使手、眼、身步法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都能規範和諧地置於恰當的方位,使技法在動態美的基礎上更接近於搏鬥實戰,更利於攻防動勢、法度嚴謹,體現出動、靜美的神采。因此,把握好靜止動作中“型”的內在氣質,處理好運動中“法”的技術原則,是決定陳氏太極拳“神意與形質”氣韻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