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文化所處境遇及對策

  具有數千年曆史的民間傳統武術是中華武術文化真正的根基,其傳承問題至關重要,一旦發生武術文化傳承的斷裂,中國武術在世界藝術、體育中的地位將徹底消失。“武術文化空間”的提出絕不是概念的變化,而是理念的提升。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1 傳統武術文化空間的挖掘現狀

  人類強調發展,同樣重視傳統。沒有發展,社會將停滯不前。丟掉傳統,發展將失去根基。在對傳統武術挖掘整理的過程當中,走訪了傳統武術開展較好的河南和河北等農村鄉鎮,看到了百年的遺蹟和古董般的文獻資料,體會到了千百年來一代代武術前輩,不斷在前人的基礎之上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在當前極度商業化利益的社會中,很多瀕臨失傳的傳統武術和套路在當前一代代人的手中不斷消失,有些傳統武術淪為舞蹈,或者變成中國式的自由體操、異化為自由搏擊,更有甚至轉嫁成了一些“江湖高手”的神功,傳統武術不斷的被侵蝕,喪失自身傳承和發展的根基。與此同時,人們也在反思傳統武術的現狀,探討傳統武術發展的走向。本文著眼於尋求傳統武術發展的途徑和方法,擬從傳統武術的魅力、對“傳統武術”含義的再認識、傳統武術的時代特色與武術傳統的發展趨勢三個標題著筆,展開討論。

  人類發展的的漫長曆史長河當中,武術的實用技擊術的起源出現在早期,而後在後人的不斷髮展和創新當中形成了武術的諸多門派。由於中國古代歷代封建君主都在民間實行了嚴格的“禁武”政策,因此在我國現存的史書和文獻當中,有關武術的文獻和著作並不多,同樣由於戰爭中毀壞和遺失的也很多,種種原因導致我國現存武術文獻並不多。[1]我國民間傳統武術在明清朝代的時候逐漸發展並穩步走向了成熟,武術在當時受到了古代各種哲學思想的影響,使得武術不斷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學思想。中國古代傳統武術融合了各種動物的生活獵食的動作,而後演變出各種武術動作。

  1.1 武術“文化空間”的詮釋

  每一種物質文化遺產都尤其特定的“文化空間”,武術也並不例外。武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集中展示武術文化活動和武術文化形式的場所,或者在某一特定時間段舉行武術文化活動的時間。武術的文化空間可以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空間性武術文化空間,另一種是時間性武術文化空間[2]。空間性武術文化空間主要是指能夠集中展示武術文化活動的空間場所,一般有鄉鎮村落、民間廟會、學校社群、廣場公園等地,時間性武術文化空間是指能夠集中展示武術文化活動的比賽、武術文化節、博覽會等特定的節日。我國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第三條把文化空間定義為“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如此導向性條例為文化空間研究提供了理論準備。

  1.2 保護主體職能模糊,傳承和保護工作的失重

  現代武術文化空間的生存遇到了瓶頸,在人類生產和發展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武術與國家歷史環境因素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發展。傳統武術的文化空間與人類社會、自然資源有著密切的關聯。武術文化活動根本不可能完全脫離自身的文化空間而單獨存在,必須聯合特定的自然環境來完成實現。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對於自身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參與體育鍛煉的自覺性也在不斷地增強。所以,今天我們討論武術的生存危機,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相比較西方體育快速發展而言。縱觀近代西方體育史,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探索中,逐漸形成的以奧林匹克為核心的競技體育,不論是從運動形式、產業形態還是文化理念上,都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併為世界各個民族所接受、所推崇。這種由體育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體育文化全球化趨勢,是我們所無法抵制和避免的,在這種西方體育受到普遍認同的全球化環境下,我國的民族武術何去何從,必然會成為困擾國人的嚴峻話題。

  中國歷史中長期重文輕武的價值理念,形成了中國武術言傳身教的教學模式,也同樣導致武術各門各派相對保守獨立,長期處在狹義的師徒傳承當中。所以,在我國古代社會裡,武術的傳承方式較為保守和原始,從而導致得到武術真傳的人又不一定有文化知識,並把武術的一切寶貴文獻得以記錄傳承,這種傳統直到近代仍然沒能得到根本的改變。所以,武術的傳播方式極不利於武術文化的世代傳承。以武術文字的記載為例,就是一個零散、動盪、不穩定的歷史。具體而言,在中國古代武術文獻的記載方面,大致經歷了先秦和明清兩個黃金髮展期、秦漢至宋元期間的低迷期,以及近代中華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動盪期。縱觀全域性,僅僅是一個斷斷續續的過程。
 

  1.3 傳統武術面臨內容單一化傳承的狀態

  伴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種族主義、文化歧視和壓迫的勢力逐漸抬頭,多種文化帝國主義強勢發展,對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產生了極其不良的負面影響。不僅殃及世界非物質文化的多樣性活態存活,而且對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當今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叢林法則影響著世界非物質文化及其世界體育文化的格局當中,也同樣影響著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目前,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被塵封多年的文化習俗日益受到人們的推崇,一些民間活動不斷被複活。全國性傳統節日如元旦、春節、清明節等,各地的廟會、街會、書會等,以及中國各族少數民族參加的民族節日慶典,成為追認族群信仰、文化認同的民族盛節,也成為集中反映和再現民族武術文化的重要場所,因此,理應成為傳承中華武術文化的場所。然而,原有各種場域中所展現的傳統武術活動,為農貿交易活動所替代,遊走於四鄉的習武術者雜耍者失去了昔日的風采。不難察覺,當前舉行的諸如太極拳年會、傳統武術文化節和武術大師邀請賽等所展示出來的傳統武術文化蹤影,都往往是現代體育競賽的複製品,其傳統武術文化性的功能呈現出日益淡化的趨勢。

  1.4 傳承武術的文化空間的裂痕

  傳統武術的師徒傳承是民間所認可的,民間武術家普遍認為傳統武術進人正軌的學校教育會逐漸喪失掉原滋原味的傳統武術文化。中國城市化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不斷推進,民間傳統的小作坊下的言傳身教的師徒傳承方式已經漸行漸遠,正在被強勢文化和商業化逐漸吞噬。原有的空間性武術文化空間正在逐漸消失。因此,把維繫武術原生態的傳承方式勉強維持似乎是一種復古的表現。學校和民間組織都承擔著傳承中華傳統武術的歷史使命。現代學校教育是以培養科技人才為主要目的,非主流教育則是以傳承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主流教育與非主流教育相比有較多優勢,體現在具有較高知識結構的人群,優質的教學資源和環境,有利於對傳統武術文化的理解和感悟[3]。跆拳道和空手道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本土化的現代化轉型,併成功推廣到了世界各地,完成了文化傳播的擴張。這種由本土化演變成為主流文化的轉變對我們有較多的參考價值意義,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研究。

  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不能單單依靠開展各種武術比賽、文化節的方式,當前這種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武術自身發展的要求。文化成長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凝聚體。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之所以走向瀕危,與其多元化的傳承、傳播場域休慼相關。因此,未來傳統武術的傳承必須拓寬傳承渠道,充分發揮正規和非正規教育環境的傳承作用,尤其是在開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院校加強傳統武術傳承教育,是保護性繼承、弘揚傳統武術的必由之路。

  1.5 傳統武術技擊性的流失

  很多似乎天然合理的事情其實細想起來未必是天經地義,只是在一段歷史時間中逐漸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同罷了,追根究底的話,它並不見得是在堅不可摧的基礎上。在冷兵器時代,武力與戰爭也許是人們解決衝突的有效方式,殘酷的現實要求人們必須重視武技,武術的技擊作用比武術的其他作用更具有現實意義,它能解決更多的現實問題。技擊作為武術的一個重要功能,在沒有受到外界的衝擊,或者那些衝擊沒有使得這一功能的文化根基受到動搖的時候,擁有自身不可動搖的合理性,很少人去懷疑什麼。當武術難以用技擊解決現實問題時,對自身的合理性也就可能產生了懷疑,功能中心也會隨之發生改變[4]。現代商業衝擊下的佛教寺院,除了人們的信仰外,真的還藏有我們所神往的驚世駭俗的武功嗎?現任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曾這樣描述20世紀80年代的少林寺:“一片破敗,一共就十幾個和尚,9個是老人,靠28畝地過日子[5]。雖然現在少林武術仍然名冠中外,釋永信卻對如今的少林武術深感焦慮,他認為,少林武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核心是生活在該文化空間或習得文化表現形式的人……”,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少林寺高僧大多身懷絕技而逝,拳譜祕訣和禪武合一的精翻也逐漸消亡”閉。很顯然,他意識到了盛名之下少林武術所潛伏著的嚴重危機,他優慮的“習得文化表現形式的人”指的是深領少林武術文化的大師級人物,並非是對少林武術感興趣的一般習練者,少林拳種的姜縮不單單是技術層面的,更重要的是文化血脈、民族精神[6]。

  2 國內外環境是傳統武術發展地位的決定因素

  2.1 全民健身為傳統武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礎都要有自身的空間。空間的範圍影響了事物發展的過程。當前,中國競技武術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發展較快,而傳統武術依然在民間有較強的影響力,在民間有較強的生命力,是老少皆宜的一項傳統體育健身專案之一,因此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方向指明瞭傳承和發展的方向。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不斷深入,群眾性體育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國務院頒發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它是新中國成立後一項重大的社會主義體育健身綱要性檔案,同樣也是我國當前大眾體育運動發展方向的指南[7]。傳統體育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發展機遇來尋找自己的發展機會,傳統體育可以在全民健身中不 斷髮展和生存,還可以充分利用全民健身的開展來不斷完善本身。

  全民健身計劃的順利實施給予傳統武術良好的發展空間,然而傳統武術在全民健身中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近些年來太極拳在全民健身中開展的較好。傳統武術的健康發展之路在於不能和競技武術相對抗,這種對抗勢必對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產生不利,可能陷傳統武術發展到困境的地步,因此傳統武術應該實施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共同發展的道路和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的方針政策,中華傳統武術應該與競技武術和諧共處,相互帶動共同發展,最近競技武術發展較好,每年都組織了種類繁多的各種比賽,通過各種競技武術比賽提高了競技武術的影響力。

  國際競技武術專案有很多開展比較好,日本的空手道在二戰之後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每年都組織全美空手道比賽。

  韓國的跆拳道近幾年發展迅速,在本國快速完成規範化之後,迅速向世界廣泛傳播,得到了世界各族人民的普遍歡迎,並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專案,之後跆拳道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在中國2000年之後各大中小城市跆拳道道館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得到了廣大市民的喜愛,在跆拳道習練者的人群當中,青少年居多,學習腿法和品勢技術動作,考級進段的習練者有很多。相比之下武術傳播較慢,沒有成功進人奧運會比賽專案,因此爭取武術進入奧運會比賽專案成為武術工作者迫切達成的主要目標。

  2.2 西方體育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中國文化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中一條就是她具有博大的胸懷、寬厚的包性。有不少學者稱中華文化為“融合”文化,即有很多民族想通過文化融合來改變漢民族的文化,結果卻都被漢族的文化給同化了。中國的佛教禪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原本於我國的南北朝時期由印度傳來,可現在禪宗文化在印度早已失傳,在我國卻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鴉片戰爭後,伴隨著政治和經濟的侵略,西方開始對中國進行多方位的文化侵略。西方體育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具體方式,具有自身特有的優點,它也是經過了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才在中國開展起來的。現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開設的體育課和運動會的比賽專案,基本上都是西方體育的內容。

  當下“地球村現象”的日漸突顯,世界各民族體育文化的相互交融滲透,對我國的傳統武術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社會上一些健身操、街舞、迪斯科等西方體育專案特別受人歡迎,韓國的跆拳道也受寵有加,相比之下,中華武術卻顯得相對冷清,國寶勝不過外來貨的活生生現實擺在了我們的面前。表面看這是一個興趣愛好的體育現象,而它的深層則是一個民族文化問題”。特別是年輕一代,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體育的審美和價值判斷標準。面對傳統武術,他們並沒有那麼濃厚的興趣和那麼深切的情感真可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此,武術在西方體育為主導的體育全球化時代要走向世界,必然要經過科學的設計。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力增強國學文化的魅力武術的奧妙與深邃已經在世人心中佔有重要位置。成千上萬的洋子弟遠涉重洋來中國習武,世界上“孔子學院”接二連三的建立,說明了什麼?弘揚中華武術,是中華兒女的願望,當代世界,有哪一個民族不希望自己的文化張揚於世,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呢[8]?

  3 傳統武術的文化空間發展對策

  3.1 深化傳統武術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

  中國傳統武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競技武術實質上已經和傳統武術相脫離,同時傳統武術在民間傳播遇到了無人可傳的尷尬境地。科學合理的理論基礎研究是傳統武術良好發展的內在動力[9]。

  國家體育總局委員會早在1982年就開始正式整理傳統武術理論資料,至今已整理了大量傳統武術理論資料。然而由於我國傳統武術拳種和流派眾多,給傳統武術的整理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因此當前我們應該繼續努力整理和挖掘傳統武術文獻資料,做好民間武術資料的整理工作。正確對待武術的挖掘整理工作,在此過程中要更好發現和研究傳統武術文化遺產。通過對傳統武術的整理和挖掘使得傳統武術理論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今後傳統武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2 建立武術公共服務保障體系讓武術文化惠及到最大範圍

  武術反映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文化意識和想象力貯存了大量民族資訊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本民族、國家級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伴隨人類整個演變歷史的武術。至今仍然具有西方體育無法比擬替代的職能和價值。隨著經濟勢力的增強和民族文化的復興,中國將在國際上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揮越來越大的政治文化話語權。同樣在展示各民族體育英姿的奧林匹克大舞臺也急需能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的體育符號介人。而武術則是再好不過的急先鋒,然而,當下它卻成為最為珍貴趨於瀕危的文化遺產。因此,培育國民拳種憂患意識,是確保傳統武術存活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實踐當中,應加強居民參與公共武術文化活動的保證機制理論研究。最大程度地研發讓廣大居民受益的傳統武術公共服務保障制度籌劃建立省、市縣、區、鄉、村、社群配套的服務管理機制[10]。建立傳統武術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傳統武術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可由體育和文化部門協調負責,下設傳統武術政策法規系統、傳統武術物質保障系統傳統、武術資訊諮詢系統、傳統武術宣傳激勵系統、傳統武術組織管理系統、傳統武術服務供給系統和傳統武術活動競賽系統。通過傳統武術政策法規系統,可以使武術傳承傳播進入法制化,使武術工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通過傳統武術物質保 障系統,可以充分梳理普查和調動武術初始性再生性資源。確保武術文化遺產傳承和傳播活動的開展,通過傳統武術資訊諮詢系統,可以定期舉行切實可行的武術文化建設,力求惠及到最大範圍。通過傳統武術宣傳激勵系統,可以提高國民傳統文化意識,加強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使群眾的武術參與熱情得到極大地發揮。通過傳統武術組織管理系統,可以有組織地開展多種多樣,不同層次的武術文化活動使廣大人民群眾具有參與武術文化活動的權利。通過傳統武術服務供給系統,可以使傳統武術的傳承、傳播、挖掘、整理和研究等活動面面俱到,人人蔘與、人人惠益。通過傳統武術活動競賽系統,可以有效地舉辦展示性的武術博覽會競賽等活動,為境內武術文化活動的開展和走進奧林匹克大家園做準備。

  3.3 積極努力促進傳統武術融入學校體育

  學校教育可以分為幼兒園、小學、初級中學、高階中學、大學專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八個階段。對應的學校教育各個階段都有相應的體育課程,幼兒園、中小學階段的學生群體是最適合從事傳統武術學習的階段,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學生柔韌性較好,力量相對較弱,耐力水平較低等特點,應該通過組織比賽和觀看視訊的方法和手段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習武情操,可以通過武術基本功和武術操的練習使學生親身體會傳統武術的魅力所在,同時通過武術學習可以培養出學生特長,豐富校園業餘文化。

  大中專研究生階段的學生群體可以組織武術協會,使得更廣泛的學生群體能夠參加到傳統武術的學習當中來,加強傳統武術愛好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利於傳統武術在校園更好更快的傳播。學校也可以通過組織學校傳統武術比賽的形式推廣傳統武術,學生也可以積極參加各省市組織的傳統武術賽事,增加傳統武術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應用。政府應該大力推廣武術研究生教育,武術研究生不僅理論好,更要精通傳統武術技術,加強武術研究生教育有利於傳統武術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並對傳統武術推向世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4 加大宣傳和推廣傳統武術文化

  中國傳統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哲理和底蘊,記載著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具有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功效,中國傳統武術當中的太極拳和健身氣功就是典型的傳統養生功法。功法當中蘊含著陰陽哲學、天人合一、內外兼修等哲學思想,其動作剛柔並濟、陰陽互換、虛實變換,是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養生功法。它有別於西方的競技體育,西方的競技體育強調的是增強身體素質,而中國傳統武術具有內外兼修的獨特功效,既可以強身健體也可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功效,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物質文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更好地保護傳統文化遺產,應該加強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宣傳,加大面向世界各地的推廣力度,借鑑柔道、空手道和跆拳道的成功推廣經驗,切實把中國傳統武術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