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魚理論在吳式太極拳推手中的應用

  吳全佑,楊露禪得意弟子,當之無愧的吳氏太極拳的開創者。他所開創的吳氏太極拳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並開花結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綿不斷,循規蹈矩,鬆靜自然,獨具靜態之妙。為此,本人正式拜玄通老師學習吳式太極拳已有近十年,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自己的拳法與技能不斷得到提升與進步。

  玄通老師在群中講的“太極拳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濟,合而分,分而合。”的思想正是太極圖中“陰陽魚”的基本思想,使我在練習推手中逐漸體會感悟出它的涵義。

  太極拳歷史悠久,它是一個系統科學,具有鮮明東方文化特點。太極圖中“陰陽魚”是陰陽同體、陰陽相對與相合、陰陽互動作用、陰陽相互轉化等等思想理念,這種思想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陰陽文化。

  現在以雙推手為例來闡釋“陰陽魚”之哲理:

  1.陰陽魚圖之形成:如推手中,對方與我雙搭手,雙方右手相接,對方左手搭我右肩,我左手搭對方的右肩。這樣雙方的的肩背與左手相連形成了一個圓,雙方右手相連就成了圓中的S線,即中極之玄。雙方雙手相合,相抱不離,合二為一,形成了一個“陰陽魚”的外形。雙方此時不丟不頂,太極魚處於無極狀。

  2.陰陽魚的轉動:對方為陽,我為陰,對方是白魚,白魚黑眼,謂“陽中有陰”“剛中寓柔”;我為黑魚,黑魚白眼謂“陰中有陽”“柔中寓剛”。如對方左手按我右肩,我右肩以虛接實,與其左手不頂不丟;與此同時***沒有時間差***,我搭對方右肩的左手粘對方的右肩,以實就虛。

  對方左手之實點落空後其力傳到我的左手,對方右肩之虛點受到其傳到我左手之落空之力,對方就不穩而動了,這就是引進落空合即出。我之化解是隨其而動,用意不用力,這個陰陽魚就轉動了。太極圖的“陰陽魚”,由靜態轉為動態。

  推手中“掤、捋、擠、按”中的四大要點“沾、粘、連、隨”的開合虛實變化正是太極圖中“陰陽魚”的黑白相間、首尾相合,正是陰陽對待統一、消長流行、互根互動理念的最佳圖示,用太極的陰陽圓圈,在不知不覺中將對方引進落空,使其腳跟站立不穩,處在十分被動狀態,使對方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當時很受啟發。

  在浩瀚的世界中,處處都隱藏著真諦,希望我們的群能成為我們理解太極拳真諦的橋樑,讓所有的朋友能從中得到啟示。

  吳式太極拳創辦人

  南派 吳鑑泉***1870--1942年***, 河北省大興縣人, 滿族,自幼從 其父吳全佑學 太極拳。吳全佑***1834--1902年***又在 北京從楊露禪學拳。許禹生在《太極拳勢圖解》裡寫道:“當露禪先生充旗營教師時,得其真傳蓋三人: 萬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勁剛、一善發人、一善柔化;或謂三人各得先生之一體,有筋骨皮之分。”

  吳全佑先學楊露禪的大架,後又學楊班候初改的小架,互相吸收溶化,傳至其子吳鑑泉時,又經數十年的溶化和發展,遂形成柔化為主的一種緊湊、大小適中的漢族拳術,即吳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共84式,不僅在 中國國內,而且在 美國和東南亞一帶也頗為盛行。

  北派 王茂齋***1862-1940***山東掖縣人,王茂齋老先生祖居山東省萊州市***原掖縣***大武官村,他是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的師兄。在當時威望極高。吳式太極拳門人中流傳著一本《同門錄》,第一頁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頁是 吳鑑泉宗師的英照,以後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侄子們的照片。王先生對吳式太極拳的形成是很有影響的。

  全佑在京弟子中 王茂齋令人矚目,他與吳鑑泉齊名,素有“南吳北王”之讚譽。“南吳”是吳鑑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南方吳式太極拳系。“北王”就是王茂齋先生。至今,以北京為主的我國北方地區習吳式太極拳者,多為王先生的門下。

  少時來京,在磚灰鋪學徒,後經營此業。他尊師重教,功底紮實,空鬆自如,深得全佑大師之真傳。與鑑泉師弟情義極深,在拳理認同上十分默契,深研太極拳藝,敢於突破前人,大膽改進教學,成為北方創業奠基的掌門人。吳鑑泉和楊禹延南下在上海, 江南各省發展。王茂齋大師留京發展。名聲大振,在京宗於吳式太極拳者皆為其傳人。王茂齋大師為人忠厚老誠,熱心助人, 凡南來北往路徑北京的名士,多去拜訪交流拳藝,互相切磋。有從學者,也毫無保留,如腰中缺少盤纏,盡在大師家中吃住。常有投學試功試功者,有一位到鋪店來買筐,正當王茂齋在櫃內支應,給他幾個筐他都不滿意,一定要架頂上的。王蹬凳拿下,往櫃檯一放,這位買家扶筐而入勁,王老師在瞬間鬆空後看他一眼,此人被飛身發放至門外跌於街上,此事在京城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