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原理在太極拳運動中的應用

  古代修道者常言:“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拳家也用它指導練拳,這十六個字看起來很玄乎,其實它是修道和練功的一條自然規律***也稱原理***,化氣、化神、還虛、合道,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最後的目的是合道。合道即合規律也,只有合道才是科學的,太極拳運動也要合道。太極拳是一種武術,離不開力學,如牛頓定律、力的合成、槓桿原理、曲線圓圈運動的切線原理等等。弄懂這些規律,並把它們應用到太極拳內功的修煉、太極較技中去,收益頗豐。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一、牛頓第一定律的應用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不變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生活中有很多慣性現象,當汽車突然開動的時候,汽車裡面的人向後面傾斜,這是因為汽車已經開始前進,人的下半身隨車前進,而上半身由於慣性而保持靜止狀態的緣故。當汽車突然剎車的時候,汽車裡面的人向前傾斜這是因為汽車已經停止,人的下半身隨車停止,而上半身由於慣性還要以原來速度前進的緣故。



 

  慣性定律是修煉人體內功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穿梭式***或叫斜四角***,其過渡式是利用身體前後運動的慣性產生前後鬆彈勁,日積月累將使身體產生渾厚、鬆彈的內功。在行拳中,利用身體運動慣性修煉內功的招式經常出現。這種慣性規律在太極拳較技中運用起來非常之妙,對方被彈出去莫名其妙,旁人看起來好像假的。首先要把自己練出一個太極身,意氣鼓盪周身鬆彈,前後左右皆然,一句話,你的身體必須是蕩得出去的,因為你的身體只有蕩得出去才能產生慣性;第二、與人接觸時,接觸點不要動,手接觸,手不要動。肩接觸肩不要動,而是通過內氣的動盪而產生的慣性將對方擊出。翻開太極拳史,有人會做得出,但說不出,他不能用牛頓第一定律來解釋,他只能說是內功,是內功不錯,但沒有很好地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太極拳實踐,對於太極拳的發展、創新是沒有好處的。

  二、牛頓第三定律的應用

  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划船時,船工划船漿給水一個作用力,同時水給漿一個反作用力,使船前行。人用手拉彈簧,彈簧受到手的拉力,同時手也受到彈簧的拉力,這都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例子。

  牛頓第三定律在太極拳運動中也廣泛應用。例如,在行拳中,腳板和腳指輕輕地給地面一個作用力,地面給腳一個相當的反作用力,這個力由腳而腿而腰而脊,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這是一個人體意念力,這個意念力是人體行拳不可或缺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太極較技中應用廣泛,我大鬆大柔你推我腹部,毫不著力,你推我肩,毫不著力,你推我手,毫不著力,也就是不產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對方拿我無辦法。當對方想走或走時我用內勁把他彈出,對方不知不覺,我這個內勁就是作用力,使對方彈出。

  三、槓桿原理的應用

  力和轉動軸之間的距離,即從轉動軸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叫做力臂,力和力臂的乘積叫做力對轉動軸的力矩。力對物體的轉動作用取決於力矩的大小,力矩越大.力對物體的轉動作用越大。力為零,力矩也為零,顯然不會使物體發生轉動。力不為零,只要力臂為零,力矩同樣為零,物體同樣不會發生轉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著門軸推門,門肯定開不了,離門軸不遠的地方推門,用比較大的力才能把門推開,在離門軸較遠的地方推門,用比較小的力就能把門推開,這就是力槓桿原理的應用問題。

  假設人體是一個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以人體脊骨及其上下延長線為轉動軸,上至百會中到尾間,下及兩腳中點,這條轉動軸非常重要,它是以人體中樞神經為主體的轉動軸,不管是內功的修煉,還是太極較技,都是起決定作用的。在這裡著重探討一下人體如何運用有固定轉動軸物體理論來指導太極較技。從夾脊到肩、到臂、到手都是不同長度的力臂,假說夾脊到肩0.2 米,到手1米,推手中甲用5公斤力推乙的肩,或用1公斤力推乙的手,其效果如何呢?前者力矩=0.2x5 = 1牛米,後者力矩=lxl=1牛米,也就是說甲用1公斤力推乙方的手,其力矩等於用5公斤的力推乙方的肩,何等的省力,這不相當於四兩撥千斤的道理嗎?這些情況在太極較技中是常見之事。

  四、力的合成的應用

  平形四邊形法則規律:用兩個共力點F1和F2的線段力鄰邊作平形四邊形,那麼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表示出來。根據平形四邊形作圖,可以看出這樣的規律:力F1和F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隨著F1和F2 之間的夾角而變化。a、當力F1和F2夾角等於O時,力F1和F2 在同一條直線上且方向相同,F =F1 + F2 ,合力的大小等於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兩個力的方向相同;b 、當夾角等於180°時力F1 和F2 在同一條直線上但方向相反,F = F1-F2,合力的大小等於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兩個力中較大的那個力的方向相同。

  平形四邊形法則這兩個規律***a、b規律***在太極較技中太有實用價值了。我們要儘量避免第二個規律***即b規律***因為如果甲乙兩個力成180°的話,這兩個人就是頂牛就是力大勝力小,這不是太極拳所要求的。我們學會和運用的是第一個規律***即a規律***這個規律符合太極陰陽學說,甲來100公斤力時,處理辦法有兩個:一、乙順甲來力加10公斤力,F1 + F2 = 110 公斤,使甲傾跌。二、乙不給甲著力點,使甲落空而回走,假使甲抽回100公斤力,乙順甲抽身方向加10 公斤力F = F1 十F2 = 110 公斤,甲即跌出。這是太極拳四兩撥千斤的核心理論。

  五、曲線圓周運動的應用

  曲線圓周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在砂輪上磨刀可見到刀具與砂輪接觸處有火星沿砂輪的切線方向飛出。運動員擲鏈球時,鏈球在運動員的牽引下做曲線圓周運動,一旦運動員放手,鏈球即沿著圓周的切線方向飛出。這些都是曲線圓周運動的規律。

  曲線圓周壇動的切線規律對太極拳運動尤為重要,曲線圓周運動是太極拳運動的基本功夫。首先,行拳時,人體始終保持圓周運動,前後、左右、上下皆然,人的動作帶動的氣場就是一個大氣球。這個大氣球隨人的動力而旋轉、翻滾,久而久之,內功自然出來。第二、曲線圓周運動對於太極較技也很常用。例如,對方抓住我兩隻手推我,右手重,我的氣球往右切***即往右轉***,左手重,往左切,對方向上,我向上切,對方向下,我向下切。總之.我的身體各個方向都可以切出,使對方站不住腳,甚至跌出,這是對方推我的情況。我也可以用圓周運動主動切對方,對方抓住我的兩隻手,對方左虛,我切其左,右虛我切其右,對方很容易跌出。

  力學原理在太極拳運動的應用是一個合道問題,這裡我僅談了一些皮毛功夫罷了。多少年來由於傳內不傳外各家各派互相封閉,使太極拳有很大的神祕色彩和侷限性。在知識爆炸、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應該用現代科學知識解釋太極拳,用力學原理指導太極拳運動,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開拓創新使太極拳這個民族瑰寶發揚光大,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