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骨肉分離求放鬆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的一種,歸類為內家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什麼是放鬆?太極拳的放鬆標準是什麼?我以為,練習太極拳只要能在身法上做到肢體柔順,不僵滯,周身非常協調;在呼吸上,能做到和暢,不短促,不氣喘;在面相上,能不緊張;在動作上,是自然的,和諧的,不是參差不齊的。一一做到了這幾個方面,就達到了太極拳的放鬆要求。僵滯、短促、緊張、參差不齊這些都是練習太極拳不能放鬆的表現。

  如何做到放鬆呢?

  首先要心靜。

  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李亦畲的《五字訣》講:心不靜,意不專。練太極拳,心必須要安靜,心裡有拳,才能把拳練好;心裡胡思亂想,拳就不能練好。

  其次,身法要正確。

  練太極拳要講究身法。其實,人們在做其他活動時,也是要求身法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就要求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武禹襄對太極拳身法的要求,基本是按中國傳統道德的要求提出的。再比如寫毛筆字,要求身要正、心要正、筆要正、紙要正,這樣才能寫好字。太極拳的身法要求是“中正安舒”,心法上的要求是“從容不迫”。所以,練習太極拳一定要身法中正。只要做到“中正安舒,上輕下沉”,在心理上能從容不迫,就能達到周身放鬆。

  第三,拳勢要規範。

  不管是練習傳統太極拳套路,還是練習競賽套路,都要做到動作規範。所謂規範,就是指動作要符合拳理要求。如果周身不能相隨,內外不能相合,那麼拳勢動作肯定是不規範的。動作不規範,也就不能做到放鬆。

  在開始練習太極拳時,動作要慢一些;身法要正,不能歪斜;動作幅度要大一些。之所以動作要慢、要正、要大,這是為了把周身的肌肉鬆沉下去;同時,也能把關節韌帶拉開,這樣才能做到動作圓潤自然,氣勢渾厚。只有把動作做慢了,身法加大了,才能做到深呼吸和氣沉丹田。如果做到了這些,就能達到太極拳放鬆、鬆柔的要求。

  根據我個人的體會,放鬆是有階段性的。初學階段,是很難放鬆的,動作僵硬、斷續,這是很正常的。等到動作熟練了,自然能夠放鬆。從內部來講,只有做到心靜,才能從容不迫,自然放鬆;從外部來說,對動作套路越是熟練,越能夠達到放鬆的程度,所謂“熟能生巧”。

  具體到練拳的身法來說,首先,練太極拳時一定要收腹,腹部一定要放鬆,所謂“腹內鬆靜氣騰然”。腹部不能放鬆,就會影響到全身的放鬆。其次,練拳要採用深呼吸,做到氣沉丹田。如果在練習太極拳時出現了胸悶的現象,可以採用深呼吸的方法進行調節。如果深呼吸還不能解決,那麼就要停止練拳,自然散步調節。胸悶現象的出現,都是由於拳勢不規範、心不靜、呼吸和拳勢的配合不協調、周身緊張等原因造成的。如果身體區域性出現緊張現象***比如腿部***,那麼可以停下來,用手拍打幾下,以緩解區域性緊張,然後再找出緊張的原因,進行調整。

  在武式太極拳中還有一種骨肉分離法的放鬆方法,這是武派太極拳的傳統方法。一般來講,我們所說的鬆沉是指肌肉來說的,骨骼是不可能鬆沉的。放鬆對肌肉的要求是肌肉鬆沉,骨骼方面的要求是關節要拉開。骨肉分離法就是在立身中正的情況下,意想前胸後背的肌肉從上到下像流水一樣流到腳下湧泉穴,同時,骨骼有向上升的意識。這樣,骨骼向上升,肌肉向下鬆沉,好像骨肉分離一樣。長期練習,就會產生骨肉分離的鬆沉感覺。肌肉鬆沉後,肢體非常柔順而內部又非常堅剛,這就是積柔成剛的練習方法。所以,練太極拳時,要求意向上升,氣向下沉。

  另外,要想進一步放鬆,還要多學習體會老前輩們的練拳心得和拳論。

  再有,推手的放鬆與練習拳架的放鬆既有相同之處,又有相異之處。練拳架時,是個人自己練習,放鬆容易做到。推手時,則是有對抗,放鬆就不容易了。這時,只要能做到不丟不頂,就算做到放鬆了。怎樣做到不丟不頂呢***我認為,除了做到練習拳架的要求外,還要練習“來卸去補”的方法,即對方來力後,我怎樣把力量卸掉;當我進攻時,怎樣把力量補充上去。這個方法是需要在老師的具體指導下才能學會的。總體上說,推手時,只要雙方不丟不頂,就是做到了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