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陳式太極拳有哪些要求

  現代有很多人喜歡太極拳,那麼你知道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陳式太極拳的練習要求

  王勇在《武魂》2001年第11期上載文談到:陳式太極拳中拳架與推手的關係。他說:“拳架屬個人單獨練習,要求每招每式準確完美和周身動作協調相隨,是初學者的必經之路,也是上乘功夫的具體表現形式。推手則屬兩人對練,以便掌握基本技擊技巧,是檢驗拳架正確與否的試金石,也是初步對敵的實踐。拳架訓練基本動作、推手可加深對招式實際用法的領會,如果只練拳架不學推手,就無法體會對敵的直接實踐,雖健身養生,卻不能正確掌握技擊防身的技巧。如果單純學習推手,不練拳架,雖能掌握一些技擊技巧,卻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太極拳。拳架、推手二者必須兼顧學習,不可偏一。”

  還談到學習陳式太極拳的主要過程有:“拳架、改拳、推手、單式練習、功力訓練、推手技擊和技擊等諸多階段”。

  拳架學習主要是“掌握各個拳式及整個套路,記住動作順序、執行路線和方位,弄清虛實、順逆和力點”。在改拳學習階段,主要是“糾正一些不正確的姿勢,還要把內勁運用到各個拳式及練習拳的整個過程中,做到神、意、氣的有機結合”。“要使動作符合技擊的要求,力求周身靈活,對稱平穩,要求每個習練者有規矩的外型,完整的內勁,鮮明的技擊法,紮實的功力,優美的太極神韻”。

  推手鍛鍊“要遵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活步推手“以攻防進退為主。要求步法穩健多變,運勁堅實而不僵拙,以意帶步”。推手技擊是“介於推手和技擊之間的一種鍛鍊方法,攻防性很強,以拿肢、纏節為能,顯生擒活化之妙;以明勁辨勢為真,體會八法的合理應用”。

  作者說:“技擊是陳式太極拳的最高境界,運用八法順其勢,化其力,化打合一,戰勝對方。這種技擊法,沒有固定的招術,全是通過掌握時機,隨機應變,利用太極拳的特有動作螺旋,鬆活彈抖的纏絲勁,待機發拳”。

  演練陳式太極拳時要求:“在上身中正安舒的基礎上,機體各個部位的勁力要對稱,逢上必下,逢左必右,前發後塌,八面支撐,強調走低架子,發勁鬆活彈抖,輕沉兼備,倒換虛實襠走弧。要使整個演練過程有聲有色,瀟灑而莊重,舒展而緊湊,有快有慢,有剛有柔,節節貫通,使人感到有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將你帶進一種美妙的境界中”。

  陳式太極拳的配合規律

  陳式太極拳的配合規律,從全身來講,為眼、身、步、手四個主要部分。從軀幹來講,分為上、中、下三盤。我們先講軀幹的基本規律,人頭至頸部為上盤,胸、脊、腰部為中盤,小腹、尾骨以至襠、腿、足部為下盤。上盤的頭部要中正。術語說:"虛領頂勁。"《十三勢行功總歌》中說:"滿身輕利頭懸。"頂和懸字雖不同,方法是一樣的。正如陳鑫解釋的:"如同用繩子從頭頂百會穴將全身向上懸起似的。"只要下向內收,則頭頂自然中正向上,而頸也自然立起。眼法,總要平社,卻方--每式的主要方向。但陳鑫加了"耳聽身後"四字,以防有人從身後襲來。

  中盤的脊要隨著頂勁的上領而同時立直,胸部既不外挺,也不內收。術語謂之含胸拔背。含或涵的意義都是要求鬆圓而不壓近肺部,以便呼吸通暢。腰部亦以中正為主,但陳式每一動作民和向左右旋轉。轉的角度,一般不超過45度。在步法進退時,可達90度,或大至360底以上。腰是隨著對方的變化,左右旋轉以帶動步法進退。所以既要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又要靈活旋轉。一則忽隱,一則忽現。但不許前傾後仰。

  下盤尾骨微向後翻的問題。陳鑫指出:"尾骨長強穴尾骨下端微向後翻。"這樣的姿勢可使小腹下邊斜向裡收。一來氣自然沉于丹田,二來大腿根的兩條大筋放鬆,可加大軀幹旋轉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與平衡。各式太極拳都以斂臀為規律,其實這是為了糾正突臀之病,但斂臀過大就會違背拳理。所以陳鑫講的長強穴微向後翻,是和其他太極拳的區別,而且也是陳式軀幹方面最要緊的關鍵。

  陳式要求襠要開圓,最忌人字襠,即尖襠。這種姿勢仍然和長強穴的後翻有密切關係。只要長強穴向後翻一點只是一點,絕非突得,它的姿勢恰如我們端坐的樣子。襠部只要能夠開得圓,也自然能塌的下,使重心降低,加強軀幹的穩定。人字襠兩隻腳再寬,而襠勁無法下塌,就如同兩條腿的木架,從前後稍微一碰,就會倒的。   陳式上盤稱為頂勁,中盤稱為腰勁,下盤稱為襠勁。頂要向上虛領,腰勁要中正旋轉,不許前後搖擺,襠勁則要向下鬆塌。   陳式要求膝部隨身體旋轉一提一落,也是和襠部開,長強穴後翻有直接關係的。襠部的圓下與靈活變化有關;膝部的提、落則與運動中的穩度有在。它的運動方法:凡身向左轉,則左膝順纏上提,右膝同時逆纏而下垂;如身向右轉,則右騰順纏上提,左膝逆纏下垂。

  《太極拳論》說:"立如平準。"陳鑫也說"拳者,權也。"平準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平,權就是秤砣。我認為陳式拳等於同時用兩磁秤。手等於普通秤上的砣,它的作用撥轉對方加在我某個肢體方面的力量,能夠引進而落空。膝則等於平上的砝碼,對方來力在我左肢,我方以左膝上提引化來力,同時右膝下沉以加強身體的穩度。這種動作同於槓桿原理,頂勁上領就是支點,對方來力就是重點,我方的手和膝就是力點。不過它和我們日常用秤稱物的目的不同。稱物時要求力點和重點平衡。在拳法上則是對方力大則減小力點使它落空,對方力小則加強力點使之反轉回去,但都必須配合自轉的順逆纏法,適當地滾動摩探,才能發揮借勁與截勁的作用。

  腿和足是服從眼的指揮而因敵變化、轉換進退的。按正規講:大腿根的高度,應當隨襠勁的鬆塌而和膝部略平。在步法進退時,只能以腰的旋轉帶著小腿變化。但這種功夫如今習陳式者多練不到了,所以不一定這樣要求。動作時,實腿要塌好襠勁,然後空腿向前或向後傾斜。前進則足尖斜向內勾,以足踵貼地前進,進到所需方位,然後踏落足踵。不論進退都要提膝,而足部隨著架式的需要或前或後地走裡弧或外弧。足與膝的配合是膝部要和足踵上下對照,略向裡合,成三角形。膝部要和胯根、足部配合,也是略向裡合,成三角形。

  步型大略有馬步、弓步、盤步、虛步、獨立步五種。只有輕重之分,而無純虛、純實之別。

  臂部應分三節。肩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太極拳論》要求"鬆肩、沉肘"。陳鑫解釋鬆字最為明確,他說:"臂部如掛肩上。"肘的鬆沉,不論順纏逆纏都要保持肘尖向下的狀態。不可使肘離肋內收,那樣做必然使手部離開中線,以致丟勁。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

  一外似處女,內似金剛

  中華武術,門派繁多,僅拳術就有幾百種。各門派都有其獨到之處,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內外兩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腳踢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戰,攻防含義較為明顯、讓人一看便知是武術。陳氏太極拳則別具特色: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內氣催動外形,上下相隨,連綿不斷,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不丟不頂,圓轉自如,輕輕運轉,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隱於內而不顯於外,往往使人誤認為此拳像摸魚--樣,不是武術。特別是老架一路,以柔為主,要求周身放鬆,不用僵力,主要是鍛鍊下盤功夫,使足下生根,轉髖靈活,輸通氣血,練就充足的內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撐使身體內外各部建起鞏固的防線,形成一身備五弓的蓄髮之勢,這樣,不遇敵則已,若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故外似處女,內似金剛,此為陳氏太極拳的一大特點。

  二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

  大家見過頭頂碎磚、脖纏鋼筋等,這是硬氣功的運氣方法。內氣運到頭頂上,頭能將磚碰碎;運到脖頸上,能將鋼筋纏繞起來。

  陳式太極拳結合力學和經絡學的理論,採用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力勝強力。好象用一個小小的千斤頂,就能將載重幾噸貨物的汽車頂起來一樣。所謂太極拳蓄髮相變、引勁落空、借力打人,以四兩撥千斤,皆是螺旋勁所起的作用。故《拳論》講:"虛籠詐誘、只為一轉"從經絡學上來講,經絡是指佈滿人體的氣血通路,源於臟腑,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以拳術與導引吐納為表裡,拳勢動作採用螺旋纏絲式的伸縮旋轉,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于丹田,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微微旋轉使腰隙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佈於全身;通任、督兩脈,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達於四梢,復歸丹田,動作呈弧形,圓活連貫,一招一勢,承上啟下,一氣呵成,導致氣血迴圈,此為運勁 即運氣,它區別於用勁。這種系統的運氣方法是符合經絡學說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體育運動所少有的。

  三把武術與導引吐納相結合

  導引和吐納是我國源遠流長的養身術,早在公元前幾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記載。漢初淮南子劉安就編成《六禽戲》,漢末著名醫學家華佗又改為《五禽戲》,他模仿禽獸的動、搖、屈伸、仰俯、顧盼、跳躍等動作,並結合呼吸運動,用於治病保健鍛鍊,是後來氣功和內行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氏太極拳把導引、吐納術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內外兼修的內功拳運動,這不僅對強身健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對提高拳術的搏擊技巧也是一個創造性的發展。

  四陳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

  剛和柔,兩者是相互對立的,然而陳氏太極拳則把剛勁與柔勁揉和在整個套路中,一招一勢剛中寓柔,柔中寓剛,達到剛柔相濟。《拳譜》規定:"運動之功夫,先化勁為柔,然後練柔成剛,及其至也,亦柔亦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名名之。"為什麼太極拳的勁力要以剛柔相濟為準呢?因有剛而無柔的勁缺乏韌性。易折易損,沒有技擊格鬥的實用價值,只有柔而無剛的勁因失去爆發力也無濟實用。故《拳論》指出:"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勁,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剛柔相濟,則粘、遊、連、隨、騰、閃、折、空、掤、捋、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剛和柔的變換,從神與氣上來講,是通過隱與顯表現出來的,隱則為柔,顯則為剛。從姿勢上來講,是通過開與合表現出來的,合則為柔,開則為剛 即蓄則為柔,發則為剛。在運勁過程中表現為柔,在運動到落點時表現為剛。因有神氣的隱顯與姿勢的開合,剛柔就能夠充分地表現出來。落點是運動到達盡頭之點,是神顯與氣聚之處,所以表現為剛,除此之外,運氣轉換過程則宜用柔法。陳氏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是有開有合,每個開合動作都有運勁、有落點,落點要用剛勁,其它都用柔勁,以做到剛柔相濟。這是做到剛柔相濟必須掌握的原則,也是練習避實擊虛,蓄而後發,引進落空,鬆活彈抖的基礎。

  五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

  陳氏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內家拳術,內家拳的動作都是在意識的引導下進行的。意:即心意、意識。陳鑫《拳論》說:"打拳心為主","妙機本是從心發","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問:執行之主宰?曰:主宰於心,心欲左右更迭執行,則左右手足即更迭執行;心欲用纏絲勁順轉圈,則左右手即用纏絲勁順轉圈;心欲沉肘壓肩,肘即沉、肩即壓;心欲胸腹前合,腰勁塌下,襠口開圓,而胸向前合,腰勁剎下,襠口開圓,無不如意;心欲屈兩膝,兩膝即屈,右足隨右手執行,左足隨左手執行,兩膝與左右足皆隨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從乎心也。吾故曰:心為一身執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與動作的關係。《拳論》又云:"打拳以調養氣血,呼吸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輕輕執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執行。"由此可知,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的密切關係。在走架子時,一舉一動都是在意的指揮下,將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和呼吸有機的結合起來,開呼蓄吸,順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氣,輕輕運轉,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

  六實戰性的競技運動一一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

  武術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而摔法只講摔,不阱打,幾千年來就一直獨立發展,其他四種雖也綜合鍛鍊,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也就說明這種分歧。與戚繼光同時代的名手,如山東的"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長。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所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因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這就是我國古代一些著名拳種在教傳之後"失其真意"或競技無一人傳習的原因之一。

  陳王庭以沾、粘、連、隨、掤、捋、擠、按為中心內容,在螺旋纏繞的基礎上,創造了陳氏太極拳雙人推手法,練習大腦反應和面板觸覺的靈敏性,綜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拿人的關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高於一般拿法的技巧。陳氏太極拳這種推手方法,技擊性較強,因此對發展體力、耐力、速度、靈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這種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徵性的花假手法,解決了實習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雙人粘槍法也同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