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

       我們科近幾年開展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術後患者都順利康復出院,回顧三十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術前充分的準備及術後康復護理和功能鍛鍊,對患者術後功能恢復至關重要,不僅可以幫助患者及時恢復關節功能,提高手術的療效和生活質量,而且可以減少和預防各種併發症的發生。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62-84歲,平均68歲。其中重度髖關節骨性關節炎7例,股骨頭壞死7例,股骨頸骨折16例;單側22例,雙側8例,全部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予以確診,且關節疼痛明顯,嚴重功能障礙,經保守治療效果不佳。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一般護理  全身及手術野的準備:全身基本情況控制在能耐受手術範圍內,胃腸道、呼吸道、面板準備等。
        2.1.2心理指導  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耐心的向患者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及手術的大致過程。介紹手術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緊張焦慮恐懼心理,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手術。
        2.1.3做好一些必要的檢查  例:胸部X光片、心電圖、實驗室檢查等。關節外科準備:髖關節X光片。其他特殊檢查:骨掃描(CT)、磁共振(MRI)、關節穿刺等。
        2.1.4術前教會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及床上大小便。
        2.1.5指導患者練習床上活動,將健側肢體膝關節屈曲,足部收臀部,抬高臀部,以預防壓瘡的發生。
        2.2術後護理
        2.2.1心理疏導  術後患者暫時失去自主活動能力,會有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應正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正性的心理疏導,及時消除患者心理障礙,適時施行健康教育,使他們接受並積極配合治療。
        2.2.2術後體位  將患肢小腿抬高10°-20°,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必要時穿防旋鞋,避免髖關節過度內收、內旋,側臥位時雙腿間應夾一軟枕,並注意觀察患肢遠端血運。
        2.2.3保持傷口引流管通暢  嚴密觀察患者傷口敷料有無滲血、滲液,如滲血較多要及時更換敷料。
觀察引流液的性質和量,一般每日引流量不超過500ml,術後24h或8h引流血<50ml時可拔除引流管,注意嚴格無菌操作,術後應用抗生素3-5天,預防感染。
        2.2.4飲食指導  合理營養,對術後機體功能恢復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應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粗纖維的飲食,促進傷口癒合,防止便祕。
       2.2.5預防靜脈血栓形成  文獻報道髖關節置換術後患者下肢DVT的發生率為45%-70%,靜脈血栓的後果不盡相同,輕者引起下肢腫脹、疼痛,住院時間延長,影響功能康復;重者可因肺栓塞而導致死亡。術後要注意觀察患者下肢面板是否發紅,皮溫是否正常,有無疼痛、腫脹,觸及條索感等,鼓勵患者在床上主動活動踝關節、膝關節或給予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器(CMP)鍛鍊。病情許可時應及早下床,扶助步器練習行走。臨床治療上還應合理使用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鈣)。
        2.2.6預防關節脫位 術後假體脫位也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老年人由於缺乏運動協調性和準確性,及肌肉力量減弱,更易出現脫位。術後患者足穿“丁”字鞋,保持患肢於外展中立位,要注意觀察雙下肢是否等長,是否有異常疼痛,觸控手術部位有無異物突出或腫塊等。指導患者正確翻身(兩腿間夾一個枕頭)、取物。下床及功能鍛鍊要避免患肢內收屈髖。
        2.2.7指導幫助患者進行功能鍛鍊 手術後,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康復鍛鍊。功能鍛鍊的原則:早期開始、循序漸進、被動加主動、等長加等張,並要求在無痛下進行。功能鍛鍊的方法:(1)踝泵運動。(2)股四頭肌鍛鍊。(3)臀大肌鍛鍊:夾臀和壓大軟枕。(4)屈伸髖關節練習。(5)外展肌和內收肌:下肢外展、內收。(6)臀中肌:側方抬腿。(7)術後第6天開始:站立位曲髖,抬腿,後伸。
        2.3出院患者的康復指導
        2.3.1患者出院後繼續股四頭肌、臀肌的訓練和行走鍛鍊,三個月內髖關節屈曲不要超過90度,行走需扶拐。
        2.3.2避免交叉雙腿,盤腿等動作,繼續行髖關節功能鍛鍊。
        2.3.3腳尖不要過度內旋、外旋;不要坐過矮的凳子。
        2.3.4向健側臥時兩腿間夾一軟枕。
        2.3.5術後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複查,以後每年複查一次
        3  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高峰在術後1周內,多發生在小腿深靜脈叢,然後擴充套件侵犯股靜脈;大多為臥床、制動、手術出血、高齡病人合併血管疾病等,導致患肢血流緩慢而形成。因此,術前一定要給患者反覆講解戒菸的重要性,因吸菸會導致血紅蛋白降低,使組織修復所需的供養減少,血液粘滯性提高,增加血栓形成的機率。術後一般在麻醉消失後,應鼓勵病人進行踝、膝肌肉的等長收縮,第2天可做踝、膝關節的主動活動,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逐漸下地活動,術後常規的使用抗凝治療,早起的功能鍛鍊是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