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手足口病的護理論文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見傳染病,根據手足口的發病特徵對輕度和重度患兒進行區分,給予針對性護理,對患兒家長進行詳盡的健康教育,患兒的痊癒,說明規範護理是患兒康復的有力保證,同時消除了患兒家長的焦慮心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手足口病的護理

  【摘要】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急性傳染病,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手足口病一年4季均可見到,以夏秋季較多,輕症患者發病初期先有發熱、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樣,主要症狀表現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一般1-2周可以自愈或治癒,不留下後遺症。重症患兒多數由E V71引起的,E V71是腸道病毒中的一種,侵入人體後就會迅速攻擊心、肺、腦等重要器官。其特點是發病快,死亡率可達80%。重症患兒臨床表現:可無皮疹;先發熱、頭痛、嘔吐等,後出現皮疹;病情凶猛,進展十分迅速,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迴圈障礙等臨床表現,主要死亡原因為腦幹腦炎,神經源性肺水腫。在流行期間護理好手足口病病人尤為重要。現將該病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關鍵詞】手足口病 護理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10年2月30日一12月20日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298例,其中:男193例,女105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7歲。其中3歲以下218例,3歲~7歲80例,病情較重7例。平均住院6天,經過精心護理、嚴格消毒隔離患兒全部康復出院。

  2 護理體會

  2.1發熱的護理 絕大多數患兒有發熱。採取的護理措施: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開啟窗戶保持空氣流通;囑患兒臥床休息,限制活動量;給患兒穿寬鬆的衣服;患兒T 38.6℃給予物理降溫,在頭部及大血管經過的淺表部位置冰袋,1小時更換一次。並觀察記錄降溫效果;遵醫囑給予鋅布顆粒口服、小兒退熱栓塞肛等處理;遵醫囑給予0.9%NS5ml+注射用頭孢噻鈉1.0g靜脈滴注及***等治療;患兒出汗後要及時更換衣服,注意保暖;鼓勵患兒多飲水或選擇喜歡喝的飲料;給予清淡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雞蛋湯、菜湯等;每4個小時測量體溫、脈搏、和呼吸,體溫突然升高或驟降時,要隨時測量並記錄;指導患兒家屬識別體溫異常的早期表現,注意有無頭痛、脈率加快、煩躁不安,報告以上症狀,以免驚厥抽搐發生。

  2 .2 驚厥的護理 採取的護理措施: 給患兒加設床檔。允許陪人陪護,並加強看管,防止墜床;遵醫囑給予0.9%NS10ml+注射用苯巴比妥鈉0.06g靜脈注射;護士增加巡視病房次數每30分鐘一次,必要時設特護;驚厥發作時,立即掐人中、針刺百會、合谷、內關等穴位;準備好鎮靜劑,必要遵醫囑使用;必要時墊牙墊或用紗布包裹的壓舌板墊於上下齒之間,防止舌及口脣咬傷。

  牙關緊閉時,不必強力耗開,以免損傷牙齒;嚴密觀察患兒用藥後肌張力是否下降,呼吸及意識的變化;觀察有無嘔吐、皮疹,口腔的特殊氣味,神志情況,尤其要注意驚厥緩解後神志恢復情況;室內保持安靜,光線不可過強,夏季應涼爽;按醫囑持續給予氧氣吸入0.5升/分。

  2.3防窒息的護理 採取的護理措施:護士加強巡視病房次數,每30分鐘一次,特別注意觀察患兒呼吸情況,包括呼吸的節律、頻率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鬆解患兒衣服,患兒取側臥位,床旁備吸引器及吸痰用物;清除患兒口、鼻、咽部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暢。患兒嘔吐時及時清除嘔吐物,詳細記錄嘔吐次數、性質、量;持續低流量吸氧;必要時備開口器及氣管插管,搶救物品;遵醫囑給予口腔護理每天兩次。 2.4併發症-腦炎的護理 密切觀察生病徵變化,遵醫囑給予上心電監護。建立患兒病情巡視表,每小時監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並做好記錄。嚴密觀察意識及精神狀態的變化,由於患兒不能完全明確表達自己的感覺,通過交談、疼痛的刺激來判斷患兒的意識程度和精神狀態。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仔細觀察患兒瞳孔的變化,如瞳孔不等大或縮小或忽大忽小,且伴有呼吸慢、脈搏慢、血壓高,則提示有可能發生腦疝。及時報告醫生。特別注意觀察患兒嘔吐的性質,如呈噴射性嘔吐,提示顱內壓增高。應將患兒頭部抬高15~30度,有利於顱內血液迴流。必要時按醫囑使用甘露醇。持續低流量吸氧。

  2.5飲食護理 鼓勵患兒進食,保持口腔清潔,加強口腔護理,每次進食前後囑患兒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漱口;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營養豐富,無刺激性,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牛奶、雞蛋湯、菜湯等;保持營養均衡,食物溫涼清淡,禁食冰冷、辛辣、鹹等刺激性食物;患兒因口腔疼痛吞嚥困難,唾液經常流出,可給患兒流質飲食,鼓勵患兒選擇喜歡喝的飲料,並使用吸管吸入,減少對口腔皰疹的刺激、減少疼痛;因口腔疼痛而哭鬧時,可用玩具、聽音樂等分散患兒的注意力;必要時按醫囑給予西瓜霜、思密達等塗於口腔皮疹處;按醫囑給予靜脈補充營養和水分。

  2.6防皮疹抓傷的護理 幫患兒剪指甲。注意勿讓患兒搔抓面板;遵醫囑給予爐甘石塗皰疹部位;床單位保持清潔、乾燥、平整、無皺摺、無渣屑。對尿床的患兒.及時更換潮溼床單、衣服;隨時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讓患兒穿寬鬆、柔軟的棉質衣服,並勤更換;翻身時避免拖、拉等動作,防止面板擦傷;如皮疹破裂時,遵醫囑給予龍膽紫或抗菌軟膏塗區域性。

  2.7健康宣教 告訴家屬疾病的相關知識,做好住院期間的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導。護理患兒時應做到下幾點:要注意不讓生病的孩子接觸其他兒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衛生紙包好丟到垃圾桶;看護人接觸孩子前、替換尿布後或處理孩子糞便後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頭被褥等要保持衛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寶寶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要勤開窗通風。患兒在治癒出院三週內仍為帶菌者,仍可以傳播病毒,應在家隔離三週。

  3 小結

  經過精心護理和嚴格的消毒隔離技術管理,未發生醫院感染病例。手足口病是嬰幼兒期常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可經過呼吸道、消化道傳播,也可通過接觸含病毒的皰液傳播,屬自限性疾病,臨床沒有針對病因的治療。因此,I臨床護理工作及衛生教育、對症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在治療手足口病的過程中,配合臨床藥物治療,加強基礎護理和健康教育,引導患兒及家長消除恐懼,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有效地遏止疾病的進一步流行,同時也提高了護士的業務水平,密切了護患關係。

  參 考 文 獻

  [1] 肖明華.天津市首次從手足口病人分離出CoxA16腸道病毒[J].天津醫藥,1985

  範文二:手足口病的預防與護理

  【摘要】目的 探討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方法,提高治癒率。方法 隨機抽取我院兒科2010年5月—2011年3月期間,住院患兒168例,對其開展心理、飲食護理,採取恰當的隔離,對症處理,預防併發症,健康教育等。結論 通過制定並執行有效的預防及護理措施,降低了併發症的發生,縮短住院天數,降低醫療費用和提高家長滿意度。

  【關鍵詞】手足口病 護理

  手足口病是一種主要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本病好發於夏秋季,患兒為主要傳染源,潛伏期為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能通過空氣、唾液、糞便傳播疾病,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皰疹, 少數患兒可合併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 可導致死亡。2008年5月2日衛生部將其確定為丙類傳染病。我院兒科2010年5月—2011年3月期間共收治患兒168例,經有效治療和精心護理, 患兒全部康復出院, 現將該病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男90例,女78例,年齡最大8歲,最小2個月,手足、口腔、肛周出現丘疹, 皰疹為圓形或橢圓形, 基底部繞有紅暈, 無癢感, 其中103例有手足皰疹,126例臀部有皰疹,96例有口腔粘膜皰疹, 體溫37℃—40℃,所有病人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診斷,臨床給予抗炎、抗病毒支援對症治療,住院時間平均7—8 天。

  2 護理

  2.1消毒隔離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帶病毒者, 潛伏期通常為2—7天,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已經發病患者是主要傳染源。病毒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汙染手、手巾、玩具、餐具等各種日用品引起間接接觸傳播;不小心接觸病毒汙染的水源, 亦可感染。因此, 做好消毒隔離工作, 防止院內交叉感染至關重要。患兒一旦確診, 即予及時隔離,隔離期為2周[1]。本院設手足口專門病區, 病區分醫務人員、患者及家屬雙通道, 全病區嚴格按傳染病分割槽管理。病室內每天至少開窗通風2次, 30分鐘/次,每天用紫外線照射病房2次,每次30分鐘。物體表面、地面每天用500mg/L 的含氯消毒劑擦拭。

  2.2基礎護理

  2.2.1一般護理 首先做好家長的心理疏導工作,交代護理配合事項,減少患兒及其家人的恐懼心理。

  2.2.2同一病種患兒可同居一室,待患兒體溫恢復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泡結痂脫落可解除隔離[2] 。

  2.2.3高熱時除物理降溫外,鼓勵患兒多飲水。納差、汗液丟失所致的電解質紊亂及時糾正。

  2.2.4作好嘔吐、腹瀉的相應護理。

  2.3皰疹的護理

  2.3.1手足部位皰疹的護理

  2.3.1.1床鋪保持清潔、平整、乾燥,面板保持清潔,經常更換柔軟的棉織內衣。

  2.3.1.2洗澡時不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性的化學用品,用溫水即可。且水溫不宜過高,以免加重面板損傷。

  2.3.1.3應剪短患兒的指***趾***甲,必要戴棉質手、足套,以防抓破,並儘量減少下床活動。

  2.3.1.4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破潰時可塗安爾碘,嚴重者可用1%的硼酸溼敷。

  2.3.1.5進行各種注射或貼膠布時儘量避開皮損處。

  2.3.2臀部皰疹的護理 及時為患兒清除大小便,保持肛周清潔、乾燥,對皰疹破潰處,區域性使用抗生素軟膏外塗。

  2.3.3口腔部位皰疹的護理

  2.3.3.1加強口腔護理的飲食調理

  2.3.3.1.1應給予營養豐富的流質、半流質、易消化的飲食,如:牛奶、菜粥、蒸蛋。禁食酸、辣、硬等刺激性強的食物。

  2.3.3.1.2食物溫度不宜過高,食用過熱的食物可刺激破潰處引起疼痛,不利於病變癒合。

  2.3.3.1.3吃飯定時定量,少吃零食。因吃零食能加重口腔黏膜的刺激,減少唾液的分泌。 2.3.3.2患兒因口腔疼痛咀嚼吞嚥困難,唾液經常流出引起消化液流失,要鼓勵患兒嚥下唾液。

  2.3.3.3保持口腔清潔,早晚以軟毛牙刷刷牙,對因疼痛不肯進食者,在進食前用棉籤蘸1%達克羅寧溶液塗口腔潰瘍處,進食後用溫開水或生理鹽水清潔口腔,對小嬰兒不會漱口者在餐後飲少量0.45%淡鹽水。

  2.3.3.4對於皰疹破潰者取思密達調塗搽口腔患處,每天2~3次,每次塗藥時觀察黏膜糜爛、潰瘍及其演變情況。動作應輕柔,勿刺激以免咽部引起噁心,導致患兒拒絕塗藥。

  2.4症狀護理及專科護理

  2.4.1併發症觀察及護理 密切觀察病情, 如患兒出現頭痛、嘔吐、抽搐、嗜睡、昏迷等神經系統症狀,立即側臥位或平臥頭偏向一側,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量、顏色,防止窒息的發生[3] 。

  2.4.2發熱的護理

  發熱期間,護士加強體溫監測,對體溫<38.5℃的患兒,可給予多喝溫開水;體溫>38.5℃的患兒,可行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行降溫後30分鐘測量體溫,瞭解降溫效果,及時補充水分,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出汗較多時,及時更換衣服、床單, 保持面板清潔乾燥。有高熱驚厥史者,應積極控制體溫。發生驚厥抽搐時, 注意避免受傷,同時注意與疾病引起的神經系統併發症鑑別。

  3 健康教育

  3.1加大手足口病的宣傳力度,宣傳防病知識。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流行報道,特別是衛生條件較差的區域尤為顯著。

  3.2手足口病是通過糞口,面板、粘膜皰疹液感染傳播,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本病重在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目前尚無安全、有效的疫苗預防手足口病感染,也無特效藥。症狀較輕者可以在家隔離,一般需要14天。

  3.3患兒的玩具、衣物定期消毒,餐具用後要清洗消毒,勤清洗衣被, 並予陽光曝晒。

  3.4居室定時通風,保證充足的睡眠,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

  3.5手足口病高發季節,避免去人多的場所,以減少患病的機會。

  3.6托幼機構做好晨檢,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4]

  4 討論

  手足口病一般1周內可康復,對手足口病的患兒,在積極治療的同時,注意提高基礎護理質量和專科護理質量,可降低手足口病併發症的發生, 提高治癒率,縮短住院天數,降低醫療費用和提高家長的滿意度。

  參 考 文 獻

  [1] 李春蘭.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06, 25 ***9***:768.

  [2] 李偉,賈延敏.小兒手足口病58例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誌, 2007. 13***15*** : 41-42.

  [3] 張湘婷.73例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體會[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誌, 2006, 3 ***17*** :1553.

  [4] 安徽省防治手足口病***EV71***健康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