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重慶市公務員備考考生如何在申論寫作部分上取得高分呢?申論範文參考是關鍵的一步,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建設地下空間 打造宜居城市

  在佛山買房、在廣州上班,是地鐵連線了兩座城市;在杭州開廠、在上海下單,是地鐵拉近了城市距離;在北京工作、在天津生活,也是地鐵帶來了城際高效。在土木建築領域流傳這樣一句話:19世紀是橋的世紀,20世紀是高層建築的世紀,21世紀是地下空間的世紀。可見地鐵建設是城市未來的大方向。

  但是,當前地鐵建設對於城市發展而言依然面臨運營常年虧損、財政補貼過大、執行風險較大、施工影響交通等問題。俗話說:“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於地鐵建設與城市發展而言,需須深究其本。

  地鐵建設給城市發展帶來經濟、社會、文化效益。從當前實際情況出現不難發現,加強地鐵建設有利於改善軌道交通,改善軌道交通有利於緩解城市交通,緩解城市交通有利於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有利於打造特殊經濟體系——“軌道經濟”。另一方面,城市各方面的發展離不開地鐵建設。具體來說,宜居城市建設需須考慮出行因素,考慮出行因素需須改善軌道交通,改善軌道交通方向在於地下空間,而利用地下空間最核心是要加強地鐵建設。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教授對地鐵經濟效益進行了大致估算:“地鐵對GDP的直接貢獻約2000億元”,這對於城市發展而言可謂功不可沒。

  城市發展給地鐵建設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城市發展給地鐵建設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就人力因素方面而言,地鐵建設需要引進高階人才,包括城市規劃、地質勘探、預算分析等方面的高階人才。就物力情況來說,倘若沒有城市在裝置上、技術上、基礎設施上給地鐵建設創造有利條件,就無法開展地鐵建設工作。從財力方面來看,2012年度,全國有35個城市建設軌道交通,估算完成總投資2600億元;2013城軌投資規模有望達到2800-2900億元。這體現出地鐵建設最大支援來自財政投入。由此可見地鐵建設對於城市發展起到了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城市的美好包括方方面面,其中公共交通就是最重要一環。故加強地鐵建設需須是重中之重。唯有考慮價格因素、消除安全因素,才能讓地鐵更好地拉動城市發展,實現區域協同發展、轉變不合理城鎮化、推進新型城鎮化,最終走入“逆城市化”這一城市發展新方向。

  二

  保持思想純潔,堅守精神家園

  思想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思想純潔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純潔性的根本保證。“大力保持黨員、幹部思想純潔”是保持黨的純潔性的首要任務,充分表明思想純潔的重要性。

  對一個政黨來說,能不能在思想上不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關係事業興衰成敗。回顧我們黨90年奮鬥歷程,延安整風運動使全黨經受了“思想上入黨”的洗禮,為中國革命打開了勝利之門;世紀之交的“三講”教育活動強黨性正黨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歷史性跨越;新世紀以來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創先爭優活動和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繼續統一全黨思想、凝聚全黨力量,為黨帶領人民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礎。從思想上建黨、立黨、興黨,始終保持思想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制勝法寶。反觀蘇共喪失執政地位、國際上一些大黨老黨退出執政舞臺的教訓,無不與思想變質、意志渙散、信仰動搖等有著深刻關聯。

  對一個黨員、幹部來說,思想純潔是立身之本、從政之基。“清正在德,廉潔在志”,堅定理想信念,築牢思想防線,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為政用權就有了正確方向,“拒腐蝕永不沾”就有了鋼鐵屏障。大量腐敗案例也警示我們,精神懈怠容易導致消極腐敗,腐化墮落,起於一念之貪;濫用權力,源於一念之私。

  當前,全黨的精神面貌是奮發向上的,絕大多數黨員、幹部講黨性重品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在深入人心。但也應看到,一些黨員、幹部理想信念不堅定,宗旨意識淡薄,群眾觀念淡漠,權力觀、政績觀還存在誤區。更應看到,黨長期執政的國際國內環境更為複雜多變,社會思想觀念正在深刻變化,在新形勢下保持黨員幹部思想純潔、堅守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

  保持思想純潔,堅守精神家園,需要高揚理想信念旗幟,堅定信心,振奮精神,使廣大黨員、幹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需要抓住理論武裝核心,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大是大非面前頭腦清醒、在大風大浪面前立場堅定、在各種誘惑面前經得起考驗;需要推動黨性修養和黨性鍛鍊常態化,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需要破解道德建設的現實課題,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帶頭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爭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

  心靈之鏡勤拂拭才能更明亮,精神家園常呵護才會更美好。保持思想純潔,不可能一勞永逸、一蹴而就,需要全黨堅持不懈、奮發進取,需要廣大黨員、幹部學習一輩子、改造一輩子、奮鬥一輩子,讓壯麗的精神圖景與壯闊的發展圖景交相輝映。

  三

  用閱讀提升民族精神信仰

  國學大師王國維把讀書治學歸納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細細揣摩,漸入佳境,其樂無窮。

  先賢的境界詩一般高遠,不是每個人都能領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4月23日作為“世界讀書日”,原本因為這是一個象徵文學的日子:因為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以及祕魯文學家加爾西拉索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同時,這一天也是世界上其他一些著名作家的生辰或忌日,其中包括我們熟悉的莫里斯·德·昂,以及小說《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等。不過,如今讀書也不僅僅表示讀文學書籍,閱讀的內容變得更豐富、多元,手段也更多樣、便捷。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碎片化的、致用類的閱讀不是真正的閱讀,更極端的甚至認為,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來進行閱讀,也不是真正的閱讀。這種想法,未免有失偏頗。讀書可以是有趣味的,也可以是有目的性的;讀書可以是完全個體性的,也可以是群體性的。目的性的閱讀不可以全盤否定,非個人化閱讀行為也有存在的需要。如果閱讀需須和深度掛鉤,需須伴隨油墨“書香”,也許反倒打擊了一部分讀者的熱情:家裡堆放的“大部頭”越來越多,但既沒有足夠的完整時間,也會越來越讓人望而生畏,讓閱讀的真實興趣變了味。

  如果說一定要有一個理想化的表述,閱讀其實是人類求知的本能。通過書籍,人類傳播思想情感也傳播經驗知識,展示思維方式也記錄所見所聞。一個文學歷史愛好者閱讀一本旁徵博引的人文社科類論著,和一個園藝愛好者閱讀一本圖文並茂的花卉種植養護類科普書籍,所獲得的愉悅感在本質上其實是相通的。

  中華民族對閱讀和學習的態度有時候是複雜的。在古代,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在近代,人們“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當代,當消費主義和景觀文化給社會生活帶來重要影響時,人們又寄希望於通過閱讀提升社會價值觀念、民族精神信仰。當閱讀被賦予了過多附加意義時,也反而容易被動搖:假如一個苦讀者不能用滿腹經綸換來體面的工作和生活,假如一個飽讀詩書的“文化人”卻沒有體現出應有的道德水平,人們通常會質疑閱讀本身——讀書真的有用嗎?

  閱讀不是那麼複雜和沉重的一件事情。閱讀應該是愉悅的,無論這份愉悅長久存在於靈魂深處,還是短暫停留在閱讀的片刻,都值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