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精選

  上海市公務員申論考試注重對分析、判斷、概括、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素質及能力的測試,如何取得申論寫作高分呢?範文閱讀是其中的備考方法之一,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完善科學管理,促進文明出行

  文明出行話題時常被掛在廣大民眾的嘴上,確實,滿地的垃圾、高速路上頻現的應急車道違法佔用停車、高速路上司乘人員的隨地大小便等等不文明行為體現出:文明出行需要民眾加強自律。同時,讓我們靜下來仔細思考下,出行中不文明現象的背後其深層次的原因是缺乏科學管理所造成的。

  許多年前的北京曾是個缺少公廁的城市,彼情彼景的北京曾經讓多少國內文明人甚至國外文明人“就範”。讓我們做幾個假設,假設在高速路上多設定些除大型休息功能區域之外的小型緊急停車帶並設定垃圾回收箱,高速巡警加強對於緊急行車道,在每個高速公路***有資訊提醒司乘人員下一個最近的公廁位置與距離的話,首段中的不文明現象將大大減少。可見,完善科學管理可以達到促進文明出行的目的。

  完善科學管理,促進文明出行,要以人為本,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人為本中的“人”非“己”,而是他人、物件、行政客體,即以設身處地的情況考慮受體為本才是真實的、真正的以人為本。添置完善資訊提醒和道路指示設施、增加垃圾回收設施、合理規劃高速路段中的公廁數量,等等,讓不文明人沒辦法、沒理由行不文明之事,而讓文明人得償所願。

  完善科學管理,促進文明出行,要積極借鑑、學習、總結他國經驗,作為自己完善管理的有益補充。美、德、法、英等發達國家在高速公路配套設施建設規劃與管理上比我國早起步數十年,擁有豐富的案例與經驗。我黨、我國政府一直以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為目標,學習借鑑正是現在祖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祖國現在發展很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總體實力實質上超越了一些發達國家的現有水平,而在理念和管理水平上,仍須向他們取經學習,如費用收取與管理、違法監管與處罰、資訊提醒提示體統、規劃設計理念等等,不斷完善科學管理,一步步促進文明出行向前發展。

  完善科學管理,促進文明出行,要加強各部門協調,共同協作。一個部門儘量完善自身職責是不足夠的,要形成合力,就必須所有涉及部門在儘量完善自身職責基礎上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以達到積極有序合理協作形成總體的完善提升。保證黃金週節假日高速路免費政策的有序、合理、最好的貫徹,不是僅高速公路管理公司一方面做好就可以的,還離不開旅遊、交通、公安等部門配合協調協作,正是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科學管理是文明出行的前提和條件,文明出行則是完善的科學管理的體現。沒有完善的科學管理,文明出行會被架空、難以確保做到。反之,出行不文明現象屢屢發生必然是缺乏相應的科學管理所致。所以促進文明出行,完善科學管理要做到。不要讓類似於早前北京公廁稀缺的狀況再發生了。

  ***二***

  建設宜居新城 增進民生福祉

  立交橋、地鐵、機場等,這是城市交通發達的見證;寫字樓、工廠、購物中心等,是城市商業發展的標誌;城市發展進步了,然而市民的幸福感受卻沒有隨之提高。房價虛高、交通擁堵、垃圾圍城、城市看海,這些“城市病”成為困擾城市中人們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當下的城市建設應該是升級版的,這考驗的不僅是城市經濟實力,更是政府建設規劃大智慧。城市建設不能僅僅停留於高樓大廈、也不應止於GDP數字的增長上。所有發展都應該是為人來服務的,城市建設同樣應考慮到人的需求。所謂城市宜居性,指的便是城市應該適宜人居住。“宜居”包含內容很多,是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方面面的要求。

  宜居城市首先應該是人文的城市。人文城市概念的提出,強調的是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講到南京,我們會想到六朝古都的往事和秦淮河畔的吳儂軟語;講到杭州,我們會想到蘇白二堤的典故和詠誦西湖的千古名篇;再如巴黎的時尚、紐約的前衛、倫敦的古典;每個城市正是因為不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核心,才有著不同的特色,擁有自己的個性。城市的個性,恰恰是某座城市居民之所以為該座城市居民的標誌,市民的歸屬感由此而生。因此,建設宜居城市需要在人文內涵上下功夫,從而增強市民歸屬感。一方面,需要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更需要城市管理者在建設過程中,把“文化”納入城市規劃,真正凸顯城市人文內涵,不盲目跟風一味追求“高大全”。

  宜居城市還應該是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電子技術和知識創新支援下,通過網際網路、雲端計算等資訊科技以及社交網路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實現互聯、融合的新型城市形態。它是數字化城市的“2.0版”。智慧城市建設將帶動衛星導航、物聯網、智慧生活、軟體服務等多種相關行業帶來發展新契機,從而挖掘出地方經濟新增長點。同時越來越發達的資訊科技應用於生活工作中,帶來的會是更便捷、更有效率、更豐富多彩的未來。此外,現今,很多城市面臨著環境汙染、交通堵塞、能源緊缺、住房不足、失業、疾病等問題的挑戰,“智慧城市”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一條可行道路。智慧城市是宜居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建設過程應致力於提升城市的網格化、資訊化、科技化水平,讓城市生活更便利。

  宜居城市更應該是綠色的城市。綠色城市是生態型的城市,它意味著汙染全部控制、資源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調查顯示,當前城市生活的舒適度越來越高,身體疾病卻也越來越多,發病率呈增長趨勢。與此同時,各種心理疾病也日益被人關注。我們身心健康與生活工作環境有著直接關係。霧霾會造成呼吸系統疾病;垃圾處理不當會滋生蚊蠅;傳播傳染病毒;水質變差影響消化系統和血液系統;等等,不一而足。城市環境問題,隨著城市發展的提速成倍湧現。一個見不到藍天白雲、聽不見鳥語、聞不見花香的城市,怎麼能算得上是適宜居住呢?所以,促進城市生態保護,完善城市綠化體系,改善環境汙染問題,以綠色、生態、環保為指標,推進綠色宜居城市建設正當其時。

  有位學者曾經說過:“所有的城市都是瘋狂的,然而是華麗的瘋狂”。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建設宜居新城市,是由“為生計建城”向“為生活建城”的華麗轉身。“生計”強調的是經濟發展,“生活”強調的是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管理、文化內涵以及生態環境等同步提升。“如何讓城市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糟糕”,其答案便在於此。

  ***三***

  惟“共同生活”能解救留守兒童

  像是對各種返鄉情緒的紓解,也像是摸著鄉土中國的脈搏,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於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印發。《意見》提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留守兒童”的另一個說法是,“父母雙全的孤兒”。這種表述,已經不僅是一種生存狀態的描述,更是一種情感及心理狀態的描述,是一個關乎國家及民族未來狀態的描述。來自全國婦聯2015年6月的資料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6102.55萬,其中獨居留守兒童已達205.7萬,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情感貧困程度比物質貧困更為嚴重。留守兒童已是全社會之痛,此痛焚心蝕骨。

  留守兒童毫無疑問是一個需要政府予以“兜底”的問題。但是,即便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完全不具有相應的責任意識,或有責不履的情況,我們仍不妨追問的是,除了保證留守的孩子有學可上、擁有基本生存條件之外,政府能做的到底是什麼?換言之,當一些兒童依舊與親情阻隔於無盡的時空,當他們依舊成為“父母雙全的孤兒”,他們“留守兒童”的身份真的改變了嗎?顯然沒有。

  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取代家庭生活對兒童心理與人格的養成,也不會有任何關愛可以取代來自父母家庭的關愛。因此,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核心,只能是使每一個兒童都不被留守。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意見》在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中,明確提出“外出務工人員要儘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在我看來,這應當成為更受關注的方案之一。

  惟“共同生活”能解救留守兒童,這就需要外出務工人員流入地城市或政府真正參與進來。外來務工人員流入地通常更具有經濟與資源的優勢,有能力給予外來務工人員更健全的福利與生活保障。另外,考慮到許多流出地是貧困落後地區,則流入地的富裕與現代化程度,不論對於兒童的成長,還是對於這個正處於城市化轉型、急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國度而言,都具有更大的意義。

  實現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人員“共同生活”的夢想,當然並不容易。一方面,如何通過頂層設計或建立轉移支付,

  使流入地政府願意與流出地政府一起承擔起“共同生活”的責任,是一個考驗。另一方面,許多外出務工者常常變動不居,如何通過制度設計及政府補貼,建立探親機制,使留守兒童能常常有機會與父母團聚,同樣需要更精當更體貼的操作。

  “幸福就是沉香和媽媽在一起”,這是電影《寶蓮燈》中的一句臺詞。那個時候,我幼小的女兒交由鄉下的爺爺奶奶照看,有一天,她獨自看到影片此處時,突然淚流滿面,吵著要媽媽。此景曾讓我們聞言心碎,其後無論如何都務求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基於此我也希望,那些通過個人努力難以實現的“共同生活”夢想,可以由政府及社會幫他們實現。願天下兒童都不被留守,都擁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