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課小鹿的玫瑰花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課《小鹿的玫瑰花》中,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了一叢玫瑰。小編在此整理了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課《小鹿的玫瑰花》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課《小鹿的玫瑰花》教學反思1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這不僅是使用教材方式的改變,更是對“教材在教學中究竟處於什麼地位”的重新思考。這種變化,既要求對教材進行開發,也給教師開發教材開拓了廣闊的天地。筆者很幸運地參加了市第一批新課程實驗,同新課程一起成長。任何新事物都有其值得商榷的地方,試論人教版第四冊語文教材中幾處選取內容的失誤。
一、論“鹿弟弟”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夠引起學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故事中有四個角色:小鹿、鹿弟弟、黃鶯、微風。故事的內容是小鹿在美好的春天栽了一叢玫瑰,當玫瑰快要開花時,小鹿因跌傷了腳不能走動而沒看到玫瑰花,鹿弟弟先是替哥哥惋惜,接著聽了黃鶯和微風對玫瑰花的讚美後,又高興地說“看來,你的玫瑰花沒有白栽”。故事蘊涵著為他人創造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自己也體驗到幸福和快樂的思想感情,給學生以美的薰陶。但“鹿弟弟”這個角色的選擇並沒有起到襯托的作用。小鹿沒看到玫瑰花開是因為跌傷了腳,那鹿弟弟呢?更多的孩子會懷疑鹿弟弟的真誠和善良,從文中的“他常常去鬆土、澆水、”和“小鹿和弟弟一起數了數,總共有三十二個,他們高興極了”可以體會小鹿和鹿弟弟很愛玫瑰,渴望見到玫瑰開花。既然如此,學生會問“鹿弟弟又沒有跌傷腳,他為什麼不告訴小鹿哥哥玫瑰開花的訊息,讓小鹿哥哥高興呢?”顯然,“鹿弟弟”在這裡是畫蛇添足了。或許有的孩子會天真地說:“鹿弟弟一直陪伴在小鹿哥哥的身邊,沒有走出家門,沒看到花開。”但我們心裡都明白這樣的說法很難自圓其說。何況小鹿沒看到玫瑰開花惋惜的心情,讓第三者“鹿弟弟”說出來給孩子增加了理解的難度,有些“曲線救國、捨近求遠”的味道,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假如沒有“鹿弟弟”這個角色,一點都不會使文章失去原有的意蘊。在備課的時候就想到了“鹿弟弟”這個角色的疑點,但懷著僥倖心理去上了課,果真學生在課堂上提了以上問題,讓自己尷尬無比,看來,我們的教材還要多從孩子的眼睛出發,多考慮孩子的觀點,才能更完美!
二、反思“馬玲是回族”
《語文園地七》中的“我的發現”是讓學生髮現漢字的一字多義的特點。教材例舉了3句話理解“回”的不同意思。其中第二句為“我的朋友馬玲是回族,陳琳是滿族。”毋容置疑這是一句病句,主語“馬玲”“陳琳”是“人”,賓語“回族”“滿族”是“民族的一種”,怎能相提並論?很顯然,這句話的賓語成分指代不明。教材中出現如此常識性的錯誤實屬不該。在教學此題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先讓學生找找句子有沒有不妥之處。他們起先很是疑惑,書本上的句子怎麼會有錯呢?我聯絡課文《動手做做看》中朗志萬的話“科學家的話不一定是對的”引導學生“書上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讓他們讀了好幾遍這句子,終於有一學生大膽站起來說出了句子的毛病所在,其餘學生也是恍然大悟。我趁熱打鐵。問:“既然這句話是錯的,你來改一改句子好嗎?老師可以把你們的意見轉交給編書的老師。”頓時,教室裡小手如林,“我的朋友馬玲是回族人,陳琳是滿族人。”這樣的結果讓學生欣喜不已……最後我設計了“口語交際”——假如我就是編書的老師,你會怎樣向他提出這個意見?課堂掀起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高潮!
教材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師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甚至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當然課程改革是要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搞好的大事業,今天的“挑刺”就是為了明日的“成熟”和“完美”。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課《小鹿的玫瑰花》教學反思2
這篇童話故事從表層看文章的思路是:“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興。”在故事的巧合中表現出了濃厚的情味,進而啟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故事的深層卻蘊含著“美化環境及其為他人創造幸福的過程中自己也體驗到了幸福和快樂”的深遠意義。促使學生懂得“一人種花,飄香萬家”的道理。
新課標把喜歡閱讀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為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啟發學生的讀書慾望,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採用靈活多樣的手段讓每一位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讀書,自能讀書。在輕鬆愉快地閱讀實踐中,讀文、識字、理意,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
讀中有思,思中感悟,多維互動,主動發展。讓學生分組探究,提出要求。
對一些疑難問題,學生可以自由結合成小組,共同探究解決,在學生分組討論時不要流於形式,要提出具體要求:
1、要求每位學生都發言。
2、對於疑難問題學生之間相互補充解決,對不同的意見可爭執,可辨析,最終達到統一。
3、每組推薦一名學生做好記錄,搞好小組彙報。
體會感悟,扮演角色,進一步探究文章的深刻含意。
這是一篇能夠充分引起學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教學時要針對這一特點,讓學生扮演角色朗讀、表演,在扮演角色時一定要讓學生深刻領悟各個角色的語言動作和表情、通過表演來感悟出文章內容的深刻含意:
1、扮演小鹿者,教師應注意指導:
⑴要創造性表演出小鹿一瘸一拐地來到門外,沒見到玫瑰花而失望的表情。從中感悟出“惋惜”一詞的含義。
⑵表演出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述說後高興的樣子,從中體會小鹿心情變化的特點。
2、扮演鹿弟弟者,教師應注意指導:
創造性表演出鹿弟弟替哥哥從憧憬到失望,從惋惜到高興的心理變化過程,進而探究出“玫瑰沒有白栽”這一文章的含意。
3、扮演黃鶯、微風者教師應注意指導:
表演者要帶有讚美的語氣,表演出來欣賞到玫瑰花時的幸福和快樂的愉悅心情。通過扮演角色的朗讀、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課文內容就會自然而然體會到“一人栽花,飄香萬家”的道理,感悟出“小鹿種玫瑰雖沒看到花開而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和快樂,當別人有了幸福和快樂,自己也深感高興”這一文章的含意,進而讓學生輕鬆愉快地解決了本文的重點問題,達到了“水到渠成”之目的。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課《小鹿的玫瑰花》教學反思3
《小鹿的玫瑰花》是人教版二年級語文教材。為了讓學生感受鹿弟弟種了玫瑰卻因養傷看不到花開的“惋惜之情”,我精心設計了這樣的導言:“鹿弟弟辛辛苦苦種了玫瑰,結果一朵花也沒看到。如果是你,心情會怎樣?”大多數孩子說:“我會很傷心,那麼漂亮的玫瑰花都沒有看到,太可惜了!”這樣的回答正合我心意。我滿意地準備順勢而導:讓學生準確地將這種心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誰知,一聲清脆的“不可惜”不合時機地冒出來打斷了我的教學思路。孩子們“唰”地把目光投向發出聲音的趙琬瀅,繼而又扭頭看著我,似乎在猜測老師將如何處理這個異樣的聲音。
是啊,小鹿辛辛苦苦種了玫瑰,就盼著花開呢,想不到在花開的季節摔傷了腿不得不躺在床上,眼巴巴地錯過了花期。看不到花開的美麗,怎麼可能不可惜?但我明白,如果我貿然地否定她的說法,那麼我否定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想法,而將是所有孩子頭腦中潛在的、與眾不同的個性思維的火花!我們的教學追求的不是整齊劃一的思維模式,我們所期盼的是讓孩子們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個性化的見解。這一聲“不可惜”,難道不是點燃個性思維火花的契機嗎?
我想,她這一聲毫不含糊的“不可惜”後面肯定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於是我面帶笑容,滿含鼓勵地說:“這是你的想法,是不是?老師相信,你這樣想肯定是有理由的,能給大家說說嗎?”我的誠懇,讓孩子們托起下巴眨著眼睛期待著琬瀅的回答。“今年看不到玫瑰花開,明年還可以看呀。花兒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嘛,小鹿沒有必要傷心。所以我覺得不可惜。”多麼樂觀的態度!多麼充分的理由!多麼精彩的回答!這一聲“不可惜”為大家開啟的是另一扇快樂之門。我不禁為她的回答所感動:“你能這樣想,太好了!老師相信,你永遠都會擁有一個快樂的心情!”
我知道,這一聲“不可惜”之後的即時評價,不是簡單的鼓勵和讚賞,它開啟的是孩子們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世界原本就是多姿多彩的,所以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就不該是單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