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精神病人溝通技巧

  精神病人由於精神活動異常,人們在與其溝通交流過程中經常存在諸多困難。如果不能運用恰當的溝通交流技巧,就很難於精神病人深入交流,那麼與精神病人溝通有哪些技巧?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溝通:傾聽、反應、沉默

  傾聽:是把“整個人”都參與進去,並且試著去理解交流中所傳達的“所有資訊”。強烈歸屬感會讓人感到自尊和自身價值。由於精神病人的陳述也許讓你不能理解,甚至詞不達意,胡說一氣。此時你需要靜下心來,聽其訴說,這樣他才會信任你,同時也幫助你獲取更多資訊。

  反應:時對他人感覺的一種獲得或給予反饋的方法,答覆或示範對方所說的內容,用“點頭、嗯、是嗎?”等語言表示。當病人有疑問或想得到回覆汲取意見時要適應性的作出迴應,必須在瞭解病情情況下適當作答,勿提及隱私傷心之處,刺激病人。

  沉默:“沉默是金”,適當適時的沉默時一種重要的交流技巧,以溫柔的態度表示沉默會給人舒服的感覺,同時也給人以思考、除錯的機會。急於打破沉默有時會喪失重要資訊和治療機會的獲得。

  非言語行為溝通:主要指表情、眼神、服飾、姿勢、接觸、空間距離、輔助語言***語言的音、調、速、節奏等***。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赫拉別思,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一個資訊總效果=7%的言語+38%的音調+55%的非言語行為。此實驗說明, 非言語行為在溝通交流中是必不可少的,對加強醫患關係、增加病人安全感、信任感及提高治療護理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

  表情:面目表情的變化是人表達感受的一種方法,通過面目肌肉表達喜、怒、哀、樂、生氣、不舒服等感受,可以直觀的反應患者當時的身體及心理情況。

  眼神:眼睛是心靈的視窗,病人常會從醫生護士堅定而親切的眼神中獲得力量和信心。醫生護士要善於“察言觀色”,捕捉病人眼神的變化。當病人病情不穩定或處於急性期時,醫護人員應儘量避免“瞪”、“瞥”、“斜視”、“瞟”等眼神,防止病人產生消極情緒或激惹病人。

  姿勢:姿勢也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當你與病人溝通交流時,不管站立還是坐著都應直挺、端莊、大方,切記做一些不當的姿勢,如:雙手環抱、抖腿、翹二啷腿等姿勢,會讓病人沉聲距離感和不尊重感,從而失去了溝通的意義。

  接觸:如拍肩膀、握手等簡單的接觸動作,能傳遞關懷、掛念和感情,同時也減少病人的陌生感、恐懼感,讓病人在溫暖親切的環境下更好的接受治療。

  輔助語言:指的是語言的音、調、節奏、速度等非詞語方面。恰當的使用能使話語更具有說服力和信服力,也能更好地引起患者的共鳴。切記溝通交流時頻率過快、音調過高等,會使病人感到緊張感和壓迫感。

  :一般原則和語言技巧

  一、一般性原則

  1、語氣的要求:要和藹、尊重和體貼, 讓患者感覺到我們是可以信賴的人。

  2、表達的方式:要吐字清晰、準確、速度適當,有助於患者的理解。

  3、語言的邏輯:要求語言邏輯清晰、深入淺出,有比較強的說服力。

  4、傾聽的技能:交談中,少說多聽,充分體會患者想表達的含義。多支援鼓勵,少批評指責。

  二、幾種語言技巧

  醫護人員每天與患者接觸,充分發揮語言的積極作用,非常有益於病人的身心健康。在臨床實踐中,應熟練以下:

  1、安慰性語言:醫務人員對病人的安慰是非常重要的,話雖簡短,但病人聽後會感到親切愉快。當然,對不同的病人需尋找不同的安慰語。

  2、鼓勵性語言:醫務人員對病人的鼓勵,實際上是對病人的心理支援,能很好地調動病人的積極性與對疾病作鬥爭的信心。同時,我們需掌握對不同病人使用不同的鼓勵性言語。如:對新入院的病人可以說“我們這裡經常治療您所患的這種病,已積累一定的經驗,所以請放心,只要很好的配合,很快就會好起來”;對病程中期的病人我們可以說“治療需要一個過程,貴在堅持”。這樣的言語可以大大增加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3、勸說性語言:醫務人員的耐心勸說有助於得到患者更好的配合。

  4、積極暗示性語言:這種語言可以使病人有意無意的心理活動中受到良好的刺激,如:看到病人精神較好,就暗示說“看來您的氣色越來越好,這說明治療很有效果”。

  5、鼓勵病人積極表達的技巧:醫護人員要善於引導病人講述自己的病情,在交談中及時給予反饋,幫助患者領悟自己的真實情感,並進一步明確和描述這種情感。處理好交談中的沉默也很重要。

  6、運用非言語的溝通技巧:如目光的交流、表情的流露、適當的距離等。同時,“微笑”是最美好的一種語言。

  與精神疾病患者的言語溝通技巧是醫護人員進行臨床工作的必備技能,對待病人做到曉之以理, 動之以情, 導之以行, 從而贏得患者的信賴, 這樣才能夠得到最佳的溝通、配合和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