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如何保護膝蓋

  爬山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但是,我們身邊有些經常爬山的朋友會發現自己的膝蓋出現不舒服,疼痛,嚴重時甚至醫生會給出骨關節炎的診斷,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教大家登山時如何保護膝蓋。

  結構精巧,您瞭解您的膝嗎

  您瞭解您的膝嗎?首先讓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膝的結構。用指尖輕輕地探查一下您的膝,您會在膝前方發現一塊可滑動的骨頭叫髕骨,也就是俗稱的膝蓋骨。這是一小塊三角形的骨頭,它可以增加大腿前面肌肉的利用效率,保護膝關節免受撞擊。

  膝蓋骨後面是股骨,俗稱大腿骨,大腿骨下端有像滑輪的一個凹槽,髕骨就像是滑輪的凹槽中的繩子。正常情況下髕骨就在凹槽內上下滑動,如同一個滑輪一樣幫助膝關節完成彎曲和伸直的動作。如果髕骨偏向一側,運動的時候就會和股骨下端相互撞擊、磨損,就像繩子偏離滑輪的凹槽後容易磨損、卡住。

  膝蓋骨下方是脛骨,俗稱小腿骨,大腿骨和小腿骨中間有半月板和關節軟骨做“軟墊”吸收撞擊、減輕振動,周圍有韌帶、肌肉等保障膝關節的穩定。

  為什麼登山之後膝蓋會痛

  爬山太多、膝關節負擔太重

  我們的膝關節承受了我們大部分的體重。有研究顯示,躺下時,膝蓋承受的重量近乎零,而我們站立時膝受到的負擔大約是體重的0.43倍,平地行走時,每走一步,膝承受的負擔是體重的3-6倍,而爬山時,我們的膝承受的負荷更大。

  平地行走時,我們大腿前後肌肉、屁股以及小腿前後的肌肉都是主要用力的肌肉,這些肌肉一起協調工作,保證我們正常向前行走。我們上山時,與平地行走不同,要克服身體重力向上運動。爬臺階用力的時候,大腿肌肉會比平常走路時繃得更緊。這是因為上山時要靠我們的腿,把幾十公斤重身體從低處舉起來送到高處,所以大腿前面肌肉的用力程度要比平地行走大得多。

  大腿前面肌肉反覆用力收縮,會使得膝關節周圍肌肉的疲勞,從而不能很好地穩定膝關節,使得膝蓋骨也在反覆活動中,偏離正常的運動軌跡,造成大腿骨與膝蓋骨的摩擦、碰撞,長此以往會造成膝蓋髕骨的磨損,引起膝蓋骨周圍和後面疼痛。向上攀登的幅度越大,大腿前面肌肉的用力程度越大,對膝蓋的壓力也越大,疼痛會越劇烈。

  膝蓋周圍肌肉力量不平衡,髕骨摩擦受傷

  穩定膝蓋骨的肌肉、組織力量不平衡是引起膝痛的另外一個原因。髕骨的周圍有肌肉及其他組織包裹,正常情況下,這些肌肉和組織的力量相互制約相互平衡,所以髕骨可以在大腿股骨的“滑輪槽”內正常活動。但是,如果髕骨內外側的肌肉及組織力量不平衡的時候,髕骨就會被拽向強的一邊,運動的時候就會和大腿的股骨進行磨損,從而會造成損傷。

  大腿外側從上往下一直到小腿骨,有一條長而且厚的“筋”叫髂筋束,它與大腿肌肉一起使膝關節保持穩定。這條“筋”的柔韌性不好、過緊,而大腿內側的肌肉力量又不夠強,可能會把膝蓋骨向外側拉,使膝蓋骨偏離其正常的運動軌跡,引起膝關節不適疼痛。爬山時膝蓋會有較大程度的彎曲,反覆地屈膝也會使大腿外側的這條“筋”疲勞甚至發炎,從而引起膝腫脹和膝蓋骨外側疼痛。

  下山衝擊力大,膝關節易損傷

  再次,下山也是引起膝疼痛的一個主要原因。下山時由於重力的原因,肌肉用力不大,韌帶鬆弛,關節較不穩定,因而關節會產生扭轉,反覆地扭轉會傷害膝關節,引起疼痛。而且下山時腳與地面的撞擊較平地和上山時大,這會增大膝的負荷。有研究報道,下山時膝受到的壓力比平地大3-4倍,因而持續地下山是一項很費力的任務。有些爬山的人,由於重力的作用,下山速度很快,甚至於跳著或跑著下山,這樣會使膝的負荷更大,發生損傷的風險就更大。同時,下山會使膝反覆地過屈,牽拉周圍組織,引起膝周圍疼痛。

  不合適的鞋子引起膝痛

  許多爬山的朋友,不太注重登山鞋的選擇,有人穿普通的運動鞋爬山,有人穿板鞋爬山,甚至有人穿皮鞋爬山。平地行走且運動量不大時,不當的鞋不會產生明顯的不適感。但爬山是一項運動量比較大的運動,且地面高低不平,若鞋子不合適,不能很好地支援腳踝,控制姿勢,會使小腿骨產生扭曲,小腿骨反覆地扭曲會影響膝蓋,引起膝的疼痛。

  經常爬山該怎麼保護膝關節

  爬山是一項很好的健身方式,那我們在爬山時該怎樣既能達到健身目的,又不傷害我們的膝呢?下面我們為經常爬山的您介紹幾種保護膝蓋的方法。

  1、平時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發達的肌肉可以在一定情況下緩解膝蓋所承受的壓力,降低膝蓋發生損傷的風險。牽拉大腿後群、大腿外側和小腿的肌肉,保持膝關節周圍肌肉的良好狀態,使膝關節更穩定,膝蓋髕骨在其正確的運動軌跡上活動,就不會磨損受傷。

  2、爬山前準備活動要充分,對腿部肌肉進行拉伸,促進血液迴圈,也可以用雙手手指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潤滑液對膝蓋的保護。爬山後要做好放鬆,促進疲勞肌肉的恢復。

  3、爬山時,要採用正確而經濟的技巧。腳底平貼地面前行,腳不要抬得太高,這樣膝蓋的彎曲程度不大,更多地依靠身體的前傾和屁股的力量使身體平穩輕快地向前行進。下山時要慢,不要快速奔跑,在較陡的地方,可採用側向下山的方法減小屈膝的程度。長時間爬山,時不時停下來休息一下,也可以緩解膝部的緊張。

  4、爬山時可以使用登山杖。下山時登山杖支撐前面的路,彷彿兩個手臂得到了延長,就好像四條腿在走路,這樣震動的力可以分擔到手腕和手臂上,從而減輕下肢的衝擊,而帶有避震的登山杖可以減輕手腕和手臂的壓力,減緩手腕和手臂的疲勞。

  5、 選用護膝保護膝關節。護膝對膝關節及周圍組織能起到輕度加壓、支撐的作用,可以預防長距離行走後的膝蓋腫脹。此外,護膝還有蓄熱保暖的作用。選擇護膝,不宜太緊,以穿著舒適為準。但若膝部沒有不適或損傷,也不是長距離下山,建議慎用護膝,因為區域性加壓和排汗不暢,會影響膝部的新陳代謝,進而會加速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