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新大眾哲學有感

  讀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對他更是崇敬。艾思奇對哲學的揣摩程度已有到了可以把玩的程度,想必哲學已經熟爛於心。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讀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對他更是崇敬。艾思奇對哲學的揣摩程度已有到了可以把玩的程度,想必哲學已經熟爛於心。在舊中國就有這樣的造詣,著實讓我們感到佩服。通讀全書,本書第一部分講述哲學與生活的關係,指出哲學並不神祕。哲學與日常生活的感想有共通點,但同時又有差異。“哲學思想是人們的根本思想,也可以說是人們對於世界一切的根本認識和根本態度。這就是哲學的真面目。”;第二部分講述從現實生活中人們四種不同世界觀談起,把世界觀歸結成兩大類:觀念論和唯物論。指出:“世界上找不到第三類的哲學,即使有,也只是把兩類拉連一下,弄得一半是觀念論,一半是唯物論,也並不是純粹的第三種東西。”;第三部分講述“認識論”,論述唯物主義的可知論。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真理的客觀性問題,尤其是強調了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意義;第四部分主要講述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和五大範疇。

  《大眾哲學》是我們老百姓都能接受的哲學,是中國人應該認真學習的著作。本書以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的事例,簡明扼要而深刻地闡述了馬克思唯物主義原理、認識論內容

  和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及範疇,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一掃舊中國哲學界沉悶的空氣,深得廣大知識青年的喜愛,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這本書讀下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過癮,全書通俗易懂,娓娓道來,在感受“小故事”生趣的同時體味到明晰的“哲學”。愛上了《大眾哲學》,更愛上了艾思奇。讓自己對生活多了一份感悟,那就是如艾思奇研究哲學一般,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

  篇二

  作為一名高中時讀理科、大學讀工科的學生來說,哲學似乎很遙遠,深不可測。由於本學期選修林老師的課,老師推薦了這本書,所以我仔細地翻閱了這本書,簡潔曉暢的語言、淺顯的事例讓沒有哲學基礎的我也能理解。正如這本書所說“哲學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學,本沒有什麼神祕的,不過因為多數的哲學家都是用高深的詞句來談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塗起來,以為哲學太艱深難解了,沒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這種錯誤的觀念,似不能不說是由過去談哲學的人所造成的。” 原來,哲學並不神祕,哲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絡。哲學思想是人們對於整個世界的根本認識和看法,學習哲學能讓我更好地掌握正確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

  通讀全書,本書第一部分講述哲學與生活的關係,指出哲學並不神祕。哲學與日常生活的感想有共通點,但同時又有差異。“哲學思想是人們的根本思想,也可以說是人們對於世界一切的根本認識和根本態度。這就是哲學的真面目。”;第二部分講述從現實生活中人們四種不同世界觀談起,把世界觀歸結成兩大類:觀念論和唯物論。指出:“世界上找不到第三類的哲學,即使有,也只是把兩類拉連一下,弄得一半是觀念論,一半是唯物論,也並不是純粹的第三種東西。”;第三部分講述“認識論”,論述唯物主義的可知論。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真理的客觀性問題,尤其是強調了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意義;第四部分主要講述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和五大範疇。

  看書不能脫離時代背景,這本書從上世紀三十年代一問世就受到人們的熱捧,僅在1949年前就印行了32版,作為傳播革命思想的讀物,吸引了無數愛國青年奔赴延安參加革命。。蔣介石也曾感嘆:一本《大眾哲學》,沖垮了三民主義的思想防線。更有人將其喻為“一卷書雄百萬兵”。我認為其原因第一是因為他所傳播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 ———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世界觀是歷史觀的前提,世界觀和歷史觀是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進步、引向革命是順理成章的。其次是因為這本書適應了當時革命的需要,即適應了青年們在外有強敵侵略、內有激烈鬥爭的條件下,迫切要求科學思想的指導的需要。第三是因為這本書的學風與文風對青年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使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心悅誠服,願意以它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本書堅持擺事實、講道理的學風,以理服人而不以勢壓人;書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學中的生動活潑的材料並加以深入淺出的分析論證,而不是板著面孔,專門從事抽象的思辨與演繹;語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奧晦澀。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來解釋哲學原理,例如用“照相機”作比喻來說明“反映論”;用卓別林和希特勒的區別來解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原理”,很形象、很直觀。

  讀罷這本書之後我不僅對哲學是什麼有了更深的瞭解,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更是有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深入的認識,而且能增強我個人的修養,提高我的邏輯性、思辨性、整體性,受益匪淺。哲學在我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無處不在,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多讀書,讀好書,正確地應用哲學,辯證地看待問題。

  篇三

  以前的我總以為哲學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樓閣,而研究哲學更是被我認為是戴著厚厚的眼鏡的老學鳩才能做的事。小學的時候就經常聽老師說過“人生觀”、“世界觀”等一些哲學裡的術語。可是當時我們就像聽天書一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對於什麼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更是無從知曉。到了中學我們正式開始觸到政治課,然而,面對教材哪些專業而晦澀難懂得詞語時,我感到的是無比的糾結和煩惱,一句話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讓我對哲學產生恐懼的心理,並由衷的牴觸。

  前一段時間有人向我推薦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不得不承認,剛一聽到要讀有關哲學的書,那些痛苦而恐懼的學習哲學的經歷頓時於腦海重現。可是《大眾哲學》我才真正的瞭解到其實哲學並沒有我們相像中的那麼深奧,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正如這本書所說“哲學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學,本沒有什麼神祕的,不過因為多數的哲學家都是用高深的詞句來談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塗起來,以為哲學太艱深難解了,沒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這種錯誤的觀念,似不能不說是由過去談哲學的人所造成的。” 他說哲學之所以顯得高深,是因為哲學家們故意這樣表現,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也許很多哲學家都是為了表現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詞句來談哲理,使一般人很難以理解,這樣自然就會感覺哲學很深奧了。

  艾思奇作為一位革命戰士,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在中國現

  代史上、中國哲學史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上,以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等方面,其歷史地位,應該說巳得到了公認。儘管,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他也有自身的弱點和不足,然而這無論如何也掩飾不了他的巨大的歷史功績,也難以取代他的歷史地位。艾思奇並非沒有弱點和不足,人無完人。然而,我們同樣應當指出的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艾思奇,他的歷史地位事實上早在20世紀30年代《大眾哲學》時期就已經奠定。以後的年代,作為戰士與學者,艾思奇仍然在繼續的奮鬥中,這是歷史,這一段歷史已經寫進了中國現代史和中國當代史中,也寫進了現代和當代哲學史之中了。

  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用最通俗的筆法,運用日常談話的體裁,融化專門的理論,從一件件現實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語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學知識。這樣,哲學的觀點就更容易滲透人們的思想和心靈,使大眾的讀者不必費很大氣力就能夠接受,從而讓人們真切的體會到哲學就在我們身邊。舉個例子來說,作者在關於唯心主義的議論中,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匯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這就讓我們清楚的看到了這句話的錯誤和荒謬。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對唯心主義的泛泛解釋,我們對唯心主義其實並沒有一個透徹的瞭解,也就無法感受到它的錯誤所在。以前曾聽說過唯心主義最終導向了宗教,可我卻不以為然。然而,這個例子生動而形象,我頓時醒悟,原來,唯心真的可以引領人們走向宗教。

  那麼學習哲學有什麼用呢?在我看來,哲學不僅是為了看清世界,更是為了改變世界,在改變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種認為哲學已發展到極致的理念可以說是可笑而幼稚的,因為哲學和其他科學一樣是發展的科學。可是中國有個可怕的傾向,就是把什麼都形式化,如政治課。每個學生純粹的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政治,其創新從何談起?尤其是哲學。我從前非常討厭政治課,因為教條式的背誦是我最討厭的事,填鴨式是教學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後來後來在生活中我對哲學有了深深的體會,有了對哲學的思考,從而有了困惑,從而有了學習哲學的慾望。我始終認為學習就是學會思考,我希望中國多一些思考者,實幹家,少一些形式主義者。

  這本書收到許多讀者的好評,我認為其原因第一是緊扣民眾最關心的現實政治問題來引發哲學思考。20世紀30、40年代,中國人最關心的政治問題是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問題。在談到哲學是人們對於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時,艾思奇在談了“悲觀主義、宿命論、唯物主義、享樂主義”的世界觀之後,進一步以抗戰的“速勝論”、“亡國論”和“持久戰”三種不同的“抗戰觀”來延伸分析“世界觀”問題。這本書適應了當時革命的需要,即適應了青年們在外有強敵侵略、內有激烈鬥爭的條件下,迫切要求科學思想的指導的需要。而當時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擔當起這一任務。第二是因為他所傳播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 ———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世界觀是歷史觀的前提,世界觀和歷史觀是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進步、引向革命是順理成章的。第三是因為這本書的風格對廣大青年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使馬克思主義能夠深入他們的心靈深處,並引導他們以馬克思主義來指導自己的行動。而這又同艾思奇同志的為人治學十分相似。他堅持擺事實、講道理的學風,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書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學中的生動活潑的材料並加以深入淺出的分析論證,而不是板著面孔,專門從事抽象的思辨與演繹;語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奧晦澀。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來解釋哲學原理,例如用“照相機”作比喻來說明“反映論”;用卓別林和希特勒的區別來解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原理”,很形象、很直觀。

  讀罷這本書之後我不僅對哲學是什麼有了更深的瞭解,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更是有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深入的認識,這不僅能增強我個人的修養,提高我的邏輯性,思辨性,整體性,也堅定了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信念。

  此書通俗易懂,每個高深的哲學知識都是從一件件現實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語中引申出來的,用人們熟知的中國歷史事例來剖析哲學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學的根本,啟發群眾自身的感悟來學習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