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長大不容易有感
《長大不容易》一書進一步說明在孩子的成長的兒童期和少年期作為家長要關注的方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1
一位著名哲人說過:“一個人的命運就在他的性格中,一個人一生是否有所作為,是否幸福,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就是性格,而不是智力,但是一個人的習慣卻塑造了命運。”
呵護孩子的成長,關愛孩子的健康,培養孩子的習慣,開發孩子的智力,健全孩子的人格,所有這一切都是從家庭開始的。
教育感言之一:習慣決定人的健康與未來 “人之初,性本善”,世界上天生沒有壞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是純潔的。同時又是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裡,大環境中,他們那單純的心靈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們如果不注意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那麼,孩子的不良習慣有可能就就一個接一個地養成。
學習習慣養成是小學階段最重要且最艱鉅的任務,也是教師和家長實施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我們需引導孩子養成多種習慣,比如上學不遲到、不早退, 有事向老師請假等習慣。好習慣開始於一生的最初,在以後的十幾年中乃至更長的時間都如此去做,健康的習慣需要多年的培養和呵護,因此如果一個人沒有建立好的習慣,那麼不健康的習慣就會形成而取代好習慣。總之,習慣是孩子成長的基石,是孩子發展的保證,習慣決定孩子的未來,習慣決定孩子的健康。
教育感言之二: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 。 孩子的發展是多方面,培養良好的習慣,只是為孩子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教育的關鍵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集體榮譽感。對於還是小學生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要從小處入手,及時瞭解孩子的心聲,瞭解孩子有哪些朋友,在學校聽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新聞,班級裡有哪些新鮮事,是否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得到老師表揚沒有等等。通過孩子的回答瞭解孩子的精神狀態,以及他的思想動態。觀察孩子的判斷能力,以及孩子的是非標準。等到孩子說完,視情況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人格,為將來的教育鋪平道路。交流是開啟心靈之門的最好的鑰匙。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要讓孩子的心靈之門永遠向我們敞開,讓我們父母和孩子永遠成為最好的朋友。
當然,培養健全的人格是一個長期的教育目標,從點滴做起,從小做起,從榜樣做起。我們還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培養孩子獨立做事能力,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心態,教育孩子尊重別人,同時也贏得別人的尊重。
教育感言之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原則的,無原則的愛是溺愛,畸形的愛,是錯誤的愛。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愛要有原則,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一切孩子說了算,不要讓孩子的願望都很輕而易舉地實現,愛孩子是沒有條件的,也是有原則的。在家庭教育中,我對孩子的愛,首先是表現對孩子的尊重,沒有尊重的教育是註定要失敗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一切習慣都是從童年開始的。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誠如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三歲決定一生。”習慣是一種多麼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從小就應該建立一種好習慣,通過教育,通過陶冶,直至讓習慣成為自然,終生不忘。
篇2
我是一個不是很喜歡讀書的人。自從學校開展了“讀書論壇”活動,聆聽了好幾位同事的讀書感悟,使我深受感染,讓我也有了讀書的衝動。仔細想想,其實自己也讀了一些書,如:張愛玲的一些愛情小說;《小學數學教育》等一些教育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一些早教書籍,只是沒有做好筆記,沒有留下一些痕跡。
最近很喜歡讀一些有關早教方面的書籍,可能是有了孩子的緣故吧。利用幾天晚上的時間***白天一直看孩子的***讀了一本《長大不容易》本書是首席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30年來兩代人的家庭教育思想精髓。書中以數百個生動、鮮活的家教例項,幫助我們這些做家長的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以孩子為本,培養出有責任心、有愛心,自主自立的孩子。讓人深刻體會到“成長有規律,長大不容易”。
這本書總結了不同年齡段、不同成長期要特別關注的點滴。孕育生命期中,想讓寶寶健康漂亮,就不要生“蜜月寶寶”,並記住“心情影響長相”。這一階段對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作用了。但是這些理論的確可以幫助準備要寶寶的父母們。我重點研讀了嬰兒成長期和幼兒成長期。
在嬰兒成長期中我感受最深的是:
1、媽媽的微笑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你對著孩子笑,孩子自然也會用微笑看著對他們微笑的人,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如果你希望孩子喜歡你,你就朝孩子‘笑’吧;如果你想招孩子害怕,你就衝他‘吼’吧!”我想這句話不但適合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同樣也適合做教師的對自己的學生。
2、孩子要自己帶。讀了這一部分介紹之後,讓我深深感覺到我做的很不合格,總是以工作忙為藉口,很少和兒子交流,我對自己說,兒子是自己的一定要把他放在首位。付出了才會有感情,經歷了才會有經驗。
3、重複是孩子學習的必要手段。2歲以內的孩子的確是喜歡重複的做一件事情,這個理論我是深有體會的,我兒子不到2歲,他總是纏著我講同一個故事,唱同一首兒歌,做同一個遊戲,我經常被他弄得不耐煩,但他還是不厭其煩,樂此不彼。哄兒子睡覺的時候,我經常給他唱《數鴨子》這首兒歌,因為他最喜歡的就是這首,前段時間,我剛開始唱,他就能接著我的旋律,慢吞吞的把後面的關鍵詞說出來。正如此書說的“孩子的重複是在通過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增加智力。因此,請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在不厭其煩的滿足孩子成長要求的同時,父母也應因勢利導,引導孩子運用不同方式重複,讓孩子在重複中長大。”
4、“噓”——孩子玩時別打擾。現在“注意力缺陷”變成一個很流行的概念,很多孩子上了幼兒園甚至小學之後,很難專注於任何一件事情。真是因為孩子習慣於被打斷,而消磨了自己天然的專注能力。的確如此,班裡的很多孩子就有這種情況,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很難專注的完成一件事情。
在幼兒成長期中,面對孩子第一個反抗期,一定要讓他體驗到“無理取鬧不能贏”,否則就很難對付他;早期教育應該學什麼?書中說:千萬記住“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短跑”,不能因為我們的短視,誤把人生的長跑當短跑;不能因為我們的無知,錯把孩子看成學習的機器;更不能因為我們的功利,剝奪孩子最寶貴的童年。
篇3
孩子的教育,自古以來就是困擾家長的難題。從“孟母三遷”到“曾子殺豬”的歷史典故,從《弟子規》到《千字文》書籍教育,歷史留給我們的仍舊是無解的問題。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六個家長圍著一個孩子轉,營養條件和物質生活上去了,可是孩子教育的質量卻不容樂觀。種種慘痛的教訓和事例經常見諸報端,“官二代”、“富二代”、“坑爹門”“炫富門”層出不窮,讓很多家長傷心之餘,不禁捫心自問,我們的教育錯在哪兒?
盧勤,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少年兒童最貼心的“知心姐姐”,用一個個發人深思的教育案例詮釋了家庭教育的核心和重點。用《長大不容易》一書進一步說明在孩子的成長的兒童期和少年期作為家長要關注的方面。古人說“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兒養志,成人養德”。足見兒童成長期和少年成長期是事關孩子一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
在書中,“習慣影響一生”。生活好習慣、學習好習慣、衛生好習慣,好的習慣使孩子終身受益,壞的習慣讓孩子終身受苦。想想我們自己,好多不良的習慣是從小養成,到現在想改也很難改掉。因此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要象盧勤一樣有恆心,這樣孩子才有好習慣。“怎樣懲罰孩子才有用”讀後讓我對懲罰教育感觸更深。一直以為,我的意見都是對的,孩子錯了就要適當的懲罰,幫助她“長記性”,陶行知的四顆糖果,讓我意識到有時犯錯也是一種教育的良好時機,可是卻在我習慣的懲罰中悄然而逝。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況要因人而異,“懲罰不是目的,讓孩子知錯改錯才是目的”。
“別對自己說不可能”一文使我對孩子的能力有了全新的認識。一直以為孩子還小,鍛鍊的機會還很多,用這樣的思想“勸慰”自己,始終不敢給孩子獨立生活的機會,把她當作襁褓中的嬰兒來呵護,導致孩子以家長為中心,缺乏自我面對問題的勇氣。今天帶孩子到泰客榮商場,因為存不上包,想讓孩子自己去超市買她喜歡的食品,可是孩子卻做不到,我才發現,她的“可能”長期以來一直被我佔用,她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可能”。
“一句話成就人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對孩子說過很多話,可是有幾句能讓孩子終身難忘並引以為戒呢?盧勤的三句話“太好了——改變心情就改變了世界;我能行——改變態度就改變了命運;我幫你——改變情感就改變了生活”濃縮了孩子成長的智慧,能真正影響孩子的人生。讓我們從美國戴爾.卡耐基的繼母的身上學習欣賞,從法國女安哥拉.默克爾的爸爸身上學習鼓勵,……
“善解人意的孩子不抱怨”。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開闊的胸襟,寬廣的胸懷,能夠包容一切,可是往往事與願違。盧勤的這篇文章,既有自己對孩子教育的點點滴滴和切身體會,又有振聾發聵的“長大不容易”。得確,理解能產生友善,在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對這個世界多一份關懷。父母的不容易,孩子的不容易,使這個社會人與人交往產生了共鳴和理解。同樣,世界上,有什麼樣的愛,比兒女給予你的愛更讓你心動?又有什麼樣的關懷,比來自兒女的關懷更讓人欣慰?“因為我知道,一個人學會理解別人,就會減少很多抱怨;一個孩子心中有了別人,一生就會幸福”。“不抱怨的人,一定是善解人意的人,也一定是最快樂的人。無怨的人生最快樂。”字字珠璣,句句動人,幸福來自哪兒?我想這就是最好的答案。孩子“善解”父母的前提,是明白父母的用意;不要抱怨孩子不懂事,而要讓孩子瞭解長大的艱辛。“善解人意”,那裡有許多無聲的語言,最能溫暖人心。
這樣的案例,象從一位智者口中流淌出的金玉良言。我們回過頭來審視自己教育孩子的做法,不經意間我們的“好心”“好意”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缺憾”和“瑕疵”,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但是我們卻可以在知心姐姐——盧勤的帶領下,讓我們的孩子的發展日臻完美。感謝好書《長大不容易》,更感謝把這本優秀的教育孩子經驗的書推薦給我們的金茵小學的領導和老師,孩子長大不容易,家長養育孩子不容易,老師培養孩子不容易,希望這諸多的不容易能為孩子搭建一座成長的大橋,從懵懂少年走向蓬勃發展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