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眾哲學有感

  《大眾哲學》作者艾思奇,20世紀30年代,他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讓普通人都能瞭解哲學的真諦,在上海出版的《讀書生活》雜誌中連載了近一年,因效果很好,後出版單行本,《大眾哲學》的名字也是後來敲定的。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對我來說這是第二次讀大眾哲學,第一次源於教學的需要,而這次卻是興趣使然,聽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第二次的通讀果然讓我有了不同的收穫。

  《大眾哲學》作者艾思奇,20世紀30年代,他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讓普通人都能瞭解哲學的真諦,在上海出版的《讀書生活》雜誌中連載了近一年,因效果很好,後出版單行本,《大眾哲學》的名字也是後來敲定的。本書一共五章,將哲學概念、哲學分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四大規律、五大範疇用通俗易懂的話講出來,給讀者展示了一目瞭然的哲學世界,讓普通人不再對哲學望而卻步。艾思奇先生這種普慧的做法,對當時乃至現實世界的發展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第二次讀《大眾哲學》我很興奮,好像突然發現了光明的前途一樣,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想把哲學的方法應用到我的工作和學習中,因為教育學生本身就是傳承智慧,而哲學就是智慧的化身,在改造個人思想、指導行為規範方面既能提供世界觀又能提供方***。本書的作者應用了化繁為簡的方法,將深奧的哲學原理經過通俗易懂的案例講述出來,讓人耳目一新,信心倍增。比如第一章中作者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事例的分析,最後把枯燥的哲學概念順其自然的引出來,告訴我們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思想方法;由此入門,再通過“兩軍對戰”“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為什麼會有不如意的事”等俗語講述了哲學的分類,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其他的哲學門派的區別,讓讀者認清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能夠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哲學;第三章到第五章同樣是通過“用照相做比喻”“ 卓別麟和希特勒的分別”“ 是朋友還是豺狼”“ 無風不起浪”“ 追論雷峰塔的倒塌”“ 岳飛是怎樣死的”“ 貓是為吃老鼠而生的”等等家喻戶曉的比喻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專家口中的原理通俗易懂的論述出來,收為己用。也許讀者很難相信,哲學真的有這麼簡單麼,通過多年的實踐,我覺得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哲學理論再高深也是源於現實生活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會發展到現在普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更不會有那麼多人對馬克思及其理論的高度認可。

  教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教給學生智慧,熟識生活的規律,爭做生活的強者。即將過去的一個學期是充滿疑惑和熱情的一段時期,許多管理方法由不適應到適應經歷了一段迷惑到明朗的過程;面對無數雙求知的眼睛,深深感到身上責任的偉大,毋容置疑《大眾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大眾化、現實化、通俗化上起到了開拓性的意義,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真理,密切聯絡中國的生活實際,緊緊把握時代脈搏,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入淺出的方式,貼近大眾的語言、通俗而深刻地闡明瞭深奧的哲理,相信將其引入到學生的日常管理中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定會為此付出努力,只不過任重道遠罷了。

  李公樸先生說“這是一本通俗的哲學著作,我敢說是可以普遍地作我們全國大眾讀者們的指南針,拿它去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不僅如此,我感覺她更是一條讓普通人學會智慧生活的捷徑。因為專業的緣故,我高中時就非常喜歡看哲學的書籍,因為哲學本意是智慧的學科,哪有人不喜歡智慧呢!我期待著第三次讀《大眾哲學》。

  篇二

  在我幾十年的讀書生涯中,有一本書時常伴隨著我,讓我常讀常新、獲益甚多,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的《大眾哲學》。

  記得上個世紀70年代剛入伍時,連隊指導員找我談心,對我提出了學點哲學的要求,並給我列出書目。我原以為哲學有些玄,不敢去讀。當我一口氣讀完《大眾哲學》,頗有茅塞頓開之感。原來,哲學並非想象的那麼神祕,它如同陽光、雨露,就在我們身邊。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不過是對自然界本來面目的樸素的瞭解,不附加任何外來的成分。”哲學是樸素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以樸素的追求,去掌握樸素的真理,並非“難於上青天”。

  今年是艾思奇誕辰100週年,我重讀《大眾哲學》,不禁聯想到他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加劇,我們黨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剛走上研究哲學道路的艾思奇,熱心於哲學大眾化的事業,寫出了《大眾哲學》。毛澤東稱讚說,這本書是“通俗而有價值的著作”。當時,許多青年正是在這本書的啟蒙教育下,走上革命道路,成為優秀領導幹部,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重要貢獻。該書最大的特點是把深奧的哲學道理,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事例講解出來;結合日常生活,化哲學理論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強調實踐的意義,說明“重要的問題在於改造世界”。該書滿足了正在進行民族解放鬥爭的人民對革命理論的渴求,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熱烈歡迎,並多次再版,成為理論著述的一棵“常青樹”。

  艾思奇的實踐表明:一個理論工作者,只有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把人民的實踐、解放和幸福作為自己理論著述和思考的主題,才能受到人民擁護和愛戴,其著作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艾思奇被譽為“人民的哲學家”,是當之無愧的。在探討和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方面,艾思奇首開先河。他的《大眾哲學》以及後來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著作,迄今仍不失為通俗易懂的哲學範本。

  與一些同志談起《大眾哲學》,他們與我有同樣的感慨:是這本書把我們引進哲學殿堂,感受到哲學的生活化和淺顯易懂;哲學有如陽光,讀懂哲學,能視通萬里看得遠,思接千載想得深。讀《大眾哲學》,使我產生了學哲學的興趣。多年來,我每年都讀一些哲學書籍,有馬列經典,有西方哲學論著,也有滲透於各個領域的哲學讀本。堅持讀哲學,使我感到哲學是“智慧學”、“明白學”,能使人變得聰明,把許多問題看明白。聯絡領導工作實踐,不懂哲學的領導者,不可能是清醒的領導者。有些領導同志工作很努力,天賦也很好,就是學哲學、用哲學不夠,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常帶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即如李瑞環在《學哲學用哲學》一書中所說,“常常幹糊塗事、吃糊塗虧、佔糊塗便宜”。學哲學,能使我們把工作做得更好,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生命的質量。這種質量,是志在做人、行在做事,掌握“神閒氣靜、智深勇沉”的本領,做“意趣清高、利祿不能動,志量遠大、富貴不能淫”的人。

  艾思奇生前在許多場合,講過西方哲學史上的“知識圓圈說”。

  一位學生問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芝諾用手指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芝諾把知識比作圓圈,生動地揭示了有知和無知的辯證關係。

  艾思奇以此告誡人們:人有了一定的知識,接觸和思考的問題越多,就越覺得有許多問題不明白,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相反,一個人缺乏知識,發現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低,就越覺得自己知識充足。誠然,在博大睿智的艾思奇面前,我們是小學生,更應該有“學然後知不足”的清醒,有“三更燈火五更雞”的

  讀《新大眾哲學》有感

  指出,“從嚴治黨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剛,要同向發力、同時發力。” 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的關係。還指出,思想建黨的核心是解決世界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必須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我們的看家本領。深刻闡明瞭思想建黨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任務。因此,如何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怎樣才能使廣大黨員幹部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教授主編的《新大眾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為回答和解決這個課題,提供了有意義的嘗試。

  《新大眾哲學》全書共分七篇,即總論篇、唯物論篇、辯證法篇、認識論篇、歷史觀篇、價值論篇和人生觀篇,每一篇都對應著相關的哲學主題,從不同視角回答了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新大眾哲學》不是抽象地講哲學理論,而是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說明深刻的道理,語言生動鮮活,讀來引人入勝。通過閱讀《新大眾哲學》,我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了新的體會。我以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大眾哲學,至少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大眾哲學是面向時代的哲學。“哲學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現了時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發現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確立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展現了人類發展進步的光明前景,為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曾在黑暗中摸索,在困惑中徘徊,在苦難中掙扎。面對不同黨派和不同主義之爭,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光芒普照了中國大地,這片古老的山河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經千難萬險,把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黨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的不斷結合。鄧小平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教訓時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或者說一切從實際出發。” 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就能取得勝利;背離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就遭受挫折。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都是我們的行動指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我們黨義不容辭的責任。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鬥,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越是接近這個奮鬥目標,我們越要自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只有這樣,“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夠夢想成真。

  大眾哲學是面向問題的哲學。哲學因為提出問題而誕生,也因解決問題而發展。面對火熱的社會生活,哲學要“打破自己的沉默”,面向現實問題併發出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 馬克思主義哲學植根於實踐,直面現實問題,干預社會生活。當代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必須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面對重大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失語無聲,要做出有價值的判斷,發出有影響的聲音。我們黨領導人民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正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才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基本國情的內涵不斷髮生可喜的變化,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風險、面臨的問題也發生了重要變化。我們所遇到的問題,充滿著許多新的特點。這些問題,不是簡單的,而是複雜的;不是淺層的,而是深層的;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黨的以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著眼於我國社會生活的重大問題,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域性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四個全面”是相互聯絡和相互促進的整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三大戰略舉措。因此,我們只有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妥善處理原則性與靈活性、規律性與價值性、手段與目的、一般與個別、全域性與區域性、長遠與當前、兩點論與重點論、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等各種關係問題,才能協調推進“四個全面”。

  大眾哲學是面向人民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現時代的精神,關注現實的問題,因而是科學的理論,是對真理的認識。然而,僅僅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性是不夠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具有真理性,而且具有價值性。這個價值性就是人民性。人民是社會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基本觀點,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民性。“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就是人民的立場;同樣,共產黨人的黨性,就是人民性。只有堅守人民立場,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正如同志所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始終不脫離、不動搖這個立場,這是共產黨人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大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大眾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立場,決定了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 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只有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我們的事業才能無往而不勝。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立場,決定了我們的價值取向是為人民謀利益,始終把人民利益作為制定各項決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實現維護髮展人民利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大眾哲學,需要用人民能夠聽得懂和容易理解的語言傳播,更需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體現人民的意願,表達人民的心聲。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為人民所理解的哲學,而且是為人民代言的哲學。也只有這樣的哲學,才堪稱大眾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