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醫學心理學專業論文

  在醫學中,醫學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由於醫學心理學知識的特殊性,同時醫學心理學又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醫學心理學專業論文篇一

  《醫學心理學教學方法探討》

  摘 要:醫學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由於醫學心理學知識的特殊性,同時醫學心理學又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改進教學方法,提高醫學心理學的教學質量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從事醫學心理學教學工作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醫學心理學;教學方法;基礎

  一、講好緒論課為後續的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講好第一節緒論課,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具有重要作用。具體講清楚醫學心理學是什麼;為什麼要學;怎樣學。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醫學心理學的基本內容,瞭解醫學心理學在國內外的發展史,弄清醫學心理學在當今社會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講授醫學心理學的學習意義時,一定要通過大量生動的臨床事實,闡明傳統生物醫學模式的落後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優越,從而清晰地為學生勾勒出醫學心理學知識體系的整個框架,激發學生學習醫學心理學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醫學心理學確實應當學好,並能有所作為;另外,教師應在課前注意自己儀表的整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然流露個人光彩的一面。

  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給學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後來的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二、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推動課程的應用性

  醫學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培養的大部分本科生最終要直接服務於社會,而不是從事理論研究。這就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必須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單純對知識的記憶。因此,在醫學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理論講授的同時,輔之以實踐教學手段,對於加深學生對醫學心理學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具體如何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評價上既應重視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應重視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既重視理論知識考試,也應重視實踐動手能力考核。理論測試成績應該與實踐能力考核成績同等對待。在理論知識傳授過程中,應當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中,可以通過到醫院參觀學習,讓學生親臨其境,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綜合運用醫學心理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融合。

  三、正常心理現象與異常心理現象的對比講解

  在講解醫學心理學基礎部分時主要是普通心理學的內容,始終堅持正常心理活動規律和異常心理現象對比講授的原則,通過異常心理現象知識的補充性講授,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正常心理活動規律的認識,同時提高學生學習普通心理學的興趣。例如,講授感知的規律後,對比講授感知異常的表現;講授記憶的規律之後,對比講授記憶的異常;講授思維的活動規律之後,對比講授思維障礙的表現……

  四、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多媒體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是個強有力的有效載體,開展多媒體教學有其必然性,它是當今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必然變革。資訊時代中教育改革是以推行多媒體教學為其本質標誌,它綜合體現了現代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實施多媒體教學是優化教學過程、促進教育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最重要源泉,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成為理所當然。然而其結果顯然是中學階段“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的延伸,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主宰,毫無感情色彩而言,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必定不夠理想。在現代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資訊源,電視、書刊的傳播,特別是多媒體教學系統以及計算機網路系統的發展,學生可以從多條途徑來獲得更豐富的資訊。在獲得資訊的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直接提供資訊,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讓學生獲得自己獲取資訊的能力。多媒體教學寓教育教學於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的不斷衝擊,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實現學與教的互動。此外,多媒體教學手段最大的突破在於,它從時間和空間上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格局,使教學形式由連續型細節授課轉變為跳躍型平臺式授課,由單一課堂教學轉化為多形式的互動交流。課外使用網路輔助教學,可以將教學從課內延伸至課外。多媒體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等方面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

  五、心理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釋一定要形象化,要聯絡生活實際

  醫學心理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十分抽象,甚至難懂,例如,情緒、思維、意志、認知、人格、記憶、潛意識、心理應激……所以,能否生動通俗地解釋抽象概念,常常成為檢驗醫學心理學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重要標準。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抽象來自於具體形象的概括,理解抽象概念的最簡捷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和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聯絡在一起。比如,在講解記憶時,用“記憶、記憶,是有記有憶,只記不憶就像過眼雲煙、耳邊吹風,而光憶無記則是枯井打水,最後都是一場空”來比喻,從而加強了學生對記憶的兩個基本過程的理解。

  總之,醫學心理學教學工作者改進教學方法必將推動教學質量的極大提高。

  醫學心理學專業論文篇二

  《對醫學心理學教學方法的思考》

  摘要:當前,醫學心理學在高校中得到重視,而且也被納入了職業醫師資格的考試範圍,可見醫學心理學的重要性。但因其特殊性,加之是新興的邊緣學科,醫學心理學的教師又多不專業,故探討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方法,對促進醫學心理學的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醫學心理學 教師 教學方法優化

  教學始終需要由教師來完成,因此,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著醫學心理學的發展快慢。在當前形勢下,醫學心理學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臨床經驗是推動醫學心理學發展的基礎。

  一、教師是醫學心理學的發展基礎

  醫學心理學是新興的邊緣學科,它的發展將直接依賴於執教老師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因此,在研究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方法之前,就有必要對醫學心理學的教師進行分析。

  1、醫學心理學教師的專業知識

  醫學心裡學需要教師具備醫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但目前各高校的醫學心理學的教師隊伍參差不齊,同時具有醫學和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少之甚少,更多的是以“混合型”的教師居多。因此,要保證醫學心理學的發展,首要任務就是提高醫學心理學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筆者認為,作為醫學心理學教師,在掌握專業的醫學知識同時,需要對心理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掌握,至少是在給學生上課前需要對心理學的相關學科進行學習,哪怕是不專業,也好做好引導。在高校,學校也需要加強對醫學心理學教師的培訓力度,以此來提高醫學心理學教師的專業知識,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

  2、醫學心理學教師的臨床經驗

  醫學心理學是醫學的基礎,也是心理學的分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其實踐性決定了醫學心理學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醫學和心理學基礎知識,同時也應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應該說,臨床經驗如心理診斷、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等是醫學心理學發展的基礎保障,只有醫學心理學教師將理論應用於臨床,在臨床中來豐富和實踐理論,最終應用於教學,這樣的教學才具有可行性。筆者認為,在高效的醫學心理學教學中,高校應積極和相關醫療單位進行合作,通過提高醫學心理學教師的臨床經驗來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同時,作為一個優秀的醫學心理學教師,自身的社會閱歷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影響其教學質量的因素,教師本人也應在實踐中不斷審視自我,通過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來保證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優化醫學心理學教學方法

  醫學心理學作為新興的邊緣學科,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要提高教學效率還需要通過教學方法的優化來完成。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上好緒論課,激發學生興趣

  醫學心理學是什麼,為什麼要學,學了做什麼,怎麼學?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在緒論課中讓學生了解和思考的問題。在教學中發現,很多教師認為緒論課不涉及專業知識,不重要,其實是犯了認知上的錯誤。上好緒論課,不但能讓學生明白醫學心理學的本質,掌握好學習方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教學效率是基礎保障。教學中,教師應將醫學心理學的作用、地位、基本內容、課程框架等基礎知識告知於學生,通過豐富的臨床事實來演示和證明醫學心理學的作用,讓學生喜歡並樂於去自主的學習醫學心理學。

  2、講好基本理論,保證教學有效

  醫學心理學既然作為新興學科,其基本理論就是重點,因此,教學中,教師需要對行為主義理論、精神分析理論、認知理論等基礎理論知識進行細緻的分析和講解,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的基礎上來學習心理治療、心理諮詢,為將來的實踐打下基礎。

  3、過程形象化,促進學生接受

  眾所周知,心理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其中涉及的概念、定理等基礎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來進行相關的演示,同時也可以通過對形象的比喻來闡釋相關的概念,讓學生學得透、抓得牢。

  4、用對比講解,分清心理現象

  心理想象有正常心理現象和異常心理現象之分,醫學心理學雖然研究的範圍較為廣泛,但無外乎心理現象這一本質。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在對比分析中來了解心理現象,如在進行正常心理現象的分析過程中,引入異常心理現象來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區別。有如在對疾病的發展、發展和變化的過程研究中,正常心理因素的作用和規律是如何的?相反,如果這些心理因素髮生了變化,疾病是否會發生變化,如此對比教學,有利於學生對醫學心理學的系統認識和學習。

  5、理論實際結合,提高應用性

  醫學心理學作為實踐性學科,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來進行學習。如在心理測量的教學中,由於很多量表都涉及多個概念,要學生單純的去記憶較為困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製作量表的過程來認識和掌握量表的基本特點。如學習“抑鬱狀態量表”中,通過問題的設計、分數的計算、常模的選定和報告的填寫過程來引導學生一步步完成,最終達到理解和應用的效果。此外,醫學心理學中也設計很多較為混淆的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引入生活例項來證明理論的討論過程來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深度。

  作為新興的醫學心理學,目前教學也還處於探索階段,本文也就簡單對教學方法的優化做了簡單分析,教學實踐中還需不斷豐富和總結,以期促進教學效率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樑煒、張紅梅、陳佐明:多種教學方法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1年35期。

  [2]鄭祖憲:醫學院校如何為臨床教學“補鈣”[N],中國教育報,2010年。

  [3]李敏、李彥章、譚靜:如何提高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效果.現代醫藥衛生[J],2006年第09期。

  醫學心理學專業論文篇三

  《淺談醫學心理學在醫療行為中的應用》

  [摘要] 心理學既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它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醫學領域,它的重要作用日益突顯,心理學在對於疾病的預防、診斷、認知等方面都為現代和未來醫學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醫學心理學; 心身疾病

  心理學是專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一方面,它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它研究的內容涉及到哲學中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也就是心身關係問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門應用學科,凡是與人打交道的部門都有心理活動的規律在起作用。醫學心理學是近代從心理學中發展起來的一個分支。由於有不同專業的工作人員參與研究,如心理學家、臨床醫師、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等,所以在其定義和研究範圍上還不統一,理解上也各有差異,因而出現了諸如行為醫學、臨床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等概念,但其本質在較大程度上都有雷同。

  它包括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對軀體健康的影響,心理與行為的測量技術,對精神疾病等各種疾病的心理障礙現象進行研究,以及保健和防治疾病中的心理學方法等。醫學心理學要求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應用於醫學領域。事實上,醫學自產生以來,就與心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千絲萬縷的聯絡。概括起來,醫學心理學在醫學領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應用。

  1 心理社會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起,心理刺激與疾病的關係開始受到重視,一個人是向著社會和自然界開放的機體系統,自然或社會環境可以通過“心”、“身”兩個方面對機體發生影響,引起機體的某系統、器官直至細胞及分子水平的變化。無數事實證明,心理社會因素可對軀體健康起到有利或有害的影響。如2003年春,當SARS流行期間,醫務人員的群體性感染和病情嚴重患者的死亡不斷出現,使得人們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在聽到SARS的各種傳言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何保護生命的安全。所以,才會對傳聞中對SARS有預防作用的板藍根等一般常用藥品的瘋狂搶購。至於那些逃離疫區或者躲在家裡不敢出門一步,整日泡方便麵吃的行為,心理壓力、精神緊張及?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渙記樾鰨?緗孤恰⒁鍾簟⒖志濉⒎吲?齲?汲晌?虜∫蛩匾謊??沙晌?虜〉鬧匾??頡?/p>

  2 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日趨增多

  由於時代不同,人類的疾病譜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在舊中國,營養不良、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是當時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解放以後,這方面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已控制了烈性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也基本消滅,人群中最常見的病死原因已從過去的傳染病轉變為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等,而這些疾病被認為與心理社會因素有密切關係。在發達國家綜合性醫院的門診病人中,純屬軀體性疾病的患者約佔三分之一,神經官能症和心身疾病患者約各佔三分之一。由此可見,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患者數要佔門診病人總數的60%-70%。在國內也有類似的報告。心理社會因素影響著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

  3 良好的醫患關係,可以提高臨床醫療的效果

  醫患關係就是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交往過程,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這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人際關係,一切醫療過程和醫患交往過程都要作用於患者,並以解決患者健康問題為目的,因此對醫患關係的評論應主要以其對患者的作用和影響為標準。人際關係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結果。假如病人不提供正確、全面的病史,惡意隱瞞病情或者不配合治療和門診隨訪,那麼,再高的醫療水平也難以發揮作用。實踐證明,良好的人際交流本身就具有治療上的價值。

  4 瞭解病人的心理狀態,是診斷、治療的前提

  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從事創造性勞動並身處複雜社會生活之中的人,有著複雜的心理活動。因此,醫學研究也必須從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去了解病人,才能對他們作出合乎實際的診斷和處理。根據調查發現,人在患病後就會產生病感,而病感與疾病不一定是完全相稱的,有時候可能被誇大或縮小。表現病感的行為稱之為疾病行為,通過疾病行為取得病人角色,由此被社會認作為病人,長期的疾病折磨也會產生嚴重的身心反應,及時的心理干預或行為矯正能幫助臨床治療、減少藥物用量、提高病人依從性、改善生活質量。這一系列的認識有助於對病人更為全面的瞭解。

  5 心理狀態的改變能夠為機體的功能改變提供早期資訊

  有經驗的母親常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在軀體疾病的初期常常表現出情緒不穩、好哭、不安等現象。事實上許多軀體疾病都可以伴隨著心理狀態的改變。因為在疾病早期,往往只有功能上的變化,有些病人的心理狀態對此卻頗敏感,容易發生變化,而現有的各種實驗室檢查方法,一般又必須有器質上的改變才能顯示出異常。故對那些早期的功能變化,尤其是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的病變,常無法加以檢測。應用心理學的觀察方法和測量技術,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6 應用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可以提高醫療質量

  馬克思曾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苦”。情緒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此外,還由於多數疾病與心理因素都有密切聯絡,因此在治療和護理上應用心理學的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以醫療活動為中心,以維護病人健康為目的;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幫助患者擺脫痛苦,預防疾病,保持健康;它並不需要增加什麼裝置,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只要獲得了這方面的知識。才可以更加自覺地按照科學的規律搞好心理治療和護理,從而根據病人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做好工作。

  參考文獻

  [1] 鄭榮雙.試論心理控制與身心健康的關係[M].醫學與哲學,1997.

  [2]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 吳漢榮主編.醫學心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4] 姜乾金主編.醫學心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