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在於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的心理諮詢和輔導,是使他們儘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全文如下: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相對獨立的教育工作。它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學會自我控制、自我調節,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進而促進其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因此它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教育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基本素質要求的需要,成為當下學校教育工作的新任務和新要求。要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首先要對心理健康有科學、正確的認識,才能有效地開展教育工作

  所謂心理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指一個人有著完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在現代社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現為認知功能正常,情緒反應適當,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正確,個性結構完整,人際關係協調,人生態度積極,社會適應良好,行為表現規範和行為與年齡相符等等。擁有健康的心理,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身體健康的保證,有助於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它提升學習、工作、生活的質量和效率,也同時制約著人際關係的和諧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的健康比生理的健康更能給人帶來愉悅和幸福。

  二、瞭解當下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工作

  處於青春發育期的學生,其生理、認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識在迅速發展,是人一生中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關鍵的時期,這一階段雖不是精神疾病的多發時期,但卻是不健康行為的孕育期,也是學生最容易出問題的階段。據統計,我國16%以上的青少年有心理不健康問題,非常叛逆的“十五歲現象”呈上升和提前趨勢。由於自身的不成熟,以及來自家庭社會?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渙家蛩氐撓跋歟?睦砩銑魷至瞬喚】檔囊蛩亍Mǔ;嵊幸韻錄鋼直硐鄭?/p>

  1.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逆反心理嚴重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漸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不願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服從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還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對於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願接受。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經常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往往就會養成偏激固執的不良心態,甚至演變成犯罪心理。

  2.敏感脆弱、急躁易怒,情緒變化很大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條件也日益優越。父母長輩過多的照顧和溺愛養成了學生過於依賴的個性,在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就特別敏感脆弱,小小的挫折都讓他們驚慌失措、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精神處於焦慮、抑鬱以及崩潰狀態,離校出走,嚴重的甚至會自殺等。還有些學生過於驕縱,習慣唯我獨尊,狂妄自大,一遇到不如意就急躁發脾氣,遷怒於人,自控能力差,容易與人產生衝突,有暴力傾向或者自傷傾向,情緒反應強烈且反覆無常。

  3.自私淡漠,缺乏責任感,人際關係緊張

  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養成一切以我為中心的“獨我”思想,個性很強,行事大多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忽略別人的感受,自以為是,因為缺乏溝通交流的物件,性格上孤僻淡漠。而父母過多的包辦和保護,也使得他們缺乏動手能力,獨立能力,和承擔責任的能力,習慣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不懂的包容和忍讓,總是過多過高的要求別人,對自己的缺點無所察覺,也接受不了批評和建議,對錯誤的行為沒有內疚感、悔恨感,對自己的一切行為都執意偏袒與辯護,造成了人際關係的緊張和失敗。

  4.興趣貧乏,定位錯誤,社會適應能力差

  目前學生普遍存在這樣的心理問題:對學習缺乏動力,感到厭煩,興趣單一貧乏,做事缺乏堅持,意志薄弱,無上進心,雖然對現狀感到不滿,又無力去改變現實,導致生活枯燥無目標,對自身的認識不足,從而定位不準,總是懷疑自己的能力,習慣選擇逃避或是放棄,適應社會環境變化的能力差。對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等,易造成心理失衡,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最終還可能引發過激行為。

  三、健康心理是可以塑造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有很強的階段性。同樣進入青春期,有的學生適應得好,健康快樂地進入下一個人生髮展的階段;而有的適應得不好,表現出一些不良行為,面臨著心理危機,如果加以關注和幫助,就有可能擺脫心理危機而形成相應的積極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這也說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是喚起青少年關注自身的心理衛生,中心點是對學生的心理髮展積極引導,著眼點是做好心理預防,解決學生成長中遭遇的實際問題。

  1.認識自己,培養自我的意識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體驗和期望,學生在心理髮展過程中比較容易發生自我意識偏差。比如自卑和自負這兩種心理缺陷就是源於對自己過低和過高的評價。培養完善的自我意識,應該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客觀的進行自我的評價,在自我接納的基礎上,自覺控制自己,揚長避短,通過學習來全面瞭解自己,克服自我障礙,積極提升自我。

  2.管理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情緒是指人生活中的喜歡、憤怒、悲哀、快樂、痛苦、熱愛、憂愁、恐懼等心理狀況,是在受到某些刺激或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所體驗到的各種不同的心理、生理感覺。過於強烈的情緒反應或永續性的消極情緒對學生的心理髮展存在嚴重的危害性,教學中必須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滲透,教育學生管理情緒,調整情緒的表達方式,理解自己的情緒,放鬆自己的情緒,消除負面情緒的影響。情緒不可能被完全消滅,但可以進行有效疏導、有效管理、適度控制。正常的情緒反應,不論是積極愉快的還是消極不愉快的,都有助於我們適應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用理智來駕馭情緒,學會放鬆,學會轉移,合理宣洩,學會自我安慰,學習與情緒對話,不做情緒的俘虜。

  3.健全人格,克服人性弱點

  人格也叫“個性”,是人在社會舞臺上用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的不同於他人的一種角色,被心理學家比喻成戴在臉上的“面具”。人格的形成始於幼年時期,青春期屬於塑造期,這期間的學生容易產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最終導致人格顯著偏離常態,因此在心理教育中,要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首先培養合作的能力,遵守人際互動的規則;其次培養適應能力,接受事實,盡力去改變和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積極方面轉化;接著培養自信心和自主性,健康人格的基礎來自於自我的認可,學會肯定自己和欣賞他人,樂於分享,勇於承擔,不依賴不盲目,目標明確有計劃;再者是共情能力的培養,共情是一種積極的能力,學會尊重、傾聽,換位思考,有助於走出自我的關注,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四、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調動各方面力量全面開展工作

  我國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就明確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必須“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以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義的,但僅僅依靠學校這個個體,是不夠全面的,應該從家庭和社會方面多角度的給予關懷和指導。

  1.學校教育是關鍵

  學校的教育,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也要給學生一個健康心理。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獲得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個案分析使學生對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有所瞭解,進而增強心理自我調適的能力,促進自身心理健康發展;課外活動指導中注重學生良好情感的激發,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以樂觀向上、平和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學習、面對人生;進行個別諮詢時,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耐心、細緻的心理疏導,協助學生髮現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懂得如何去改變和糾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課題,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2.家庭因素是基礎

  可以說,許多學生的問題,往往來自家庭,來自家長教育方法的缺失,所以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髮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家校應緊密配合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予學生及時的疏導。

  3.社會教育是保障

  健康的社會環境,有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反之則會造成種種危害。如影視題材中的暴力血腥會引起學生的攻擊和犯罪行為;而社會風氣與學生的關係就像自然氣候與植物的關係一樣,影響其心理健康的發展,不良風氣會使一些學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難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它不是孤立的一種教育課程,必須全面的滲透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品質,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