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何使初中歷史課堂活躍起來

    摘要:教與學是心與心的溝通,要教好歷史應做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課堂形象生動,在教學中要富於情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採用歌謠法,學生自己組織課堂法,真正使學生學好歷史,同時達到育人的目的。
        歷史教學枯燥無味,它不像政治課那樣富有哲理;不像語文課那樣形象生動;也不像數學課那樣富有邏輯。但學習歷史不僅可使人知古通今,而且還可以使人明智,可見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多數學生認為歷史是副科,學與不學無關緊要,因此上課不認真,敷衍了事。家長也是這樣,見了語數外老師到很客氣,而見了象歷史這樣的副科老師覺得無所謂。久而久之,歷史教學成績便陷入了低谷。通過多年來的歷史教學,我認為要改變目前這種現狀,真正讓學生把歷史學好,使學生樂學歷史,應做到下面幾點:
        一、把多媒體教學引入歷史課堂,使課堂生動形象。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課堂容量大。能把抽象無味枯燥的歷史形象化,使歷史復原,使學生輕鬆掌握知識。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原動力,學習過程是學習者自我教育的過程,它要求學習者必須全身心參與。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因此,激發興趣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運用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手段,既能改變視聽效果,創設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的環境和氛圍,又能激發興趣,活躍思維,從而使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得到昇華,增強歷史課堂的鮮活性和生動性。如在講林則徐禁菸運動時,可把禁菸的有關資料及虎門銷煙等內容展現給學生,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真知,同時也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運用具有感染力的講述,讓歷史生動再現,喚起學生注意。
  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而它的重要性也最容易被忽視。隨意性的語言與技巧性的語言必然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歷史課要生動地再現歷史,離不開教師的講述。教師講述生動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語言是否有魅力和感染力。因此,講課時教師要深入挖掘蘊藏在歷史過程和知識中的巨大精神財富,注意學生的心理體驗和精神昇華,用聲情並茂的語言真實地再現歷史,使學生感受到人類歷史的精神力量。同時,在歷史課上教師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述所營造的良好氛圍,也可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三、口訣記憶,吸引學生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有不少知識內容多、容量大,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作為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剖析問題,提煉內容,通過口訣提綱挈領地幫助學生學習記憶。如:在講歷史朝代的變更時可用口訣:“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三國晉十六,南北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元明清中。”這樣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記得也快。又如在講義和團的“扶清滅洋”口號時,還可補充義和團的“我皇即日復大柄,義和團民是忠臣,待等逐盡洋人後,當盡迴轉歸山林”歌訣,及“拆鐵路、拔電杆、旋再破壞大輪船”這樣不僅使學生記得快,也記得牢,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學生自己組織課堂,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激情。
  歷史是一門包含多種學科的綜合的特殊學科,對學生的直觀影響很大,單憑老師的一已之言和一些圖紙很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加上歷史有許多錯綜複雜的人物和事件,學生學習的時候很容易弄混淆,而有學生自己組織課堂教學,大大的加深了對書中人物和事件的瞭解,也可以使學生對某些枯燥的歷史知識感興趣。比如初一歷史《老子,孔子和百家爭鳴》一文理論知識多又深奧,由老師單純教很吃力而且學生也很容易對課文產生厭倦,而由學生自己在課堂中扮演這些幾千年前的哲學家。學生們則把一節枯燥的文化課上的有聲有色,讓同學們在歡樂之餘對這些大文化家和大哲學家的言論和主張了如指掌,從而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還有那幾個在課堂中扮演的學生也在實踐中鍛鍊和培養了自己收集資料,整理資料,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增長了學生的膽量和應付能力,更好的是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這改變了以往的教師一言堂,學生在下面被動的接受知識,把學生變成了課堂的主角,變老師問學生答的模式為學生問,學生答的新課型。學生在模擬課堂中,大膽地進行創新和表演,強化了教學中學生的主導地位。
  五、學史致用,鑄造良好品行,達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讓孩子們掌握歷史知識,不是發古之幽情,而是根據所學的知識,形成良好的頭腦風俗和行為風俗。歷史的影象相識,相識自己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自己與全人類之間的討論。人類歷史上的善與惡在時間上都影響著我們,而我們的現狀也將在未來影響我們的子女,無史之人宛如無根之樹,藐視自己的根和自己在歷史中所處的位置,就不會有充實的社會意識和配合的社會必識。當今社會人文素質日就衰敗,塑造品德國格的使命刻不容緩。而歷史作為社會的教課書,不光以其所教授的歷史知識擔負著文化教誨的使命。而且在學生思想品行、品格教誨和本事教育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一部中國歷史,既是一本閃爍著中國人民勤勞大膽伶俐的歷史見證,也是一部內容富厚的愛國思想和愛國舉措的實錄。開啟世界歷史,更是一本博大廣博的人類文明的生長史書。歷史上眾多的鮮麗典範,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知其不行而為之”,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而學習等等勉勵著學生建立與調解自己的品行觀。雖然品德的重鑄要經過學、思、行這樣一個由淺到深的歷程,才氣使思想和言行融合,內中與外表完滿統一,從而達到品行修養、完滿品行的最高田地,從而使學生通過學習歷史,達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總之,進行歷史教學的途經有很多,教與學是心與心的溝通,這僅僅是我多年來在教學中的幾點感悟,願同行們攜起手來,共同探索歷史教學的新方法,讓歷史教學走出低谷,去迎接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