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課如何充分使用插圖進行教學

  在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歷史插圖的作用非常明顯。歷史插圖能使比較抽象的史實事因或史事意義具體起來。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歡迎大家觀閱。

  初中歷史課上辨別並分析插圖

  不同的插圖具備不的特點,因此,對插圖的辨別是學習歷史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在初中歷史課本中,有一些歷史插圖,根據課文的要求,重點是在掌握其特點。比如,“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戰國時期的鐵農具”就屬於這一類。對於這類插圖,一要確定其對比物;二要探明差異;三要找到特點形成的原因或者經過;四要判定其所具有的意義。現以“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和“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為例予以說明。

  ①二者區別:北京人的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山頂洞人從前額、鼻子、嘴巴各方面來看,與現代人差別不大。

  ②說明形成過程:因為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北京人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距今遙遠,所以保留了猿的特點;山頂洞人距今一萬八千年,離今稍近,所以與現代人有著更多相近的地方。另有一些歷史插圖,則應通過結構的分析,來弄清其功能或用途。

  初中歷史課上增加插圖的知識面

  初中歷史課本的許多文物插圖,僅從畫面觀察是無法達到理解課文記述要求的,這就需要擴充套件介紹一些有關知識,增強觀察的深刻性、有效性。如:“崇聖寺三塔”、“印度佛塔”、“龜船”等可作代表。在認識這類插圖時,要圍繞畫面的內容,說明其出其不意的背景、產生的經過、主要內涵和重大意義等。現以“清明上河圖”為例說明:

  ①隨著北宋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城東京的建築已不再是唐都長安那種封閉式坊裡制的格局,而變成開放式的大街小巷的格局,商業區分佈到全城各個角落;

  ②張擇端的畫卷,描繪了都城汴河兩岸的風光;

  ③全畫總長5米多,共繪人物550多個,牛馬驢騾等牲畜56匹,車輛約20輛,大小船隻20餘艘,還有房屋、橋樑、城樓等建築;

  ④課本插圖僅選了“十字街頭”部分,反映了當時東京城的繁華景象,表現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情況。

  對於課本記述的重要歷史人物的事蹟來說,這些插圖起著加深印象的作用。可以藉助人物插圖的肖像和神態,補充介紹一些精神境界方面的內容,以加深印象。如“彼得一世”一圖,先說畫面人物儀表嚴肅、目光炯炯,穿的是短裝,沒有鬍子;再說他從小酷愛軍事遊戲,經常與外國僑民往來,受到西歐人的影響。還可介紹,他羨慕西歐技術,曾前往英、荷等國家考察學習;對待反對他的人殘酷無情,皇太子阿列克塞反對他的改革,他毫不留情地把皇太子交給特別法庭,判處死刑。他提倡“文明開化”,生活方式西歐化,所以他率先垂範,穿起了短裝,剪掉自己的長鬍子。所有這一切說明,彼得一世是一位具有改革創新、遠見卓識、做事果斷的俄國沙皇。

  初中歷史課上引導學生分析插圖

  教師不僅要在上課時分析插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插圖,讓學生明白插圖所要表達的意思,從而幫助學生增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如演示《商代戴手銬的陶俑》時,可引導學生想像當時奴隸們不甘屈服的形象,深刻揭露奴隸殉葬的罪惡。講《焚掠後的圓明園殘跡》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想像,一方面,雖然只是殘磚斷瓦,但仍然可以想象圓明園曾經的輝煌。此處可聯絡法國大文豪雨果於1861年對圓明園的評價:“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宮的城堡一樣的建築,夏宮***指圓明園***就是這樣的一座建築。”“園中富麗輝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稱,亦非歐洲人所能想見。”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又是文明古國“落後就會捱打”的證明。通過聯想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其想象力。

  歷史上頗多難解之謎,有時教師可以藉助插圖提出問題,讓學生以後自己去尋求答案。如《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可提出以下問題:

  ①四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巨大的石頭重達五噸,當時又沒有起重機、汽車等機械,你認為他們究竟使用什麼工具來進行搬運?

  ②修建金字塔時,沒有水平儀,沒有動力裝置,沒有現代化測量手段,如何勘測並平整出五萬二千九百平方米的塔基?

  教師還可以自繪圖畫或從網際網路上搜集各種資料圖片。我曾向學生提供《世界文明古國》這幅畫,上面確切標有各國國名、各大河流,上面還標有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名稱、發源的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等內容,學生可以一目瞭然。講明朝營造北京城,可以繪製一幅金、元、明三朝京都沿革圖,理順金的中都、元的大都、明的北京城三者之間的關係。複習遼、宋、夏、金、元的歷史,可以繪製一幅五朝遷變圖解,把學生學到的頭緒較多的知識予以綜合,使之系統化。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