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初中歷史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反思論文

  課程改革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就是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向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轉變過程。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對初中歷史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反思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對初中歷史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反思全文如下:
 

  [摘 要]  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圍繞新理念、新課標認真組織教學,歷史課堂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通過作者外出聽課學習、深入全旗一線教師的課堂,對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新課程改革與傳統教學的關係,三維目標中知識目標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目標的關係,教學方法多樣化與突出重點的關係、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作用的關係、教學手段現代化與教學現代化的關係、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與課改的關係等六個方面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關鍵詞]  初中; 歷史; 課程改革; 教學; 反思

  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歷史教師根據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45分鐘的課堂裡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是,認真審視一下目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膚淺的,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面,是我對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一些粗淺認識,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寶貴的想法,以便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共勉,為2009年即將進入新課程的高中課堂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鑑。

  一、實行新課程改革,是在繼承基礎上的改革,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教學

  新課程在推廣和實踐過程中,給人一種把傳統教學“推倒重來”的感覺,在處理新課改與傳統教學關係時,存在一種“全盤肯定”與“全盤否定”的思維傾向,應該引起重視。我認為應處理好新課改與傳統教學的兩個辯證關係:

  一是繼承性和創新性的關係。與新課程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改革不能脫離“歷史”,要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進行改革。目前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和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優秀教學傳統思想和做法有哪些? 傳統教學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培養人才要求的實際? 在推進新課程實驗程序中,我們要如何繼承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思想和做法? 新課程要求教學實施與時俱進,改革、發展、創新。但發展什麼?

  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發展? 用什麼標準來檢驗教學實施改革、發展、創新的成敗呢? 我認為要服務於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全面發展的大目標,改革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圍繞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主動性,用課程新理念反思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採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著力點。

  二是理論前瞻性和現實操作性的關係。新課標理論的前瞻性與歷史現實環境侷限的矛盾,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也是廣大師生深入進行新課程研究實踐的主要障礙。在目前大環境下,我們不能空談觀念更新,而應該實事求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各種研究成果,融合新課程理念,踏踏實實研究歷史教學法,並自覺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解決實際操作性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在新理念指導下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轉化為個人教學行為習慣。

  二、重視過程與情感目標,但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歷史新課程從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的特點出發,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一些老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了後兩者。對歷史教學任務的理解從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上看,有一些教師忽略對具體知識的傳授,表現為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新知識,或是上課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一來,學生缺乏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瞭解和掌握,缺乏對歷史的具體感受,因而很難積極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甚至很難展開討論。教師這樣安排,可能是認為應當讓學生來建構新知識,或是認為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但實際情況是,由於學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識,教學的活動難以深入,使得學生和教師都處於尷尬的被動狀態。

  我們知道,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表述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都不應該忽視某一個方面。而且,正是由於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生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一切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能力也都難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生成也會成為空泛之談。所以,現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一是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學生的智慧培養方面,要想使智慧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說: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辨的討論;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絡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絡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鑑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要好於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三、倡導教學形式多樣化,但不能丟棄教學重點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麼目的、學生可以從中瞭解些什麼,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而對教學內容重點的把握,一堂課的時間有限,需要選定重點的內容,組織重點的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著重點內容來設計的。但現在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圍繞著重點內容展開教學,而是捨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節性的問題組織討論;或是對重點的內容輕描淡寫,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內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