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論文

  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包含環境、經濟、產業、思想教育、師資隊伍等方面的建設。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如何轉向可持續發展》

  摘 要: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支柱。大學居於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地位,在全社會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示範性、導向性的角色。事實上,許多大學也已經敏銳地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在國際和國家層次的可持續發展條約、宣言和其他文獻的推動下,發起或參與促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相關行動。但遺憾的足,幾乎所有的宣言或憲章在現實中都沒有得到全面有效的實施,大學的保守性仍然在阻礙大學轉向可持續發展,大學亟須將促進可持續發展視為自身使命。

  關鍵詞:大學,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

  一、教育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

  1.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支柱

  從可持續發展思想萌芽的那一天起,它與教育的關係就一直被許多學者熱烈地討論著。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的相關檔案中提出,環境問題主要來源於“人的無知和不關心”。而消除“無知和不關心”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工具當然是教育。在環境保護、自然保全工作中重視教育力量的這種傳統在可持續發展思想逐漸形成並於1987年的《布倫特蘭報告》中得到明確表述之後進一步凸現出來。人們越是深入研究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越是發現教育在其中佔據著不可或缺的支柱地位。

  因此,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確立和發展過程中的許多重要文獻中,都反覆重申教育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例如,1992年在里約的“地球峰會”上通過的《21世紀議程》認為,“教育對於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公眾有效參與決策至關重要”,並專門在第36章“提高環境意識”中指出:“目前對人類活動和環境的內在聯絡的意識仍然相當缺乏,提議開展一個全球教育活動,以加強環境無害的和支援可持續發展的態度、價值觀念和行動”,要求“從小學學齡到成年都應當接受環境與發展的教育”;而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希臘的塞薩洛尼基召開的“環境與社會:為可持續性的教育和公眾意識”會議則明確提出“為可持續性的教育”,把對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人們已經意識到,教育既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當代的人們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

  勿庸置疑,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中,教育將位於核心的地位。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幹事科林•鮑爾Colin N.Power所言,“在將一種關係轉變為一種共有的意識的過程中,教育是可供我們自由支配的為數不多的手段之一”。從這一點上看,教育是人類希望的希望。不過,教育並不能天然地取得這樣的地位。多位學者指出,在過去的時代中,教育其實是“不可持續性”的發展的“貢獻者”,並且在鞏固、加強這種“不可持續性”。“這種教育不能解決這種不可持續的危機,因為是它幫助製造了這種危機……學校是問題的一部分。”[1]正因為如此,《21世紀議程》一方面強調“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力量”,另一方面也呼籲“教育需要重新定向”,要實現教育的“綠化”或“生態化”,強調教育需要而向可持續發展,成為“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2.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理念

  基於此,2002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峰會”提出,“應當考慮確定2005年起的10年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Decade fo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2年12月,在日本的倡議下,46個國家聯署發起了“關於從2005年1月起的十年定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的提案,並在2003年的第58次聯合國大會上討論通過。聯合國大會的決議同時責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推動該十年計劃的領導機構,要求教科文組織草擬在世界範圍內實施該“十年”的行動計劃。自此,提高教育的質量,促進教育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乃至整個世界的最急迫的核心目標之一,並在全球範圍內催生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

  “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與在它之前的多個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相關的聯合國專案,如“為所有人的教育Education for All”、“掃盲十年2003~2012United Nation Literacy Decade”和“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有著共同的理念基礎。以上三個計劃都強調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策略,強調地域差異並要求根據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開展活動,強調學校要和社群聯絡起來,強調社會不同部門合作的重要性,強調政府作為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動者的重要角色。利貝洛D.Rebello,2003認為,除了這些共識之外,以上三個計劃都涉及了一些關鍵的內容,例如減少貧窮、性別平等、農村改革、人權、環境保全和保護、健康促進、文化多樣性、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和平、資訊和交流的技術等等。這些內容不僅構成了以上三個計劃的關鍵結構,並且構成了關於“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的各種計劃、專案和行動的重點內容。這四個計劃或專案互為支撐,構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乃至整個聯合國有關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應致力於“推動教育在建立一個更可持續的人類社會的過程中發揮其基礎性作用,並且在教育系統的所有層面上納入可持續發展的元素”。其重點活動是倡議、宣傳和聯絡,加強國際問為可持續發展的合作,分享各國實施“為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的創新經驗和政策。不過,正如哈克John Huckle,1999、斯特林Stephen Sterling,1999等學者已經指出的那樣,世界上並沒有一種普世性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模式。儘管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但在實踐中它仍然會因地區的背景、重點和實現途徑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每一個國家都必須確定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點領域和行動內容。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重點和過程必然是根據當地的文化背景而確定的,以適應當地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條件。

  二、大學逐漸轉向可持續發展

  早在1992年,《21世紀議程》的第36章就已經提出,教育重新定向到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至少需要四個方面的推動力,即促進和改革基礎教育、改變現有的教育政策和計劃、提高公眾認識和意識、提供專業化的培訓。大學可以在所有四個方面都發揮積極的作用[2]。進一步地,“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要求各國提出建議,鼓勵政府推進和改善教育,將可持續發展教育在適當的層面上整合於各自的教育政策和行動計劃之中。顯然,大學在這一過程中不可或缺。

  大學位於教育金字塔的頂端,是教育重新定向到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上不可逾越的重要領域。早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頒佈之前,許多大學就已經敏銳地意識到自身的責任,發起或參與促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相關行動。在國際和國家層次的可持續發展條約、宣言和其他文獻的推動下,隨著國際交流,通過召開相應的會議,一些大學組織起來,對可持續發展與大學的關係進行討論和思考,並形成了若干相關宣言。

  另外,1997年在希臘的塞薩洛尼召開的“環境與社會”會議Environment and Society:Educa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 for Sustainability、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The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2000年形成的《地球憲章》、2002年隨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峰會而形成的由11個教育和科學相關世界性組織聯合發表的“關於為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科學和技術的烏班圖宣言”Ubuntu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3年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5週年“世界高等教育合作伙伴關係”會議等國際性的會議或文獻都從不同層面和角度討論了大學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強調了大學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實踐角色。例如,1998年由Unesco組織,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也看到了大學在教育、培訓、研究方面的核心任務,特別看到了其對可持續發展和改善整個社會的貢獻。會議認為,大學應當提供公民終身學習的機會,還應當對社會的期望做出迴應①。

  三、大學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困難和挑戰

  1.相關檔案並未得到切實執行

  在“21世紀議程”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釋出前後,在國際性的巨集觀層面、區域性的中觀層面和大學內部的微觀層面,都有大量關於大學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宣言和文獻發表。從一般性的角度來看,無論是發出宣言、接納宣言、簽署宣言或是在各自的機構中制定具體政策並實施有關計劃,大學的行動都對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如果能夠將巨集觀和中觀層面的宣言的主張轉化成微觀層面的具體措施併成功實施,那麼其所具有的示範意義無疑是非凡而影響深遠的。

  但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宣言或憲章在現實中都沒有得到全面有效的實施。或者說,幾乎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成功地將宣言或憲章的內容成功地納入自身實踐中去。例如,《塔盧瓦爾宣言》有眾多的簽署者,也有執行機構ULSF,但仍有一部分簽署該宣言的大學根本無意採取任何措施來實踐宣言中提出的行動,而《哈利法克斯宣言》的大多數簽署者並沒有在他們的學校中推行宣言[3]。《京都宣言》儘管得到國際大學聯合會的支援,但沒有要求籤署,因此其實施情況不得而知。《為可持續發展的大學憲章》雖然簽署者眾多,但由於缺乏資訊交流,實施情況鮮為人知。凡此種種說明,在中觀層面上儘管高等教育界宣言不斷,但大多流於形式。即使在微觀層面上,情況也並不比在巨集觀和中觀層面上更令人樂觀。在一些大學,曾經影響巨大而且很成功的專案現今已然終止或不復存在[4],現存的一些專案也面臨著許多困難。

  2.大學的保守性阻礙其轉向可持續發展

  顯然,讓大學變得更“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並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了來自許多方面的阻力、矛盾和衝突。一般認為,大學保守的組織結構和對可持續發展不充分的認識狀況可能是阻礙“可持續發展大學”的主要問題,同時也派生出其他問題。作為保守的學術機構,大學在採取行動的時候總是相當謹慎的。“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外部影響,大學高等教育並不會足夠大,或足夠快地改變自己的方向”[5]。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也許是社會中最難變革的機構,其變化“就如同大洋中的巨型油輪掉頭一樣緩慢”。前哈佛大學校長博克曾論述道:“我們的大學在追求那些較容易的、與已有的學術和社會重點相一致的內容方面表現是優秀的。反過來,當社會需要並不是那麼清楚地被認識到,或是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援的時候,大學高等教育通常並不能儘快做出有效的反應,即使這些挑戰極端重要。”

  毋庸置疑,大學在可持續發展事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難以想象,如果沒有大學高等教育作為可持續性的示範,為建立可持續的未來所需要的個體和社會的改變將何以發生”[5],“現代社會中沒有任何機構能夠比學校/學院/大學更好地促使這種變化的發生。它們影響著明天的領導者;另外,通過校友關係,影響著今天的領導者。……它們得到廣泛的尊重,它們的行動影響著公眾;並且通過學術研究和發表觀點,它們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公眾的視線。”[6]但是,大學似乎並未充分意識到自身的作用,併為這種示範做好準備,至少是沒有完全做好準備。阿拉巴斯特和布萊爾指出,“令人驚訝的是,大學高等教育機構對綠色行動的反應滯後於其它部門例如企業。這使我們產生一個疑問,究竟大學高等教育機構能在多大程度上在這一趨勢中扮演如它聲稱的那樣的領導角色”。簽署一份宣言或宣告並不能證明大學就會比其他機構更接近可持續發展,大學還需要採取更多、更具體的行動,真正負起對可持續發展的責任[7]。

  3.大學應將促進可持續發展視為自身的使命

  無需贅言,大學必須經過改造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要求。但重要的是,大學必須認識到,“之所以要負起責任並不僅僅是因為應當這樣做,而且是因為這是自身的使命。”[5]作為保守的學術機構,大學在採取行動的時候總是相當謹慎的。“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外部影響,大學高等教育並不會足夠大,或足夠快地改變自己的方向”[5]。但是,從歷史上看,“引導社會向前發展”是大學應予完成的使命,“大學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能促進社會變革的機構”,“大學具有塑造社會的能力”,大學是“檢驗許多較為重要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原理的場所”。

  聯合國祕書長安南曾經說道:“在這個新的世紀,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採納一個聽起來很抽象的觀念——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並且為了全世界人們把這個觀念變成現實。”把這個抽象的觀念變成現實,並且提升個體和社會為實現可持續的未來而工作的能力,其實是一件教育事業。人類需要大學加入這一事業。“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既是大學的機會,也是挑戰。該“十年”為各級各類教育都提供了“舞臺”。在這樣一個知識越來越重要的世界上,高深知識和研究越來越與個人、社會和國家在環境、社會、文化和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結合在一起[2],大學也必須與社會的需要聯絡在一起,認真面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註釋:

  ①“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UNESCO,Page29—32.

  參考文獻:

  [1]Orr,D W,Earth in mind,Island Press,1994.

  [2]Daphne de Rebello,The Rol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AU.

  [3]Tarah S.A.Wright,Definitions and frameworks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Vol.3 No.3,pp,203-220.

  [4]Luis Velazquez et al.,Deterring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Vol.6,No.4,pp.383—391.

  [5]Cortese,A D.,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The University as a Model of Sustainability,Boston.Second Nature.

  [6]Orr,D W.,The Problem of Education.The Campus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7]Walter Leal Filho.,Dealing with misconceptions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Vol.1,No.1,pp.9—19.

  篇二

  《高校可持續發展教育》

  摘 要: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包含環境、經濟、產業、思想教育、師資隊伍等方面的建設。同樣當今社會各大城市高校林立,可持續發展對於高校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同樣也是極為重要的發展戰略。

  關鍵詞:高校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

  1 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兩個最基本的方面:發展性和持續性。發展是前提,是基礎,持續性是關鍵,沒有發展,也就沒有必要去討論是否可持續了;沒有持續性,發展就行將終止。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可持續發展更應該作為高校發展的一大挑戰。可持續發展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同時,高校的可持續發展也應做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即可觀的校園環境。其次,可持續發展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高校也同樣應發展經濟產業,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2 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觀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觀念。裴鋼解釋說,所謂建設“可持續發展”大學,就是要在“綠色校園”的基礎上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實現可持續性校園的發展理念。建設“綠色校園”就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一項環境戰略,但是綠色的生態環境在建設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做到循序漸進,協調可持續發展,而不能一味的索求不懂得循序漸進,可持續發展。同時裴鋼也說過“要實現校園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將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人才培養相融合。”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應該遵守“以人為本”這一核心,做到科學知識的研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

  3 可持續發展大學

  對於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本人就環境、經濟、產業、思想教育等方面都進行了思考,結果如下:

  3.1 環境問題

  人類應該如何解除環境的困擾,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我覺得首先要提高全人類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意識,在大學應該尤其對數以千萬計的在校大學生實施環境教育,因為當代大學身邊他們一方面是當今時代的知識分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性強,思想可塑性大,另一方面當今大學生是明天社會的領軍人,更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踐行者。因此對高校在校生實施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意義重大。

  首先高校應建造成一個具有優美環境的校園,儘量結合原有的校園基地的生態地貌來設計,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植被覆蓋面積,有綠化的環境。但也要控制好度,太多的植被會擋住陽光,此外要有水,無論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湖波,池塘等。保障通行需要的通道與環境,必須合理的佔用空間,用較小的空間設計出較小的通道。做到如下幾點:

  1在校園生態環境設計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校園的可持續發展,預留一些地給學校用來未來發展。

  2充分利用自身校園的文化底蘊進行環境構造。將高校的文化環境充分利用到高校環境可持續化建設。

  3在廢棄物和處理問題,一定要建造完善的廢棄物處理機制,做到迴圈利用,不汙染環境。

  4在微觀上,高校應通過原有的建築物遮陽、避雨、通風,利用太陽能等。創造宜人的社會環境,從貫徹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在大學教育建築和宿舍環境建築兩方面都應做到應地應人適宜,注重利用原有空間進行空間的創造。建設過程中做到多功能,多層次,寬領域。建設包括三個領域,公共領域、集體領域、個人領域。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的健康,還在另一個層面有作用,那就是為人類創造靈感,也就是說環境不僅可以影響人的心情,還可以換取靈感。所以高校建設應做到為廣大莘莘學子創造一個健康且有助於學習和成人的校園環境。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校園環境是基礎,也是關鍵。

  3.2 經濟的支撐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這一基礎無疑特別重要,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同樣大學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經濟作支撐,保證經濟的支撐才能為高校的發展提供源泉,高校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領域的投資和師資隊伍的投資。換句話說經濟基礎決定著大學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要實現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就一定要做好經濟與教育的有機結合。對高校的教育投資無疑也是對大學生的人力資源投資。人力資本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關鍵在於它具有特殊的生產功能。從生產過程角度看,它具有人力要素和效率兩方面的生產功能。人力要素是人力資本是生產過程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和先天投入要素。而效率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因素。

  3.3 高校產業化

  高校產業化本質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辦學、同時也變相出售公共產品、便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教育產業化”傾向與行為,但這卻混淆了教育與經濟、學校與一般企業的根本區別,背離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則,必將帶來教育資源缺少平等、分配不公等惡劣現象,甚至引發一系列的矛盾。

  3.4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則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可以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以高校不僅要大力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思想道德素質。因此,高校在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過程中還應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這一重要任務對打造和諧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些方法包括五項原則其中有:民主性原則、實事求是原則、靈活變通原則、尊重愛護原則、差異性原則。

  3.5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

  新時期高校在對廣大學子進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還應要進行可持續發展工作,因此還應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人認為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應簡單包含如下內容:

  1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滲透性;2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的日常實踐活動的結合;3重視現代傳媒技術及網路技術應用的結合;4重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最主要的是綜合創新,所以應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開拓出一條繼承、借鑑和創新的成功之路。

  4 高校可持續發展的一些解決對策

  4.1 基礎教育和政府等外部力量的推動

  所以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就應變革學習的體制也就是可以先從基礎教育著手,同時政府的環境意識與政策對教育系統也有很強的指導作用。這些都為高校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援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4.2 加強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離不開高校的校園環境變化,因此高校的環境建設除了進行必不可少的綠化建設還要對廣大學生開設可持續發展的必修課,使廣大學子在心中時刻保留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更順利的進行,從學生的根本意識進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錢麗霞.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概念演進與價值分析[J].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 2005.

  [2]章新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6

  [4]田道勇.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09.

  [3]中新網.同濟大學將打造“可持續發展”校園,2012年07月25日.

  [4]周建鬆.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5]陸鍾武.大學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

  [6]Timothy Egan. The Greening of America's Campuses[N].The Times,2006,Jan.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