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碩士論文範文

  根據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理念的要求,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是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公共文化服務經驗借鑑 》

  公共文化設施是社會公民文化活動的物質基礎,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內容,也是公民享有平等發展機會的先決條件。在我國,由政府興辦的公共文化設施,如: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紀念館等,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載體,承擔了社會大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公共文化設施本身是文化產品,同時又成為其他文化產品的積聚地和儲藏室,是文化活動展開的空間,是諸多文化服務的依託和文化服務網路的“節點”。這些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向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何為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為了滿足公民基本文化服務的需求而合理利用、分配社會公共資源及社會權利的保障性服務。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文化服務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真正做到社會文化建設滿足公民的需求,是一個時代進步的表現。“倉稟實而知禮節”,而我們現在卻處在一個“倉稟實”文化卻“不實”的社會階段。如何開發利用公共文化設施資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是當今時代十分關注的問題,而借鑑先進的公共文化經驗就是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

  一、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特點

  一般來說,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做得較好的城市,通常具有一下幾個特點:

  1.“以人為本”的文化設施設計

  博物館、文化紀念館等社會公共設施記載了社會的歷史,傳承了社會文化,也是社會居民舉行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為了讓不同人群的人們能平等地利用這些文化服務設施,細節的處理是很重要的。以香港為例,在香港歷史博物館、文化博物館、科學館等社會公共文化設施,幾乎都在正式的通道旁開設殘疾人通道,以保證殘疾人人群能夠獨立的參觀、遊覽文化設施,而且針對兒童、老人等特殊人群,建設專門的活動區域和設施,為他們提供必需的服務。

  2.資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公共資源的共享程度已經成為發達城市衡量其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標準。以美國劍橋公共圖書館為例,它在六個社群建立了分館,這些分館的藏書型別根據社群居民的構成比例不同而不同:如果有的社群裡有較多的青年,則該社群的分館裡就會特意多準備一些適合青年人閱讀的資料;有的社群居住著較多的大學教師和學生,則該社群分館藏書就以學術著作和研究成果為主。雖然劍橋圖書館分館的藏書型別形形色色,但是由於各個分館之間甚至整個城市、整個馬薩諸塞州的圖書館得資料都是共享的,讀者完全可以上網預借自己需要的資料,然後到就近的圖書館取書。

  二、公共文化服務的優秀經驗

  一個城市和地區公共文化設施數量的多寡決定著此區域公共文化空間的大小,但是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高低則是由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來決定的。從發達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實踐中,我們可以歸結出以下值得借鑑的經驗:

  1.關注公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包括閱讀需求、自學材料的需求和參與文化活動的需求,這些居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居民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對提高居民學習、生存能力以及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正是在一系列“以人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當中,文化的種子開始植根於人們的心中,良好的社會文明才會逐漸形成。

  2.關注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性

  便利性可以使公共文化設施面向更大範圍的顧客群體。在公共文化設施內,我們可以做到:為盲人提供語音提示或可以觸控的行動路線圖;為殘疾人士提供可以供他們自由行動的特殊通道;為兒童們準備專門的活動區域;為老人提供簡單易操作的資料查詢輔助系統……便利性不僅包括針對不同人群特點的細節設計,還包括為不同區域人群提供最便捷的服務,以及對不同區域文化資源的最大整合。這些都在營造文化氛圍,使享受其服務的不管男女老少還是殘疾人群,都能在得到服務的同時感覺到愜意和舒心。

  3.關注文化資源的共享

  共享可以使社會公共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從而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執行效率,優化社會文化資源的配置。公共文化可以通過其共享功能,讓居民享受文化,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從而使得文化在更高層次上進一步聚合,這是公共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政府為了實現公共資源最大程度的共享,運用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務措施和方法,這樣就使得居民能夠最大程度的享受社會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從而保障居民享有基本的文化權益,也就正好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功能。公共文化設施除了起到保護人類遺產、普及社會教育的作用外,還是社會公民汲取愛國主義精神和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第二課堂,是培養、塑造、引領公民,使國家充滿和諧、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和精神風貌的重要場所。公共文公服務的建設,既要靠物質基礎,也要靠先進制度的保證。經過近些年的大力建設,目前,我國的一些大中城市雖然在物質上可以一定程度的保障居民的公共文化權利,但在人均水平上還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公共文化服務是否以人為本,是否兼顧不同人群的需求,社會成員是否能公平享用文化資源是衡量一個公共文化設施及其服務建設程度的重要標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公共文化服務的推動要像杜甫那首題為《春夜喜雨》的待中的說的一樣,將對文化的需求逐漸珍貴融入公民的生活,併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樣,文化就會成為一種享受,一種認同,並將逐漸凸顯它的力量。

  篇二

  《 高校圖書館有效參與公共文化論文 》

  1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策略

  1.1提高主動性,優化服務模式

  首先,地方高校圖書館應開展社會調查,拉近與社會的心理距離,並瞭解社會資訊需求,聯合政府進行培訓和基礎條件建設。在知悉資訊需求基礎上,高校圖書館應當利用自身館藏資源豐富、資訊服務專業的優勢,有針對性地二次開發資訊產品。其次,高校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具備的複合化的知識結構優勢,為企業的決策提供全方位的資訊諮詢服務,就企業所關心的問題進行系統調研,最終給出準確可靠的情報資訊。第三,有條件的地區高校圖書館可以根據社群圖書館的館藏,為其選送一些書刊,以充實社群的藏書。同時,與社群圖書館攜手進行社群居民的資訊素養培訓和社群基礎條件建設,以發揮社群文化站的職能作用,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智力支撐。通過開展以上活動,不斷提高高校圖書館的資訊服務能力和社會認知度。

  1.2與公共圖書館及社群圖書館聯盟,構建服務體系

  公共圖書館是為市民服務的圖書館,主要提供非專業的圖書包括通俗讀物、期刊雜誌和參考書籍、公共資訊、網際網路的連線及圖書館教育,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專業性差。社群圖書館是為一定地域內的所有居民服務的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閒性等特徵的文獻資訊集散場所,但是館藏單一、專業人員匱乏。高校圖書館作為具有豐富專業人員及專業資料的圖書館,可以彌補以上兩類圖書館的不足,整合優勢資源,構建具有專業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向社會讀者服務,提高社會認知度,構建具有影響力、感召力的圖書館聯盟體系。因此高校圖書館應積極攜手公共圖書館及社群圖書館的建設,為社會人員及社群居民提供具有專業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

  1.3建立志願者服務機制,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範圍

  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體系,建立志願者服務機制,深入基層,為社會居民提供持久的、連續性的支援服務,是提升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實施方法。利用高校人才和資源優勢,發揮高校圖書館的文化中心作用和社會服務職能,可達到加強高校與社會的高效溝通和協調。高校圖書館應把自己視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重要一環,融入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中,承擔起傳播社會文化的神聖使命,有效緩解社會矛盾、縮小社會差距,維護資訊公平,保障社會居民的權利。同時,高校圖書館應建立文化服務聯盟,爭取合作和支援;積極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型社會媒體;建立持續長效的推廣機制等,讓全社會每個人都能走進圖書館,充分利用圖書館,把知識送到基層、送到農村、送到家庭,使“知識之花”遍地開放;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電視、報刊、廣播等傳播工具,引導群眾多讀書,形成濃厚的閱讀風氣,推薦優秀圖書,開展知識競賽,為擴大公共文化範圍。

  2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是河北唐山市最大的圖書館。作為一家綜合性大學圖書館,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應明確自身的定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服務,在工醫理學各方面具有豐富的館藏資源,提供了大量的有針對性的公共文化服務。例如,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建立了資訊檢索教研室,圍繞唐山地區醫學學科發展需要,提供學科資訊服務和技術服務。圖書館還印刷了醫學學科資訊簡報,釋出了醫學資訊簡報網路版並建立了學科資訊服務平臺,面向當地的醫療衛生單位提供專業的資訊服務。據調查唐山先鋒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唐山康得樂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工人醫院、博創口腔醫院等單位對此項服務高度認可。同時,華北理工大小圖書館與燕山大學等單位合作建立了科技查新平臺,為當地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其他高校科學研究的立項階段提供文獻檢索和課題查新服務、文獻跟蹤服務,以及分析並評估各科研單位的研究成果引用和影響力。近年來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以自己豐富的知識資源、專業的工作人員,承擔了大量的社會性課題,如圖書館事業在文化強市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雲環境下高校學科化知識共享平臺構建和實踐、基於SEO服務的高校學科門戶研究省市級科研課題,該研究成果提供了大量的基本資料和思路,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更好地發揮了自己的功能。

  3結束語

  高校圖書館要利用豐富的資源,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當地發展需要為導向,立足於自身發展水平,優化配置資金、場地、裝置、文獻資源、專業人員等,提供更加貼近讀者、貼近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務。

  篇三

  《 協同模式下公共文化論文 》

  一、協同模式引入公共文化藝術服務供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建立在對協同理論的瞭解上,筆者根據公共文化藝術服務供給的現狀,對將協同模式引入公共文化藝術服務供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進行分析。

  一政策環境的支援

  協同模式適用於相對開放的,能夠自由內外交流的環境。一個開放的政策導向是開放自由的內外部環境的重要基礎,是保障協同模式成功執行的重中之重。據統計,1978年至2014年間,中央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臺了53部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更將堅持社會參與、堅持共建共享寫入了基本原則。這些都為協同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政策環境。

  二非政府力量參與動機的增強

  隨著政府由“一把抓”向新型服務型政府的發展,更多的民眾變被動為主動,在公共文化藝術服務中產生了參與意識;更多的有資歷、有實力的企業意識到承擔社會責任的雙贏性,從而也更樂於在公共服務中注入力量。非政府力量的參與意識加上其自身實際存在的參與能力,使其成為協同模式中公共文化藝術服務的潛在參與主體。

  三民眾未被滿足的多元公共文化藝術需求

  在網路較為普及的小城鎮地區,上網、看電視等更多個人化的文化藝術活動被普遍選擇,在公共文化藝術活動中,更多的居民選擇廣場健身活動、集體舞、扭秧歌等“體力”方面的活動,“腦力”方面的公共文化藝術活動則呈相對缺失局面。在網路不發達的偏遠農村地區,公共文化藝術活動選擇更為有限,而較少人員參與即可進行、且不需複雜設施的紙牌和麻將活動則倍受青睞。公共文化藝術供給主體的單一性使得供給專案存在很大的侷限性。民眾需要更多元的供給主體協同起來,來滿足其多元化的需求。

  二、協同模式公共文化藝術服務供給優化策略

  一完善協同模式組織結構基礎

  建立和完善一個與協同模式相契合的組織結構是協同模式得以健康執行的基礎。協同模式要求各組織間有合理、明確而不交叉的責權分配,以及順暢的資訊傳遞渠道。在服務型政府轉型的基礎上適當減少管理層級,可以使審批流程縮減,從而保障資訊的有效雙向傳遞。在必要的地區亦可考慮在當地文化局或廣電新聞出版局增設專門公共文化藝術服務協同供給交流平臺,呼叫或吸納具有文化藝術專業知識且瞭解當地實際情況的專業人才對平臺進行執行管理。

  二明確協同模式整體執行規章

  在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藝術服務組織結構的前提下,更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明確的、從中央政府到村鎮文化站的協同模式整體執行制度與章程,鼓勵有利於公共文化藝術服務供給協同模式健康執行的制度與章程的形成與培育。這不僅可以規範以往無矩可循的執行模式,更可樹立職能部門具有公信性、權威性、規範性的公眾形象。

  三融合適當經濟手段採取激勵措施

  在公共文化藝術服務進行多元主體協同運作時,可以對社會文化藝術組織和個人的參與進行適當的經濟激勵,如專案合作資金補貼和獎金、稅費減免等直接經濟收益,和協作樹立正面積極的廣告形象等間接經濟收益等。經濟激勵較其他手段具有更為直接的激勵效果,亦可使社會文化藝術組織和個人感受到來自政府等上級部門對於公共文化藝術服務供給的鼓勵支援和認可。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