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盧梭教育思想的論文
盧梭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他以自然主義哲學觀為指導,批判了當時不合理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提出教育應“歸於自然,發展個性”的主張,提出了教育的階段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盧梭自然主義道德教育思想的侷限》
摘要:盧梭的自然主義道德教育思想打破了封建統治下扼殺人性的道德教育制度,對康德的道德思想和近代資產階級自然主義道德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歷史身份和歷史性認知的侷限,盧梭的道德教育思想難免出現主觀臆斷和視域狹窄的缺陷。
關鍵詞:盧梭;自然主義道德教育;侷限
羅素說:“在研究前人的時候,正確的態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視,而是應該首先有一種假設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論裡有些什麼東西大概是可以相信時為止;唯有到了這個時候才可以重新採取批判的態度。”“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由於歷史身份和歷史性認知的侷限,他的道德教育思想難免出現主觀臆斷和視域狹窄的缺陷。
一、侷限性的表現
盧梭的自然主義道德教育凸顯了兩方面的侷限,使得他的教育理論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兩大方面缺乏嚴密的論證和邏輯的聯絡,給後代的研究者們留下了頗多具有爭論性的話題。
一是教育內容在各個年齡階段的劃分缺乏科學的實證依據。盧梭按照他所設想的人的天性發展的一般順序,把未成年期劃分為四個時期,並規定了每一時期的主要任務。嬰兒期注重體育訓練,兒童期的主要內容是感覺教育,青年期是進行智育的時期,青春期則應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為主,這種劃分只是一般描述性敘述,缺乏定量和定性的實踐研究。而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的人都知道,“無論體格鍛鍊、感覺訓練、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絕不能過度集中放在某一階段實施,而須適當放在每一發育階段進行”。知識的培養和道德思想的啟發在幼小的年齡是不可忽視的,感覺訓練和知識教育是不可分的,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是不可分的。“盧梭將道德教育放在青少年乃至成年階段,以人道主義和博愛為中心來實施的觀點,既沒有科學的依據,也是不現實的。”其實在道德教育的每一階段,知、情、信、意、行都是相互銜接的,“認識是前提和基礎,情感是從認識向信念轉化的推動力和催化劑,行為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手段和檢驗標準,這一切的形成又有賴於意志。缺少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都難以形成完美的思想道德信念。”盧梭過分強調各發育階段的心理特徵而把連續發展的身心效能割裂開來,是不符合實際的。
二是過分強調人的個體性,無視人的社會性。盧梭以抽象的自然人性論為理論基礎構築了自己的道德學說,以抽象的良心當作人們的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人們只要按良心從事,無論結果如何都是符合道德的,都是善的。這顯然是一種主觀動機主義。另外,他把自然狀態下的人看成是孤獨的、自由的,“天生的獨立的主體”,不具有社會性,離開了人的社會性和社會關係談論人性、人的本質,只承認一種所謂全人類所共有並有永恆標準的人性,這是一種歷史唯心主義觀點。盧梭試圖從這種抽象的人和人性出發,去研究社會和歷史,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和進步的動力,是得不出科學的結論的。科學分析起來,人性原是得自遺傳的發展潛能,其本身並無所謂善惡,它可能由於後天的培養向正確的方向發展,表現為善;也可能由於後天的影響向錯誤的方向發展,表現為惡。因此,單單肯定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結論,而道德是反映社會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並不是由天性決定。在階級社會中,人的本性是由人的階級地位決定的,抽象的、超階級的人性是不存在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制約著人的存在,規定著人的本質,所以,不能離開社會單單強調人性。說到教育,教育就其本質來說只能是社會的教育,應該按照社會需要培養人,絕不能放任天性自由氾濫。教育是個性和社會性之間架起的橋樑。人的天賦潛能必須在社會教育的陶冶中才能變成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絕對不能拋開社會性而抽象的發展人性,絕不能把人之本能當成金科玉律,要教導和環境聽命於它,三者應該有機結合才能造就有德之人。
二、侷限性產生的原因
一是個人原因:1712年6月28日,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普通的鐘表匠家庭。他自幼喪母,10歲時又成了無依無靠,自食其力的孤兒。16歲那年,因不堪師傅的虐待而逃離家鄉,隻身來到法國,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流浪生涯。其間,他飽受了權勢們的毆打、侮罵、輕蔑和體罰,幾乎嚐遍了人世間的種種苦難和折磨,直到30歲時,他才在巴黎定居成家。而艱難貧困的生活,又迫使他不得不將自己的五個孩子一個個送進育嬰院,致使他終生痛悔。1778年,這位一生都在與不幸和貧困抗爭的人,於孤獨、貧困和疾病中去世。惡劣的生活境遇喚起了盧梭對現存社會關係深刻的仇恨感情,對大自然強烈的熱愛感情,自然浸染他的全身,使他的心靈進入超脫凡俗、無拘無束的境界。顛沛流離,貧困無助的一生更使盧梭的性格善感、偏激並帶有病態的猜忌,這遭致他同時代人的誤解,使他與同時代的啟蒙思想家們一個個的分離,使他一次次試圖擺脫城市文明的打擾,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構築理想的社會城堡,以一種自我的、感性的、隨心所欲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是時代原因:盧梭所生活的時代正是封建貴族和封建教會聯合起來,利用宗教迷信麻痺人民思想的黑暗時期。為了緩和階級矛盾,讓人民繼續做封建社會的順民,繼續安於封建社會黑暗、野蠻、腐朽的現狀,封建衛道士們便用天主教的天國之樂和永世幸福來引誘人民忍耐現世之苦。天主教徒們更是捏造“原罪論”,妄稱人們天性頑劣,生下來就有罪,沒有道德心,強迫人們通過忍受現世的苦難來贖罪,使人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使靈魂得救,才能得到來世的幸福,人民的思想被緊緊的控制在宗教神學的統治之下。盧梭說:“上述情況決不是人類的原始狀態;使我們一切天然傾向改變並破壞到這種程度的,乃是社會的精神和由社會產生的不平等。”“《愛彌兒》不是一本‘實用教學手冊’,而是盧梭用來論證惡不是人類天性固有的東西而撰寫的著作。”盧梭提出自然人性論來與封建教會的“原罪論”相搏鬥,指出人人天性善良,有自愛心和憐憫心,不需要忍受痛苦來贖罪,這在當時啟發了人們的思想,喚起了人民的革命意識,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但是他把人性僅僅看成是善良的,看成是天賦的,脫離社會、一成不變的,陷入了歷史唯心主義的漩渦,暴露了他的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限制了他的視野和思維能力。
作者簡介:
張國強***1979~***,男,山東成武人,菏澤學院計算機與資訊工程系助教、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
篇二
《淺析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摘 要:盧梭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他以自然主義哲學觀為指導,批判了當時不合理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提出教育應“歸於自然,發展個性”的主張,提出了教育的階段論。時至今日,他的理論仍對當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盧梭 自然主義 教育思想
讓-雅克·盧梭,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闡明瞭關於自然教育的理論;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態度。
一、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產生的哲學基礎
盧梭認為人性本善,他的人性觀是一種性善論,認為原始社會的人都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最初,好像在自然狀態中的人類,彼此間沒有任何道德上的關係,也沒有人所公認的義務,所以他們既不可能是善的也不可能是惡的,既無所謂邪惡也無所謂美德。”任何邪惡和不良,都是社會上學來的。要使人成為真正的人,那麼就要返回自然,使其避免社會的習俗,權威,偏見等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到大自然的環境中去接受自然主義的教育。
盧梭是一個唯物主義感官論者,他認為感覺器官是兒童智慧的工具,要讓兒童以感覺經驗來認識世界。不要讓他過早的用讀書等外在手段來改變他的自然發展,主張12歲以前絕不讀書,這樣才有助於他的智力正常發展,以免讓偏見和錯誤佔據他的心靈。
二、盧梭的教育階段論
盧梭的教學方法是“建立在年歲不同的人們的能力總量之上的,選擇教育活動是要適應這種總量的。”在盧梭看來,教育應該按年齡階段來進行道德、體質、智力和道德教育,使兒童各階段所受教育有一個主題思想。
***1***在嬰兒期***0-2歲***,教育的內容主要是體育教育。盧梭認為,“教育是隨生命的開始而開始的”。這一時期,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兒童身體的健康發育。因為健康的體魄是智慧的基礎,是兒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條件。盧梭主張應該讓嬰兒在鄉村環境下自然地生長,他反對用襁褓去束縛嬰兒,要求衣服寬鬆肥大,使嬰兒的肢體可以充分自由活動;更反對對嬰兒嬌生慣養,指出要“鍛鍊他們的體格,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能夠忍受飢渴和疲勞”。
***2***在兒童期***2-12歲***,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感覺教育。這時期兒童的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能力都發展了,他們的感覺能力也發展了,但還不適宜進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識方面的教育。盧梭稱這一時期是“理智睡眠期”。他描繪幼兒這一時期的心理特徵為“在理性發達的年齡以前,兒童所接受的只是感覺印象,不是觀念”。盧梭認為,“不要強迫兒童去讀書。在兒童根本不喜歡讀書的時候,讀書對他們是無用的。寧願讓兒童一個字也不識,也不能讓他們為了學到一些學問而把其他有用的東西都犧牲了”。在感覺教育上,盧梭指出首先是發展觸覺,其次是視覺,最後是聽覺。他主張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鍛鍊觸覺,通過圖畫、認識幾何形體和製圖等活動訓練視覺的觀察能力,藉助唱歌和聽音樂發展聽覺等等。在紀律教育方面,盧梭反對體罰,也不贊成口頭說教。他提出,當兒童犯了錯誤和過失後,不必直接去制止或處罰他們,而讓兒童在同自然的接觸中,體會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和過失帶來的自然後果。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自然後果法”。
在少年期***12~15歲***,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智育和勞動教育。盧梭認為,智育的任務不在於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而在於發展兒童獲得知識的能力,激發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他說“真正有益於我們幸福的知識,為數是很少的,但是隻有這樣的知識才值得一個聰明的人去尋求,從而也才值得一個孩子去尋求,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養成那樣的聰明人。總之,問題不在於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在智育的方法上,盧梭主張讓兒童通過實地觀察,在大自然中獲得知識,強烈反對讓兒童靠死記硬背去掌握書本知識,甚至提出“以世界為惟一的書本,以事實為惟一的教材”。他還指出,成人對兒童的指導要少,不要教給兒童正確的答案,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獲得,引導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盧梭對勞動和勞動教育也非常重視,他最推崇手工勞動,認為它最自由,最近於自然狀態,最獨立,不受他人束縛。總之,盧梭希望兒童能夠“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想”。
在青年期***15~20歲***,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道德教育。由於青年人處於激動和熱情的階段,需要用道德準繩的力量加以調節,指導他們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善良的情感、正確的判斷和堅強的意志。盧梭指出,應該通過各種善行練習,即通過道德的實踐來培養兒童堅定的意志。同時,他指出,應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進行。
三、對盧梭教育理論的評價
盧梭的教育思想影響了後世很大一批著名的人物,例如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即是深受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在德國,盧梭的原理成為德國新教育的準繩。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也還存在著矛盾性和侷限性。他把天性視為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成長,是不正確的。“教育應根據社會需要來塑造新生一代的靈魂,決不能不顧社會而全憑兒童生物般地發育成長。”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教育是社會學的概念,不能抹殺教育的社會意義。
綜上,盧梭對於自然教育提出的原則,為二十世紀教育的前進指點了道路,他的教育理論是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和教育瑰寶。儘管有些觀點不適合目前的教育現狀,但是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開闢前人未曾開闢的教育渠道。如此,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進步,才能培養出時代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5]滕大春.盧梭教育思想述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陳建翔.世界經典12大家庭教育主張[M].廣東:新世紀出版社,2011
[4][法]盧梭.愛彌兒.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作者簡介:
潘璠***1988-***,女,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