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碩士畢業論文

  任何一個國家的地理教育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那就是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和培養愛國主義思想。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地理環境對客家民系文化性格的影響

  摘 要: 本文概括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的幾個顯著特點,從客家人所生活的地理環境的角度,深入探討和分析客家人文化性格的形成原因,提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客家人應繼承和發揚其文化性格中的優秀因子,摒棄其文化性格中的不良因子,促成新的文化性格的形成。

  關鍵詞: 地理環境 客家民系文化性格 影響

  一、客家人和客家地區地理環境

  客家人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它以自己的語言、建築、風俗、文化性格與心理等多方面的獨特性與其他漢族民系相區別,是漢族大家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客家從時間而言,當以趙宋為起點。客家居地,大體言之,以福建西南部、江西東南部、廣東東北部為基本住地,而後及於所再遷之各地。

  由於南遷較晚,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已被其他民系佔據,客家人只能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大片山地、丘陵地帶尋求發展,和畲、瑤等少數民族雜居在內陸閉塞貧瘠的山地。客家人在閩、粵、贛邊區繁衍生長,這裡地理範圍狹小、資源貧乏、人口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很大。俗話說:“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山區的地理環境是客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基礎。閩、粵、贛邊區大三角地帶不只有跨越贛南、閩西的武夷山脈,有橫貫贛南的五嶺和羅霄山脈,還有閩西境內的玳瑁山脈、彩眉山脈、博平嶺山脈、松毛嶺山脈及五嶺餘脈,粵東境內的有項山山脈、陰那山脈、鳳凰山脈、釋迦山脈等。這些山脈的最高峰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高峻延綿的山脈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帶交結,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因此,閩、粵、贛邊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客家人的聚居地與畲、瑤相鄰。畲、瑤住在大山上,客家住在大山邊的丘陵地區,通常也叫山區。這樣的地理位置,用今天的話來說,叫“老、少、邊、窮、山”。相對而言,這樣的自然環境有這樣一些非常不利的條件:一是物產不豐富;二是交通不便,訊息閉塞;三是耕地有限;四是容易遭受自然災害。就是這樣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

  二、客家人文化性格

  我所說的客家民系的文化性格主要指的是客家族群所共有的區別於其他族群的性格特徵。具體說,就是在文化傾向、價值觀念的取向上的認同感,以及習慣化了的行為反應與情感,也就是說脾氣與習性。

  1.勤勞節儉,刻苦自強。

  長期頻繁的遷徙、重建家園的艱辛、貧瘠閉塞的環境、有限的耕地、生存的不易造就了客家人奮發圖強、吃苦耐勞、勤儉持家、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淳樸民風和優良品格。

  客家人是非常勤勞的族群,無論男女,遊手好閒的人受到普遍的鄙視,即使他的家世很好也無濟於事。除了讀書從仕從軍以外,別的民系不願意乾的職業,客家人乾得很起勁。過去廣州的理髮師幾乎全是客家人,現在廣東各地的石匠、鐘錶匠等手工藝人也大都是客家人。

  刻苦耐勞、自立自強還集中地體現在客家婦女身上,並在20世紀初就名揚海外。婦女天足是客家女人勤奮耐勞的重要表現。舊時,在客家地區相親,要挑大腳女孩,大腳表示能勞動。客家婦女沒有纏足的習慣,究其原因:一是歷史原因。纏足之風起於南唐。當時客家正在第二次大遷移過程中,纏足不便於長途跋涉。二是社會原因。客家婦女不分貴賤,又耕又織。嶺南客家婦女美名“四頭四尾”: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鍋尾,針頭線尾。繁重的勞務,沒有天足無法應付,這是因為客家文化有“男讀女耕”的分工傳統,另外青壯年男性大多外出謀生,客家婦女不得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擔,承擔田間和家務勞動,成為裡裡外外一把手。從她們每日勞動的強度上就可看出,天矇矇亮就起身挑水、洗衣、煮飯,然後上山砍柴、下田勞作,直幹到日落;掌燈後切豬菜、煮豬食、縫補衣裳……可以說從天黑幹到天黑。儘管如此勞累,還常常能聽到客家婦女從山窠傳來的山歌聲,表現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以上可見,客家婦女刻苦耐勞的精神的確是十分突出的。

  客家人還重視對子女的磨鍊,從小培養刻苦耐勞的精神。從下面這首童謠中我們可見其一斑:“一歲嬌、二歲嬌,三歲撿柴爺孃燒,四歲學織麻,五歲學紡紗,六歲學繡花,七歲繡出牡丹花……”這首童謠雖然有點誇張,但我們可從中看出,客家人由於大多從小受到艱苦磨鍊,他們很能吃苦,不怕困難。從以下諺語還可以看出,他們對生活是自信與樂觀的:“沒有過不去的溝”,“天無絕人之路”,“東門不開,西門‘筆殺’”筆殺是客家話,意為裂縫,“雞來雞啄,鴨來鴨啜”“啄”指雞有啄食的本領;“啜”在指鴨有啜食的技巧。

  客家人的飲食、服飾、傢俱、建築,也都無不顯示出他們質樸無華、講究實際的特點。

  2.重視文教,尊師重道。

  客家地區是山區,經濟落後,僅靠農業生產,難於生養不斷膨脹的人口。“迫處五嶺間,猶不屈己從人”的客家人自然不會向環境屈服。他們要生存要發展,除了繼續遷徙外,讀書似乎是唯一出路。更何況,“耕讀傳家”本來就是中原漢人的生存之道,客家人雖漂泊異鄉,但心繫中原大地、固守中原文化傳統。因此,與廣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情節大不相同,客家人歷來重視教育、崇尚讀書,外出求學蔚然成風,客家大本營梅州有“文化之鄉”的美譽。

  在舊時代,客家男人出外謀生,家中依靠婦女持家教子。有些婦女為了供孩子上學,常靠打擔當挑腳掙點學雜費。她們常常這樣說:“有子不讀書,不如養大豬。”“不讀詩書,有目眼無珠。”“不讀書不成器。”所以靠打擔也要教子讀書,還認為即使討食也要繳子讀書。她們知道孩子長大要出外闖蕩,如不識字、不會算,會帶來許多麻煩,也不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了教育孩子愛讀書,客家人還把讀書和娶妻聯絡起來,在童謠中唱道:“蟾蜍婆,蟾蜍婆,羅咯羅,唔不讀書,無老婆。”為了保障後代子孫有書念,宗族長輩常把辦私塾當成一件大事,規定祖償田中撥出一筆稻穀支付私塾先生的教書薪金。舊時客家地區把教書人尊稱為先生,把教書先生的妻子尊稱為先生娘,人們信奉“天、地、君、親、師”的信條,認為教師的職業是尊貴的。客家人普遍尊重教師、尊重知識,“識斯文,敬斯文”是他們的口頭禪。從女詩人洗玉清到梅州時寫下的詩句也可見其一斑:“學舍最多文教盛,滿街兒女挾書囊。”從重文化教育這一習俗,還可以看出客家人是有眼光有見識的。

  客家人不論家裡再窮再苦,都要讓孩子上學。客家各宗族,往往置有相當數量的學田,將學田田租的收入,作為該宗族子弟讀書的補助費用。有錢人家分家時,也一定要分出相當數量的田地作為學田,以作為子孫讀書的資產。哪個宗族發現有讀書冒尖的子弟,全族人還會自動出錢送他上學。客家人只有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通過刻苦讀書,才能走出山門,走出窮困,走向幸福。

  由於重視教育,讀書成風,客家人在歷史上湧現了不少文化、教育、科學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如清代傑出詩人、書法家宋湘,中國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啟蒙思想家黃遵憲,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丁曰昌,著名華僑實業家姚德勝、張弼士,著名歷史學家、客家研究專家羅香林,畫家、“揚州八怪”之一黃慎,文豪、考古學家郭沫若,國學大師陳寅恪,國畫大師林鳳眠,著名的數學家李國平,國際著名橋樑專家李國豪,我國熱帶醫學奠基人鍾惠瀾,等等。從清末至1985年,僅梅縣一個縣,出國留學獲博士學位有73人,出任國內外教授者155人、副教授者141人。建國後,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廣東有21人,梅州地區就有10人。目前,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梅州籍的有20多位。在經濟如此落後的地區,竟能湧現出如此眾多的精英人物,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由於重視讀書,一些外出的客家人,一旦事業有成,回鄉要做的不是興辦實業,而是興辦學校。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濃郁的讀書之風的浸潤下,客家人為人處世、接物待人充滿了文氣。中國民俗學泰斗與奠基人鍾敬文教授,是廣東的客家人。他曾說:“客家學生一進校門,就能一眼認出來,因為他們個個文質彬彬的。”

  客家山歌蜚聲海內外,而多出於客家婦女之口。詩人黃遵憲在輯錄其家鄉梅州流傳的山歌時,曾感嘆道:“餘離家日久,鄉音漸忘,輯錄此歌謠,往往搜尋枯腸,半日不成一字。因念彼崗頭溪尾,肩挑一擔,竟日往復,歌聲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在讀書之風的薰陶下,即使是目不識丁的客家婦女,也能出口成章,文采飛揚。

  3.冒險進取,勇於開拓。

  客家和中原故地的漢族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的開拓精神。客家人一向喜歡向外拓展,稱得上是個外向型的民系。開拓、進取是客家人的一大特點。他們是流民的後裔,定居地又是如此貧瘠,沒有什麼能讓他們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祖先走過的道路仍然在後輩腳下延伸,在離家的路上,客家越走越強壯。

  且不說客家人遠祖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開發史,即在近世的一兩百年間,又有多少客家人“一條褲腰帶”闖蕩世界,飄洋過海南渡東南亞,遠航南北美洲,成為有太陽照射的地方就有客家民系。客家人都有向外開拓的志向。他們普遍認為,外出做事比在家裡有出息,守在家裡就永無出頭之日。這是有客觀原因的,那就是客家地區山多田少,幾乎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勞動力大大過剩,個人只有到外面才能施展,才能得到發揮。客家的長輩常常是這樣告誡子女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扭緊眉毛做贏人。”指超過別人因此,對外出孩子總是再三叮囑:“再苦再難也要忍,不可半路‘轉水’,而被旁人看衰。”鄉人們也確實常把事業上不順利而返回家鄉的人譏之為“轉老屋食老米”。

  所以有志的客家青年常常暗自立志:不混出個人樣來,不回來見大家。他們常常用客家地區流行的諺語格言鼓勵自己,如“人窮志氣高,情願過水不過橋”,“窮人自有通天志,船到灘頭水路開”,等等。離開家鄉,向外尋求出路,開拓奮鬥,的確是客家地區的傳統習俗,也是客家人的特徵之一。關於客家人的特性與品質,臧澤宣在《民族性與教育》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客家人生性好動,普通男子,無論貧富貴賤,都在外經營各業,如所營成就,則更以出外為榮;若所營不遂,則以為將為社會所薄,不敢輕易返里,必定想法在外自立;客家人更生性冒險,只知進取,只知出路,至於前途如何完全不管,他們所怕沒有路走,生死時常不計,所以他們常說:‘情願在外討飯吃,不願在家掌灶爐。’”

  4.重視農業,輕視商業。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客家地區的經濟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閩南地區、珠江三角洲比較起來,差距卻越拉越大。這當然有歷史原因、地理原因,但精神因素不可忽視。其中一條就是重農輕商的觀念。在客家人思想深處,士、農、工、商,“商”是排在最末位的。客家人也經商,但常常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旦有了機會,客家人總會選擇農業的道路。

  5.深厚的中原文化傳統。

  1群體和宗族觀念

  客家地區大都是處於山巒重疊、溝嶺縱橫的地理環境中,舊時代交通極其不便,人們基本上與外界形成了隔絕狀態。在歷史上的多次遷移中,他們大多是整個家族集體遷徙,因而客家人的家族觀念特別強。歷史上,客家人每遷徙一地,因為人地之爭經常與當地土著和外面族群爭鬥,養成了極強烈的族群自我保護意識。舊時客家民居中,盛行土圍子式的圍屋圍樓屋,一座土樓往往居住一個家族,它像個堡壘,抵禦外來入侵者。土樓除了防禦作用,還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土樓形成了客家人對家族、祖宗的依賴心理和排斥外人的狹隘心理,強化了客家人“屈強介立”獨特性格和家族、宗族觀念。客家人建造了土樓,土樓也“建造”了客家人。有人說土樓是物化了的“屈強介立”的客家人。

  2鄉土意識和尋根意識

  正是由於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具有作為移民這一特殊群體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的眷戀。客家人善於用血緣、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同一文化內相互合作關係的團體主義精神。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實現由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變。客家人經常舉辦的世界性和地區性的懇親大會就是很好的說明。

  3“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

  客家先民始終保持和遵循著“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

  中原望族南遷的客家人,“以郡望自矜”,念念不忘先祖的榮耀,續修家譜、族譜的熱情很高。譜中記載祖先的望地、世家、官職、功勳、煊赫地位以及南遷過程。例如,梅縣王氏堂號“三槐堂”,紀念先祖王羲之從山東遷會稽定居時,在家門手植三棵樹。宋時輾轉遷到梅縣以“三槐堂”為堂名。為了加強宗族凝聚力,防備外人干擾,客家人聚族而居,修建規模龐大、結構特殊的聚落。“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逢年過節,客家人在圍屋醒目處貼有堂聯,慎終追遠,不忘先祖。除此之外,客家人還很重視修建祠堂祭祀祖先,對客家人來講,最神聖和最重要的信仰就是祖先崇拜。

  客家人在輾轉南遷中,九死一生也要揹負著先人的骸骨,遂有了“二次葬”的風俗。這風俗千年不衰,一直保持到現在。客家人普遍相信風水之說、勘輿之說,認為祖先墳塋的風水,對於子孫的繁衍、家業的昌盛有著重大的關係。

  綜上所述,客家人性格的形成,是累積世代相傳的經驗而形成的,也是客家人生存環境中造成的心態的表現。客家民系因為有刻苦耐勞、開拓進取的精神,所以它不但具有長久的歷史,佔有廣大的地域,而且較早地走向了世界。一般地說,民族、民系生存環境不變,其性格也不改變。但是,世界在不斷變化,中國的改革大潮洶湧而來,客家民系的確面臨著生存發展的挑戰。面對改革開放的大格局,加上交通的日益發達,客家人與別的民系的接觸越來越多,為適應新的社會經濟形勢,新的地理、人文條件,客家人應繼承和發揚客家優秀的文化性格,推動地區社會經濟進步,如大力弘揚客家人開拓、進取、艱苦奮鬥的精神;同時還應摒棄一些不合適宜的落後的人格缺點,如大力破除迷信,克服保守、固步自封思想,促成新的文化性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劉錦雲.論客家人的性格.客家文化研究輯刊,1993,2.

  [2]客家地區開發與經濟發展史芻議.客家文化研究輯刊,2004,1.

  [3]謝重光.客家人人文性格芻議.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4]王恩湧.中國文化地理.科學出版社,2008.

  篇2

  淺談路基的工程地質勘察

  【摘要】路基的工程地質勘察對查明各條路線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質條件,選擇地質條件相對良好的路線方案,在地形、地質條件複雜的地段,確定路線的合理佈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也為以後道路的安全使用打好基礎。本文結合實際,淺談路基的工程地質勘察。

  【關鍵詞】路基;工程地質;勘察

  1概述

  路基包括路堤、路塹等。在平原地區修建路基比較簡單,工程地質問題較少。但在丘陵區,尤其是在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區修建道路時,路基工程量較大,往往需要通過高填或深挖才能滿足線路最大縱向坡度的要求。因此,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是路基邊坡穩定性問題、道路凍害問題以及天然建築材料問題等。

  2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2.1路基邊坡穩定性問題

  路基邊坡包括天然邊坡,半填半挖的路基邊坡以及深路塹的人工邊坡等。邊坡都具有一定坡度和高度,邊坡岩土體均處於一定的應力狀態,在重力作用、河流的沖刷或工程的影響下,邊坡發生不同形式的變形與破壞。其破壞形式主要表現為滑坡和崩塌。

  路塹邊坡不僅可能產生滑坡,且在一定條件下,還能引起古滑坡復活。由於古滑坡發生時間較長,在各種外營力的長期作用下,其外表形跡早已被改造成平緩的山坡地形,若不注意觀察,很難發現。當施工開挖使其滑動面臨空時,易引起處於休止階段的古滑坡重新活動,造成滑坡災害。

  2.2道路凍害問題

  道路凍害包括冬季路基土體因凍結作用而引起路面凍脹和春季因融化作用使路基翻漿。結果都會使路基產生變形破壞,甚至形成顯著的不均勻凍脹和路基土強度發生極大改變,危害道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道路凍害具有季節性。冬季,在低氣溫長期作用下,路基土中水的凍結和水的遷移作用,使土體中水分重新分佈,並平行於凍結介面而形成數層凍層,區域性地段尚有冰透鏡體或冰塊,因而使土體體積增大約9%而產生路基隆起現象。春季,地表冰層融化較早,而下層尚未解凍,融化層的水分難以下滲,致使上層土的含水量增大而軟化,強度顯著降低。在外荷載作用下,路基出現翻漿現象。翻漿是道路嚴重凍害的一種特殊現象,它不僅與凍脹有密切關係,而且與運輸量的發展有關。在凍脹量相同的條件下,交通頻繁的地區,其翻漿現象更為嚴重。翻漿對鐵路影響較小,但對公路的危害比較明顯。

  防止道路凍害的措施有:1鋪設毛細割斷層,以斷絕補給水源;2把粉粘粒含量較高的凍脹性土換為粒粗、分散的砂礫石抗凍脹性土;3採用縱橫盲溝和豎井,排除地表水,降低地下水位,減少路基土的含水量;4提高路基標高;5修築隔熱層,防止凍結向路基深處發展等。

  2.3建築材料問題

  路基工程需要天然建築材料的種類較多,包括道渣、土料、片石、砂和碎石等。它不僅在數量上需求量較大,而且要求各種建築材料產地沿線兩側零散分佈。在山區修築高路堤時卻常缺乏土料;在平原和軟巖山區,常常找不到強度符合要求的護坡片石和道渣等。因此,尋找符合要求的天然建築材料有時成為道路選線的關鍵性問題,常常被迫採用高橋代替高路堤的設計方案,提高了道路的造價。

  3道路工程地質勘察要點

  道路工程地質勘察階段與其工程設計階段是相配合的,相應地可分為可行性研究勘察階段、初步設計勘察階段、詳細勘察階段。

  3.1可行性研究勘察階段

  本階段勘察要點主要是研究建設專案所在地的地理、地形、地貌、地質、地震、水文氣象等自然特徵。應在充分收集已有地質資料的基礎上,以調查為主,並進行必要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勘察的深度應根據公路等級、工程地質條件的複雜程度,按不同的要求進行。配合規劃設計,解決大的線路方案的選擇問題,重點研究跨越大分水嶺處,長隧道,跨越大河和大規模不良地質現象等關鍵性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並提供有關地震、天然建築材料和供水水源等地質資料。最終以工程地質觀點選出幾個較好的線路比較方案,為選線提供地質資料。

  3.2初步設計勘察階段

  可分為路線初勘與路基初勘。

  1路線初勘應重點查明與選擇路線方案和確定路線走向有關的工程地質條件,包括沿線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不良地質現象、特殊性岩土的型別、性質及分佈,路基填築材料的來源,並預測可能產生工程地質災害的地段及對工程方案的影響。當區域穩定條件差,有不良地質現象和特殊性岩土存在,山體或基底有可能失穩時,應評價地質條件對工程穩定、施工條件和安全及營運養護的長期影響,合理選定路線方案。

  2路基初勘對於一般路基,應查明與地基穩定和邊坡穩定及設計有關的地質條件,包括岩石性質、產狀、風化破碎程度與厚度,土的類別、密實程度、含水狀態,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活動狀況等;對於高路堤,重點調查地層層位、層厚、土質類別,查明地下水埋深、分佈,確定土的承載能力、抗剪指標和壓縮指標。判定在路堤附加荷載作用下,地基沉降和滑移的穩定性;對於填築在等於或陡於1:2的斜坡上及存在可能沿斜坡滑動的陡坡路堤,應查明其沿斜坡或下臥基岩面滑動的可能性,調查斜坡上覆蓋土層的層位、層厚、土類,斜坡下臥基岩岩石的傾斜度、巖性、產狀、風化程度,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情況,確定土層和岩土界而的抗滑、抗剪指標。

  3.3詳細勘察階段

  查明工程地質問題發生的原因、發展趨勢,以及對工程建築的危害程度,提出處理意見;蒐集因施工困難或其它特殊原因而改變設計方案或增加建築物所需要的工程地質資料,並根據施工實際開挖情況,修改補充原有設計圖件的工程地質內容;對存在疑難問題的工點做好工程地質預測,或佈置長期觀測等。

  查明沿線的地質構造、岩土類別、土的物理性質、基岩風化情況、地下水埋深、變化規律和地表水活動情況,確定路基基底的穩定性,邊坡結構形式及坡度;對已確定存在沉降和滑移問題的高填路堤的初擬處理方案.應查明其有關地層層位、層厚、岩土類別、分佈範圍和水文地質條件,對有關地層進行測試,掌握設計所需的各種物理力學指標資料,特別是固結和抗剪指標;對已確定存在不穩定問題的斜坡路堤的各種初擬處理方案,應查明有關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對有關地層可能滑動的岩土介面進行測試並掌握其各種物理力學指標,重點是抗剪、抗滑指標,以滿足設計的需要。

  4結語

  在選線中,工程地質勘察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查明各比較線路方案沿線的工程地質條件。在滿足設計規範要求的前提下,經過技術經濟比較,選出最優方案。線路一經選定,對今後的運營則帶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一旦發現問題而改線,即使區域性改線,都會造成很大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