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實現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的問題及對策論文

  教育資訊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通訊為基礎的現代資訊科技,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資訊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職院校實現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職院校實現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的問題及對策全文如下:
 

  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分管理改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實現高職院校的學分積累和轉化管理可以使高職院校學分管理多樣化和高職學生學習方式更加靈活。2014年6月,國務院頒佈的《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推進學習成果轉化銜接”[1]。如何使學分積累和轉化管理更好地服務學生,成為高職院校需要重視和進一步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高職院校學分積累和轉化 實施資訊化管理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於實現學生管理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

  從歐美職業教育發達地區的經驗來看,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方便了學校學生的學術交流,更有利於學生的成長髮展。按照我國現有教育體制,學生進入被錄取學校學習,完成學校制定的學習計劃並獲得學分,最後達到畢業要求。在此期間,學生很少有機會去其他高職院校學習交流,如果學生在就讀期間,既使認為學校不符合自身的學習需求,也沒有機會去另一所學校完成自己的學業。這種傳統的學習方式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實現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就可以對傳統學分管理帶來重大變革。

  學分積累和轉化實現資訊化管理後使得學分積累和轉化更加便利,也有助於各種新型的資訊化教學方式走入課堂。學分積累和轉化可以實現校際間的交流,甚至也為學校認可網路教學、慕課等教學方式提供了可能,使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主動性和靈活性,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授課教師,可以自由安排符合自身學習需求的學習方式,還可以通過網路教學,實現跨越地域限制的學習。

  二有助於推動職業教育市場化和產業化

  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和人力資源市場逐步完善的新形勢下,高等職業教育卻呈現出社會吸引力趨弱、民眾認可度降低、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高職院校生源逐漸減少,職業教育質量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各種複雜矛盾也開始顯現[2]。高職院校的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使得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從而使高職教育機構更加註重自身實力的提高,鼓勵學校積極發展自身特色和優勢課程吸引更多學生,有助於推動現有高職教育改革。

  二、高職院校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高職院校缺少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所需的技術和管理平臺

  有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資訊管理平臺作為保證,才能使得資訊化管理順利進行。但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資訊化管理的技術和管理平臺仍存在一些問題,有三個原因:一是各高職院校的教務管理系統資訊化管理水平不同,有的學校教務管理系統對於學分管理已經達到了資訊化管理的要求,但是也有很多學校教務系統對於學分管理還比較落後;二是高職院校對於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的重視不夠,認為傳統的學分管理方式可以滿足學分積累和轉化的需要,從而缺少對於學分資訊化管理所需要的技術和管理平臺的投入;三是缺少專業的機構負責和協調技術與管理平臺的構建。

  二我國對於高職院校學分積累和轉化相關政策制度不完善

  學分積累和轉化雖然在我國高職教育已經被提出很長時間,但是對於高職院校還屬於新型的學分管理方式。現有高職院校和一些省市已經明確提出或已經開始實施學分積累和轉化,如常州高職園區的學分互認,但成熟的政策制度尚未形成。現有的學分管理制度對於各個高職院校協同發展是不利的,阻礙了高職院校協同創新改革。很多高職院校在實際學分積累和轉化管理方式上使用了創新的管理模式,但是受限於不完善的政策制度,在實際操作中使用的範圍很小,效果也不明顯。

  學分積累和轉化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現出兩個問題:

  一是各高職院校學分和轉化管理混亂,無統一標準,限制了學分轉化的範圍和深度,使得學分轉化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優勢。

  二是缺少相應的政策和制度鼓勵高職院校參與學分積累和轉化。

  三我國高職院校面臨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教育利益重新分配的困境

  教育政策的目的是在不同的教育主體之間分配教育利益,包括權利、機會、經費、條件等。我國高職教育實施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會導致教育利益重新分配困境,所以在制定和規劃時必須整體加以考慮。

  首先,實施高職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使得部分高職教師的利益受損。資訊化管理模式使得教學方式更加開放,學生的選擇也更加多樣。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相對教學水平高的教師便受到學生的青睞,而有些教學方式落後的教師以及一些青年教師便受到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的衝擊,面臨著學生流失的困境。

  其次,實施高職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使得部分高職教育機構的利益受損。有的高職院校發展較快,有著自己鮮明的教學特色和獨特優勢,也有些學校教學水平相對落後。開放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後,會使得部分落後的學校流失學生,最終導致經費和辦學條件陷入惡性迴圈。最後,學生的利益是否可以得到保證。在開放資訊化管理後,高職院校是否能夠做到尊重學生權利,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方式和教育機構的權利,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實施過程中給予足夠的重視。

  三、實現高職院校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的有效對策

  一加快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所需的技術和管理平臺建設,構建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高職院校學分積累和轉化服務中心

  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是對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改革,是推動我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的重要動力,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經費支援,加快實施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所需的技術和管理平臺建設 。構建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平臺的作用:

  一是第三方學分積累和轉化服務中心獨立運作。獨立運作可以保證學分積累和轉化的公正性和獨立性,從而保證正常的學分積累和轉化需求。

  二是不受限於各高職院校學分資訊化管理的不均衡發展。各個高職院校教務管理水平有限,實現統一的資訊化管理有一定難度,藉助統一的管理資訊平臺進行學分積累和轉化管理減少了各高職院校自身的資金和人力投入。

  三是學分積累和轉化服務中心可以加強高職院校的協同管理。通過統一的管理平臺更有利於所有高職院校在實施和管理過程中達到統一,學校間溝通更加便利,也有助於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二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學分積累和轉化相關政策制度建設

  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的基礎是要有完善的政策制度作為依據:

  一是制定學分積累和轉化的課程通用標準。建立學分積累和轉化的課程標準,學生取得的資格考試證書同學業學分積累和轉化標準,學生非正式學習成果同學業學分積累和轉化的標準等。

  二是建立學分積累和轉化的學生管理標準。學生管理包括學生交流學分積累和轉化程式標準,學生在選修一定學分後轉校繼續學習管理,學生的學習年限管理。

  三是建立教育機構管理標準。隨著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革,需要加強對教育機構,特別是新型教育機構的管理,政府需要對各類教育機構制定相應制度進行標準化管理。

  三政府部門積極引導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後教育利益的分配

  如何更好地權衡高職院校學分積累和轉化資訊化管理後教育利益的分配,相關政府部門需要積極地引導和協調。首先,鼓勵教育機構發展更多的特色和優質課程供學生選擇。學分積累和轉化的資訊化管理本身就要求高職院校自身提高辦學水平。對於相對落後的高職院校,應給予更多的經費以及師資扶持,幫助其發展自身特色,提高辦學能力和水平。

  其次,促使教師提高自身學術水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制定相應的培訓機制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積極幫助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最後,保證和提高學生的教育利益,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選擇權。政府相關部門應維護學生的權益,監督政策實施的執行情況,避免出現學校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採取措施導致學生權益受損害現象的發生。